2025.08 台東四日風雨行-地景藝術與日出的小確幸

早在半年多前朋友就休揪一夥人來台東看人捕魚苗, 順便來撿四座台東小百岳, 我們搞定住宿, 搞定火車票, 也搞定租車, 但沒搞定老天爺…
出發前先是來了個颱風丹娜絲, 然後竹節草颱風路過, 給南台灣&東台灣帶超級豪大雨, 本來以為有機會雨過天晴, 但終究這4天全泡在雨中, 崩潰~~

出發前曾問朋友下雨有啥B計畫, 朋友也答得很順 : 不能上山就去看海… 沒想到接連的滂沱大雨讓溪流全變成泥石流, 導致整個海岸線也都變成泥巴海, 完全慘不忍睹!
無處可去的我們最後只好雨中作樂, 沿路收割一些地景藝術聊表心意, 慶幸的是這雨一直斷斷續續, 多少有搶到一點遊玩的時間

上 : 2024南迴藝術季|作品《What remains》(看影片介紹)
朋友說像人頭, 我覺得像頭飾, 為了證明我的看法, 所以朋友就被我設計擺拍了… 後來證明這個作品確實是以頭像加入排灣族頭飾的傳統意象
右中 : 2023南迴藝術季|作品《共棲之所》鳥類的避難所同時也是人類自由想像的著陸點
右下 : 2024南迴藝術季|作品《第一道曙光》
下中 : 裝置藝術《杉葉》,台東特有種,台灣穗花杉葉造型
下左 : 裝置藝術《座浪》

我們被雨追著, 躲到休息站打混, 位於大武漁港旁的【大武之心南迴驛】, 以燈塔意象作為設計基礎, 是台東最大的休息站
這裡也有藝術季的得獎作品, 一個就在休息站屋頂上, 一個在鄰近的大武漁港海堤, 不過因為天氣太糟, 只能放棄去看海堤上的作品…

後面的是太陽我懂, 前方是房子屋頂的意象, 至於”呼吸”… copy網路上的說明 :
“–之所以會「呼吸」,除了屋簷下掛滿了部落紋樣小片隨著海風彼此碰撞、隱隱叮噹,一如吟唱古謠,也因為來自海面的日光彷彿被這件作品收集起來、傳送過來,映照於來訪的旅人身上。”
今天沒光但風很大, 然而銅片沒有任何表示, 所以殘念沒能體會到”呼吸”…

這是在金崙小鎮後面的半山腰上… 我們對於這造型是鷹眼還是魚眼有不同的看法, 但不管怎樣, 這邊的視野真是不錯, 下方就是金崙溪出海口

這件作品座落於太麻里火車站外,以回收金屬取代自然纖維做「編織」,隱喻時代變遷;以流線起伏、編織圖案帶出南迴地景與原民文化。
但其實我對上面大大小小各式齒輪拼出來的樣子更感興趣, 從上面看, 很有荷塘荷葉田田的fu, 逆光從下看上去, 超像古早的手工針織桌墊

除了海岸線, 縱谷一帶也有不少有趣的作品, 這件作品中代表原生態的野豬,牠是撐起廢墟的吉靈物,與當代時髦的女性相遇, 開啟了真實又奇幻的故事
那個豬屁股真的是神來一筆, 但我對黃色的人跟黃色的豬有點無法理解

回來查資料時看到原始的雕塑照片…這是原本的樣子… 很棒啊~~
後來到底發生甚麼事? 除了人豬變黃, 還多出兩隻迷你藍豬, 幾乎完全變調

我們從山區的台9線要回到海邊的台11線, 途中經過富里稻草藝術景觀區… 一夥人馬上決定跳車!
今年(2025)是富里第六屆稻草藝術季,以「動物迷蹤-非洲大草原」為主題,本屆亮點作品:Hakuna Matata,由富里國小團隊創作,以「彭彭與丁滿」向經典動畫《獅子王》致敬。

其實當天從下午到晚上有星光音樂會, 可惜我們沒法留下來, 只能拍完照就匆匆離開

這天回到海岸線, 迎接我們是令人感動的藍色天空(也就只有這幾分鐘)… 來到長濱寧埔休憩區, 本來想要來看朋友很愛的大魚, 結果魚不見了, 換成… 漁夫?

我們原本以為這兩個堆在路邊的竹編是藝術季的”廢棄物”(真是太失禮了!), 後來查了網路才發現是正牌的作品…
作品以阿美族複音合唱文化為靈感,強調聲音中獨立與和諧並存的結構。竹子象徵流動的旋律,鋼筋則如穩固的聲部骨架,兩者交錯構成一種視覺與空間中的對位法。透過這種材質與文化的交織,作品回應山與海、大地與記憶之間的共鳴。
- 花東沿岸有非常多的藝術地景作品, 有興趣的人可以連結 : 觀光公共藝術 搜尋
其實這次出遊get到最大的幸運, 就是兩次伴隨彩虹的日出, 讓我們在這4天的雨中行留下最深刻的記憶
金崙溪出海口日出+撈魚苗

台東行第2天一早, 安排的行程就是我們這次旅行的首要目標 : 去金崙溪出口看撈魚苗(順便看日出)
一大早天沒亮起床, 發現雲開了而且沒下雨, 感覺有戲… 大家匆匆出門, 直奔金崙溪出海口, 一到海邊發現正好趕上日出

在遠方的沙灘上發現有車…好像還有人, 大家一邊往前奔, 一邊遠遠的用手機抓拍, 驚喜的是竟然真的有人在這惡劣環境中來捕魚苗, 這下真的來戲了!
ps. 右側就是金崙溪出海口, 大量滾滾泥水奔騰衝出, 讓附近的海域也都變成翻滾的泥石水, 有點嚇人

一開始朋友說來看抓魚苗, 我本來以為抓的是鰻魚苗, 上網查了資料, 時節不對, 鰻魚苗是12月到隔年1月, 最後確定是… 日本禿頭鯊的魚苗… 這啥?!

日本禿頭鯊就長這樣,跟我們腦中出現的形象差很多…
日本禿頭鯊 — 學名日本瓢鰭鰕虎,台語俗稱「捻米仔」、紅頭魩仔魚(與一般漁船捕撈的吻仔魚不同),餐廳裡常被稱為斯曼寧(司馬林)。
這種只出現在花東地區河海交界處的小魚,新鮮的可以沾哇沙米生吃,也可以煎蛋食用,是東海岸特有的美食… 但我們這次沒吃到…

「日本禿頭鯊」與鯊魚無關,是一種洄游性鰕虎,也是清澈溪流環境的最重要指標生物,主要以附著藻類為食,常見於東台灣溪流。成魚在河川中游產卵,孵化後,仔魚隨河流漂流入海,成長後再洄游至河川中。

1斤的禿頭鯊若是行情好時可以賣到500元,季節來時會有許多居民來搏浪捕撈貼補家用,因數量日漸稀少, 每年 4/1-5/31 為禁漁期。
撈捕的時間通常是半夜退潮到天亮漲潮之間, 今天天氣跟海況都不好(看那個泥巴海浪!), 說實在話, 我們原本以為沒人會來抓魚, 所以看到有人來時, 真的超興奮

頂著日出的金光, 撈魚用的三角網顯得透亮, 好不容易抓到一秒3張網都啵拎的亮, 卻被我拍糊了… 可惡啊~~

捕魚人的標配就是三角網,搭配頭上的照明燈、下身穿可涉水的鞋褲,手裡拿著用大寶特瓶的上半截瓶口做成的撈魚器,腰上再系個魚簍… 醬就可以下海了

在我看來, 撈魚苗很賭運氣,因為那魚苗又小又透明,在滾滾的浪花中,根本不可能看到魚在哪,感覺他們就是在浪來時頂著浪下網盲撈…
當然這只是我的猜測, 也有可能漁人的眼神真的很利, 可以辨識浪中閃現的魚? 就像獵人總能發現林中的獵物, 而我只能在旁邊當睜眼瞎

整個凌晨死盯著日出跟撈魚人拍照, 太陽昇起後不經意一回頭, 赫然發現我們的身後高高掛著一道巨大的彩虹… 哇哇哇!!!

彩虹越變越明顯, 最後出現完整的半圓… 這時候潮汐漲更高了, 捕魚人也收工了, 還好心提醒我們馬上就要下雨了… 果然在回程半途就開始滴雨, 一回到民宿, 立馬變成潑天大雨還兼打雷, 就這早上的30分鐘的陽光, 不得不說我們真的賺到了

我們在金崙的旅館, 最棒的是房間陽台有小小的露天溫泉浴缸, 就算7月底大夏天晚上熱到爆, 大家都忍不住還是要輪流去泡個爽一下, 朋友甚至在第2天又再去泡了一次露天溫泉…
不耐熱的我超過10分鐘就落跑去吹冷氣了
三仙台日出

最後一天住在台東成功, 一早天氣預報是晴時多雲, 一開始我們打算衝金樽漁港的貓洞去看日出, 沒想到車開到一半開始下雨… 我們當機立斷的翻頭往北跑, 一直跑到三仙台…YES! 沒下雨! LUCKY! 正好趕上!
橋上反射著金光耶!

光來了! 我們到的timing真的超剛好

雖然天空滿滿的雲層, 但該鏤空的地方有空出來, 太陽也夠力的開始用光染色

火燒雲! 火燒雲!

拉近一點看看

顏色慢慢改變, 更紅了! 燒啊!!!

拉到最近… 好驚人, 整個天空都紅通通的, 而且因為雲的關係, 層次感非常漂亮

更驚人的是… 沒錯! 彩虹又出現了, 而且是非常清楚完整的雙彩虹(虹+霓), 海邊的人全場譁然吶!

因著陽光的顏色變化, 彩虹的底色也跟著變化

我們爬到礁石上面, 一位熱心的居民教我們可以利用礁石上的水坑拍出天空倒影的感覺… 可惜我不太會抓, 而且今天的雲層不好表現, 勉強拍成這樣

突然整排的光發散出來… 有種電影要開幕了的感覺

哎呀! 果然是主角登場, 今天的日出可以看到圓圓的太陽, 從遠觀到近拍來個日出三部曲

最後幫閃亮的雙彩虹再來一張…
我們離開的路上果然又開始下雨, 真的就30分鐘的日出秀, 之後的台東又是整天下雨, 快瘋了!

我們最後還是來到了原本想要看日出的地方, 下面就是金樽漁港&金樽沙灘, 最特別的是這個–台灣唯一正在生成的陸連島, 因地形外觀看似酒杯, 而被稱為「金樽」。
這幾天因為海裡面砂石的比例很高, 可以很清楚看到陸連島旁的沙土都積在連通的沙洲旁
要特別說一聲, 因為看到氣象預報4天都會下雨, 所以我根本沒帶相機出門, 這些照片全是用我的手機pixel 9 pro拍的, 只能說新手機的拍照能力越來越強
除了地景藝術&美美的日出, 我們還撿了些不錯的景點

第一晚的住宿點在金崙,趁著雨暫停外出找晚餐,順道拜訪當地最具盛名的聖若瑟天主堂
世界有三座黑教堂,位於冰島、羅馬尼亞,以及眼前的金崙聖若瑟天主堂。這座教堂可追溯至1955年,以排灣族的文化特色建構,外牆使用排灣族的黑色石板,造就了世界僅有原住民黑教堂。
屋簷設置排灣族頭目頭飾熊鷹羽毛,以及排成太陽形狀的山豬獠牙裝飾,寫上排灣族語英文發音「KIOKAI NI SANTO YOSEF」,意思就是聖若瑟教堂。

在國外教堂常看到的耶穌受難圖, 當人物突然變裝成原住民的樣貌, 忍不住笑出來
ps. 我好喜歡牆上的陶魚裝飾

木門雕有排灣族的祖先,右邊門男方代表打獵,左邊女方代表編織與小米,以及陶甕、百步蛇等部落圖騰。教堂內的耶穌、聖母、聖若瑟像也都改穿上了排灣族傳統服飾,初看有點傻眼,但真的很特別。

「櫻木平交道」… 這處位於臺東縣太麻里車站旁的平交道,襯著背後的海景與知名漫畫『灌籃高手』經典畫面相似,被網友封為台版『櫻木平交道』
這裡真的是超級巴辣景點… 全靠藍天碧海撐腰, 一但天氣不好, 就一平凡又不起眼的平交道

大雨一直下, 走投無路的我們, 最後來到台東大學躲雨

因為沒地方可去, 搜尋飯點變成旅程重要目標, 今天朋友看上有超多種類蔬菜的吃到飽小火鍋, 所以我們來到台東原生應用植物園
這裡的原生園食草汆燙鍋, 除了新鮮的肉類, 還提供非常多種沒聽過沒看過沒吃過的蔬菜與藥草, 好吃又有趣, 讓一群阿姨們超滿意, 隨後在園區內走走也很愜意, 算是意外之喜啊~
官網介紹 : 台東原生應用植物園在2005年成立,以魚腥草、白鶴靈芝、雷公根、香椿、紅刺蔥為台東五寶,除了推展食草概念的養生汆燙鍋,也將五寶做成茶包的養生茶飲,或加入麵條、剝皮辣椒、麻糬,成為台東知名的特產。

台東波浪屋就讓人很失望了, 不知是因為非假日又下大雨的關係, 很多店家沒開, 市集也沒啥人來擺攤, 我們逛了一圈拍拍照就閃人啦… 中午吃太飽, 晚餐來去吃冰!

台東第3天… 我們已經完全放棄景點, 決定參考朋友的美食口袋名單, 一路吃吃喝喝
這是在池上要去吃四神湯的路上, 突然發現的打鐵工坊… 本來期待有火星四濺的激烈場面, 結果一切都非常平和

這是老豆皮名店, 沒看過怎麼弄豆皮的, 可以來這邊看看, 現場的炸豆皮我個人覺得可跳過!
ps. 早上有去豆花名店, 個人結論 : 豆花, 豆漿可食, 臭豆腐可免

佔地約1.5甲之「萬安磚窯廠」興建於1954年,窯廠採舊式「目仔窯(又稱登窯、坎仔窯)」,共19目窯及5個點火口(5支煙囪),為東部縱谷舊式燒磚廠的代表。
於2003年登錄臺東縣歷史建築,同年12月10日發生大地震,大部分窯體被震塌。翌年由行政院文建會撥款搶救,作支撐庇護。之後修復前5目,作技術傳承及教學使用。

錦園洗衣亭… 這是設在池上錦園的大圳上的二層樓洗衣亭, 只是我們去的時候, 整條水圳變成泥水溝, 傻眼! 想洗個手都沒法…

「宜灣基督教長老教會」, 大家口中的卡片教堂, 果然… 這個教堂只有正面能看啊…
從正面看彷彿是小一號的哥德式建築, 但是其實就只有這一片薄薄的白牆, 後面就是一般的水泥房, 完全不搭… 終於瞭解為啥被稱為卡片教堂

在台東成功鎮的11號省道路邊,有一處非常不起眼的「成廣澳文化地景」公園,重點是這個殘破的巴洛克式的三拱式牌樓,以及磚拱騎樓式的亭仔腳–
這是日治時期東海岸第一家且規模最大的商號「廣恆發商號」遺址,約創建於1916年(大正5年)之前,為屏東內埔移居而來的客家人溫泰坤白手起家後的大手筆,在當時是花東海岸線上最大的雜貨商鋪,販賣米、鹽等日常生活用品,算是早期後山的大盤商。
在這個可憐的, 被遺忘的牌樓後面的地上, 還有個小小的「蟳廣澳」的紀念石碑&地圖
成廣澳現在稱小港,它是天然的深水港灣,日治初期,商人將西部物資經由海路直接運來東部,加上形狀與螃蟹左右箝子相似,圍抱海灣,因而又名「蟳廣澳」

最後是參加當地的生態夜觀所撿到的生物… 大部分是寄居蟹, 看到在燈光照射下, 一堆貝殼突然四散逃跑, 真的是驚異又好笑, 有種一票年輕人半夜集會狂歡, 突然碰到警察臨檢, 慌不擇路亂跑的既視感

我們還碰到幾隻頂著瓶蓋的寄居蟹, 實在是有點憂傷, 人類造孽啊~~
導覽員最後要準備帶隊往回走了, 結果朋友在旁邊突然大喊一聲, 我們擠過去一看… 發現椰子蟹!
椰子蟹又稱八卦蟹,屬於陸寄居蟹科,是一種十足目的節肢動物,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陸生節肢動物,也是現存最大型的陸生甲殼綱,是台灣唯一的保育類陸蟹。
我之前在蘭嶼看過, 體型大很多, 這隻感覺就是小年輕 (約5歲時達到性成熟,年齡可超過60歲,有個體可達5公斤重)

今天看到好多紫色的寄居蟹, 甚至也有紫色的螃蟹, 我是第一次看到, 深紫色的身體, 紫紅色的大螯, 超美艷
一直聽到導覽員稱他為grace葛雷斯蟹, 想說這名字也太”優雅”, 回來一查, 原來是… 格雷陸方蟹(學名:Geograpsus grayi),又譯葛氏陸方蟹

最後這是台東民宿門口的魚缸, 裡面發現奇特顏色的魚… 我第一次看到, 那個綠色跟黃色好鮮豔, 像是用色素染出來的, 網路上找半天, 原來這叫斑馬魚(仙子魚), 基改植入螢光基因, 就是各種螢光仙子, 而且據說超好養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