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の 鄒族達邦部落 & 鳥占亭步道漫遊
達邦的鄒語名為「tapangu」,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主聚落位居海拔952公尺,大約設立於300多年前,和鄰近的特富野是目前鄒族僅存的兩大社之一
我們從特富野古道出來之後, 就直接來到今日的住宿點….達邦部落….民宿的外牆這幅圖畫, 代表這這個地方的地名: 「給巴娜」即是keʉpana(鄒語),指的就是「敵人留下網袋之地」
原來相傳以前曾經有由沿曾文溪而來的布農族人,在達邦附近聚集, 將背在身上的網袋留在原地,準備輕裝攻打特富野時, 被達邦這裡的人發覺,通知了特富野的鄒族族人,聯合擊退了布農族人, 布農族人倉促間連網袋都來不及帶走。 而民宿的名稱「給巴娜」即是keʉpana(鄒語),是指「敵人留下網袋之地」
我們住的民宿有著一大片群山環繞的綠草地, 讓所有人忍不住流連其上…..等吃飯
一旁的涼亭裡正烤著今天的晚餐…..天啊! 真是充滿誘惑的虐待啊!
看看有啥好料….烤雞&烤魚….嘶! 口水要滴下來了!
等飯的時間在庭院中亂晃, 發現這對小貓兄弟(?)
非常傲嬌的小灰白, 堅決以90度對著鏡頭
& 非常親人的小黑, 不停地在腳邊繞來繞去喵喵叫
至於晚餐….原本要在星空下草地上開桌, 無奈菜剛上桌就下起雨來, 一群人護著菜逃進亭子裡, 涼亭開桌也是很不錯的….晚餐當然是一級讚, 烤魚沒幾分鐘就被消滅, 最被稱讚的是哇撒米涼拌豆腐….唯一有點小缺憾的是烤雞, 因為沒熟又被抓去烤了一次, 結果回爐的烤雞…韌到咬不動!! 這是每天都在山訓的放山雞嗎?!
第2天早上部落的導覽員帶著我們出門逛街壓馬路去……
路邊看起來不起眼的小竹屋是鄒族的 monopeisiya (氏族祭屋)
鄒族每一個氏族都會有一個祭屋,主要祭祀小米女神 (ba ‘ e tong ‘ u),以感謝牠對農作的照顧,並藉著祭典強化家族的凝聚力。 目前達邦社的氏族祭屋有十家,而特野社的氏族祭屋亦有十家。
大約在每年七、八月時,各家族會在祭屋裡舉行小米祭,小米祭是鄒族重要的祭典之一,舉行小米祭時,每一個家族的成員都必須回來,完成祭儀後各家族開始互相拜訪,達到情感交流,並把祝福互相帶給對方達到聯誼的情感交流。小米祭是鄒族最重要的祭典,也可說是鄒族人的「過年」。
道路旁的馬賽克壁畫,獵人&獵狗追趕著山豬,實在是很可愛!
ps. 很可惜的是我們沒去看”達德安神話故事牆”, 綿延500公尺長的牆上由達邦部落畫家群力完成,以壁畫方式述說著鄒族傳說、生活及文化,集結了部落工藝與神話精華
繼續沿著馬路上來, 看到了的是鳥占亭步道的入口….啥? 今天沒有要走這個步道啊?
依鄒族傳說,族人早期打獵或出征前,都要在當地涼亭聽清晨第一聲鳥鳴,如果叫聲很急促,代表不祥預兆,不宜出門,這種聽鳥聲占卜儀式,是鄒族長久來遵循傳統,由於此步道上空常有占卜鳥(繡眼畫眉鳥)盤旋覓食,是早期族人聽鳥叫聲的地方,因此將它取名為鳥占亭步道。
旁邊有個非常現代風的餐廳, 還有全台海拔最高的二二八紀念碑
發生在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不僅有眾多台灣人犧牲,甚至連阿里山上的鄒族菁英也遭波折損,令族人不勝唏噓。為了撫慰二二八事件罹難者英靈,阿里山鄉公所於1996年在當時的鄉治所在地達邦村興建一座二二八紀念碑,碑型以嘉義市於1989年塑立的二二八紀念碑為藍圖,縮小尺寸而成。
繼續前行……非常新的達邦國小,不要小看人家,它可是台灣第一所百年原住民小學,只是在98年8月8日的莫拉克風災中嚴重毀損,經TVBS關懷台灣文教基金會認養重建,並在行政院重建會、嘉義縣政府與地方共同合作下,歷經2年半重建完成
達邦國小六年級畢業生需通過玉山攻頂的考驗,才能領取畢業證書的傳統,也成為學校的特色之一
也是非常新的圖書館, 門口的圖案….原住民部落也是要過聖誕節?
洋溢濃厚的日本風味,檜木建築的「日警官舍」…..在日據時代,日本人為方便管理鄒族人,避免有抗日事件發生,因此建造日警官舍,供日本警察住宿,後來更成為全台唯一位在原住民地區的『別館』,用來招待前來視察的日本高階官員,目前已改為阿里山風管處「達邦管理站」
導覽員告訴我們一個”淒美”的故事, 原本住在這個宿舍的日本警察一家, 在戰敗後回國的船上, 不幸遇到海難全船都沉入海裡, 警員的一對女兒的靈魂, 卻回到了她們最熟悉的地方…就是這棟宿舍, 所以在這裡不時會有人看到這對姊妹的”身影”…..
撐著傘的人身後的小小石屋, 是原本的彈藥庫改建的, 現在是存放文件資料的地方
達邦部落原有之操場, 據說以前很多鄒族的運動健將都是從這個操場練出來的, 不過導覽員很痛心的說, 現在的鄒族小朋友都變成”弱雞”了…..
旁邊有著跑馬燈的建築就是2011年新落成的「阿里山鄉鄒族文化與自然中心」 , 剛剛看到的圖書館, 日警宿舍&彈藥庫, 都是歸這裡管理…..
繼續來到今天的重頭戲….鄒族人舉行戰祭Mayasvi 的地點 : 會所 Kuba(庫巴)
鄒人所定義的部落範圍,是一個大社包含數個小社,由部落首長(peongsi)為共同領袖。鄒人認為部落的存廢,以會所(kuba)存在與否做為判斷標準,而現今Kuba只存在於達邦及特富野兩大社,為舉行戰祭之地點。
ps. 自古有女人不能觸摸、踏登等禁忌,只有在危急存亡之際,女子才得以進入kuba避難 (一般遊客亦請遵重其神聖性,無論男女都切勿隨意攀登!)
Kuba是鄒族大社(Hosa)特有建築,Kuba是部落組織中心, 亦是鄒族人心中的聖域,這處有天神降靈的神聖空間,只有部落內成年男子准予從正門進入,因此亦稱為「男子會所」。
每個鄒族男人一生,均與Kuba緊密結合。男嬰出生滿周歲就會由氏族長老抱進Kuba,參與『初登會所禮』,在勇士們簇擁下以小米酒給予祝福,讓戰神認識這個新生命,期許他未來成為鄒族勇士,承繼保護部落的神聖任務。 到了11、12歲,則必須離開氏族住屋,夜宿Kuba,接受狩獵、戰技訓練,學習製造、使用武器及漁獵器具之技能,同時聆聽部落歷史與氏族爭戰、狩獵故事。經過成年禮洗禮後的鄒族勇士,在Kuba裡則有更嚴格的紀律和軍事訓練。
kuba 過去為鄒族男子出征取得敵首回來,舉辦凱旋祭的地方,雖然現在征戰及狩獵已經不是鄒族生活重心, 但仍保留它神聖莊嚴的地位, Kuba是鄒族舉辨祭儀的重要場所,只要部落裡發生重大事件,頭目、氏族長老和勇士們均會齊聚Kuba,商討對策、解決問題。 所以說Kuba不只是一棟建築,更是鄒族人政治、信仰與文化活動的中心。
資料來源: [傳統建築之美 庫巴鄒族文化核心] 原遠流長 原住民族季刊 冬季號 2011 no.4
kuba 的存亡代表了部落的存亡,對鄒族人而言,其重要性是無可取代的。除了戰祭之用,傳統舉辦會議、未成年的傳承教育,以及成年禮都會在此舉辦。從前Kuba裡的營火必須終年不熄,除了象徵生命延續,同時可一面煙燻以五節芒、白茅建成的會所屋頂,以預防蟲蠹。Kuba側邊設有一「敵首籠」,昔日出草所獵下的人頭會集中放置於此,倘若裝盛不下也會拿到神樹雀榕底下。
Kuba建築前方均有一大型集會及祭儀舞蹈廣場,廣場中央另設一處火塘,左前方種植神樹──赤榕(Yono),鄒族人相信Mayasvi祭典時,天神會沿著神樹而下,神樹就是天神降臨的天梯,樹下即為天神之祭壇。每到戰祭一定要把神樹修整,留下三支樹枝,朝向頭目族長氏家還有Kuba集會所,讓神從神樹這個地方下來
鄒族神花 (Fiteu),學名木槲蘭、金草蘭,傳說是戰神帽冠上的飾物,有生命再生之力,而Kuba屋頂和屋脊兩側種均種有鄒族神花,會所前方入口階梯兩側也一樣種有神花,皆為神聖象徵。在Mayasvi祭典中,鄒族勇士也會在頭上配戴神花,祈求護佑。
Kuba以圓木為柱、茅草為頂,大門永遠朝向太陽升起的東方,用以迎接天神Hamo( 哈莫)
二層式建築高架距地面1.2∼2.2公尺, 立柱全為直徑約20公分圓木,除中央固定豎立主柱二根,作為建物屋脊主要支撐外,立柱數量因各年代重建略有不同,但大體維持在10 ∼16根之間。特殊之處在於鄒族人不論重建多少次Kuba,均會將最古老的一根立柱保留下來,並以藤皮將這根「原始保留柱」綑綁固定在新的立柱上,代代傳承。
在Kuba興建過程中,使用大量的藤皮,濕的藤皮綑綁建材,待乾了之後會自然緊縮,因而讓Kuba建築結構極為穩固。Kuba前後均有木梯,供人進出,架高地板以木板平舖,靠近後方出口處則舖以籐條床。四周立柱之間以較細的圓木為欄杆,與立柱以籐皮交錯編織,散發工藝之美。
中央立柱之間則設有火塘,火塘基座以卵石漿砌,早年都會終年燃燒巨木,象徵鄒族生命生生不息,然而近代只在祭儀進行期間,才會點燃柴火。火塘上方則以木、籐做成棚架,用以儲存、烘烤食物。
Kuba屋頂是先以圓木及籐條織成屋架,上舖以厚厚的白芒草和五節芒茅草,順著搭建的屋架,形成自然斜面,防水效果十足,混圓厚重的屋頂,更有踏實、沈穩之感。一般來說,平均每五年屋頂就要重新舖設翻修一次。
據導覽員說, 前一次的KUBA不知道出了甚麼狀況, 逢下雨必漏水, 查了好久找不出原因, 最後頭目逼不得已下令重蓋, 結果在拆除舊KUBA的茅草屋頂時, 才發現裡面變成了獨角仙的窩, 茅草都被幼蟲蛀掉了, 所以他們現在三不五時都會派人把上面的火塘燒起來, 持續的用煙燻來防蟲
看台的最上方的木頭欄杆上, 有著古樸有趣的雕刻
瑪雅斯比祭典(或稱戰祭Mayasvi), 是屬於全部落性的祭典。祭典在二大社(達邦、特富野)輪流舉行,時間大約在二月。主要是祭拜天神和戰神,在會所及其 廣場前舉行。由迎神曲揭開序幕,經過三天二夜的歌舞,在最後一天午夜,吟唱送神曲結束。
達邦部落Mayasvi 遊客慕名觀禮儀式 2016-02-16 TITV 原視新聞
來到市集…..我錯了, 這才是逛街的大重點啊!
天氣太熱, 大家看到有愛玉, 立馬掏錢人手一杯…..然後花錢的氣勢一開, 就再也停不住, 旁邊一攤賣李子的: 紅皮紅肉/宏皮黃肉/黃皮黃肉, 賣到隊員都幫忙解說起來, 老闆娘可是笑的嘴合不攏啦! 今天發啦!
老闆 : …..我的烤炎強還沒好, 袂赴…….(悶)
熱翻人的天氣, 據說領隊原本打算要去走”迷糊步道”, 但最後決定把大隊人馬拉去「鄒族文化與自然中心」吹冷氣…..
ps. 原稱米洋溪步道,全長約2.3公里,蜿蜒米洋溪畔,北側出口在台18線66k處,南側出口在阿里山戶政事務所旁,出口附近是是「獸泉」,相傳為早期出泉水的地方。天性開朗的鄒族村民取”米”洋溪-“湖”底 的諧音,命名為「迷糊步道」。
我跟朋友2個閒不住腳癢的, 決定自己烙跑去鳥占亭步道走走, 正好從剛剛經過的「228紀念碑」旁邊的起點開始走
這條約1000公尺的古步道,是鄒族人入山打獵或採集農作物的要道,但年久失修,埋沒荒煙蔓草中,阿管處認為很可惜,決定斥資整修,於100年完工,參酌早期鄒族打獵前,在涼亭聽鳥叫聲占卜吉凶的習慣,把步道取名「鳥占亭步道」,並對外開放。
鳥占亭步道位在海拔一千一百餘公尺高山,沿著達邦部落邊緣修築,步道呈環狀,高低落差不大,全程走完約四十分鐘
兩側是高聳杉樹與穿插其間的錯落竹林, 此步道以前是農人或獵人上山採集作物的通行要道, 也是鄒族人重要的獵場, 認真觀察, 還可以發現步道旁常有許多小型秘密通道, 是附近採筍農人的步行路徑。
這裡林木扶疏, 綠意盎然, 最棒的是完全擋住炙熱的陽光, 只是沒有風, 還是整個悶熱….. 步道有段時間沒人走, 我們2個三不五時的要拿樹枝拉掉攔路的蜘蛛絲……
真的有鳥叫…….原本以為這個在高點的涼亭就是鳥占亭, 但指示牌上寫著鳥占亭還要繼續走 …..
一過亭子就是下山…..
挖喔! 視野突然開了!
這邊有個小小的展望台, 不過…超曬的啦! 還是趕快前進
還是下山…..
遇叉路, 左邊往出口, 右邊往鳥占亭….當然是取道往右
騙肖….竟然走出來了! 鳥占亭咧?
看地圖解說一下, 我們剛剛從地圖紫色箭頭的位置沿著虛線往上走, 碰到叉路1–>往右….. 出來到產業道路, 這裡是叉路2, 還是選擇往右…..大約走不到100公尺, 就會看到…..
好…沒Fu 的鳥占亭啊!
鄒族的占卜鳥為Oazomu,即繡眼畫眉,根據叫聲及飛行方向判斷吉凶。另外夢占也是各種活動常使用的占卜法。像是戰士出草前,會先進行鳥占,之後領袖和戰士全體會進行夢占判斷吉凶。
相傳有位鄒族勇士名叫Oazomu,驍勇善戰,征獵無往不利。勇士死前告訴族人他將化身為鳥,只要出征狩獵前,先傾聽他的啼聲便可判斷吉凶,此即鄒族人鳥占的由來。
不要停步在亭子裡, 只要再往上走幾步路, 就有超棒的溪谷展望…..(伊斯基安娜溪?)
路旁發現的….四季豆?
順著產業道路出來…..路口有整理的非常整潔的…公廁
路口的大馬路就是台169縣34K….所以說從這邊拐進去, 直接順著產業道路走, 約200K就到了鳥占亭, 根本就可以不用爬山……
我們的民宿就在旁邊…..原來這麼近…..
來去打包準備回家囉!…..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