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Lokah – 來當一日泰雅人

上次到福山部落玩, 才發覺到烏來不僅只是逛老街泡泡湯, 往裡面走還真是”臥虎藏龍”, 有很多很有意思的”小地方”, 而也因為上次的體驗, 認識了部落旅行的主辦人, 正好他們最近與新北市原民局合作,在烏來地區規劃了『新北悠遊趣』的原住民文化小旅行,我也就跟著來混了一天的部落客踩線團啦…..

這次原民局規劃的烏來地區1日小旅行,以泰雅原住民文化為主軸,從傳統的織布工藝、縱橫山林的獵人文化、與土地共生的農業智慧等多元面向,共包含了3個部落、8條遊程路線。

不過因為最近假日還要到公司上課, 因緣際會+別無選擇的結果, 就是這個行程了 => “西羅岸系列路線3─烏來部落(Ulay)農場遙望” 

一大早的陽光實在太誇張, 逆光拍照的結果, 就醬….這妥妥的就是「金光閃閃、瑞氣千條」的特效加成啊!

烏來瀑布……高80公尺、寬約10公尺,是烏來的代表景觀之一,也是北台灣最具規模、落差最大的瀑布,為差異侵蝕所形成之懸谷式瀑布。 烏來瀑布在日據時代有「雲來之瀧」的美譽,又別名「雲仙瀑布」、「白絲瀑布」。

一早趁著觀光客還不多, 趕快先讓我們到烏來瀑布照個相….說真的, 我還真的好久好久沒來這邊了, 發現變的頗有原住民風啦!

我們有十幾分鐘的時間可以閒逛……嗯~以我跟朋友閒逛的”尿性”, 應該會不夠用 

喔…..有貓在瞪我……

啊~啊~啊~ 沒時間去搭台車玩了啦!

也沒時間進去裡面逛…..不過我很喜歡外面櫥窗的裝飾

啊咧……不是這個吧?!

沒看到台車, 只有機車…..

只能看圖自我催眠一下….

抬頭看到雲仙樂園的纜車….天啊! 印象是小時候老爸帶全家人來玩, 然後…..沒然後啦! 大概好~幾十年沒搭過了

烏來空中纜車是全台第一座交走式高空景觀纜車,由日籍技師近藤勇規劃,日本安全索道株式會社設計施工,於1967年8月6日通車營運至今已超過了四十個年頭….

路旁的鋼柱發現非常有趣的圖案…本來以為是手繪上去的, 仔細看看應該是印上去的, 圖案從上到下都是一致的….

呵呵…..好可愛的圖案

不過我們果然沒時間享受咖啡逛個街…..上車來去今天的主要行程-農場體驗囉!

第一站 : 葛思悠農場

「葛思悠」在泰雅語的意思是「相思樹」,相思木不僅可燒柴生火、還能種香菇,在過去沒有土地權狀的年代,族人以種植相思樹做為土地分界,而這個在烏來群山之中的生態農場,正是以相思林圍繞做分界。

能夠天天面對著這樣的好風景, 真是享受啊……

葛思悠海拔約300公尺,坐在農場的小木屋裡,旁邊有楓香,可以看見遠方的相思樹(盛開時有著黃色圓球小花),下方谷地是烏來老街,正對面便是躺著的美人山了。
(美人山是因為它的山形而命名, 右邊是披散的頭髮, 臉部可以看到小巧的鼻子, 左邊是”超”高聳的胸部..)

農場女主人李秀菊和先生在退休後決定回到山上開墾,種植不灑農藥、肥料的當季蔬菜,目前正值有機轉期型。而原本種菜只是自己的休閒,沒想到後來朋友愈來愈多,就開了農場餐廳。

我們一到, 就先灌了一大杯冰冰涼涼的馬告檸檬汁…… 超讚的啦!!!

主秀上場….噹噹噹!!!…..DIY香蕉糯米飯 教學開始……

材料:圓糯米,小米,熟了的香蕉,香蕉葉,棉線….(網路上看到的食譜還有用砂糖,可是光加入香蕉就夠甜的了!)

糯米浸泡冷水(要隔夜),糯米瀝乾後加入小米混合,放入熟黃的香蕉,用手將香蕉揉捏至糊稠狀

將所有材料(糯米, 小米, 香蕉) 充分攪拌均勻

拌好的香蕉糯米糰長這樣, 準備開始包囉…..

新鮮的香蕉葉要放入大鍋中以水煮過燙軟, 還可以去除澀味, 洗淨後裁切成約A4大小, 略呈梯形〈可依自己喜歡的香蕉飯大小更改尺寸,但不宜過大以免無法炊熟〉

包香蕉葉的時候的注意要點

  • 葉脈深的那面朝上(包住糯米的裡層)
  • 香蕉葉窄的部分朝自己 (倒梯形)
  • 取一瓢左右拌好的糯米糰放在靠香蕉葉窄的部分 (不要貪心放太多糯米, 小心爆開…..)
  • 捲起時要領跟捲壽司一樣, 蕉葉要拉緊, 注意不要讓糯米從兩邊擠出來

用棉線先綁住一端

直立起來稍微敲打一下, 讓糯米糰能夠更緊實

再把另一端也綁緊 (留一點空間讓煮好的糯米可以膨脹)

完成……

好啦! 換我們自己上場親手做囉……

捲捲捲…….

ㄟ…..感覺我包的好細瘦啊….. 

大家的成果….. 這一籃子的香蕉糯米就被直接送進蒸鍋裡, 等著午餐時揭曉, 接下來是農場導覽時間……

日治時代,烏來曾為日人推廣種植水稻米的示範地之一,但因梯田不符合本來泰雅族的耕作習慣,所以梯田景況已荒廢不復在。葛思悠農場曾經也是梯田,現在則在農場主人的經營下,依季節不同生產各式有機時蔬

可以跟主人預約安排自己動手”掰採”(拔菜)的農家體驗, 只是採的是什麼農作物, 就要看時節了……

女主人手上的是在原住民部落裡很常使用的辛香料–山胡椒(泰雅語為 馬告makauy)…..的幼苗

馬告樹要到樹齡七、八年以上,才會開花結果。而且馬告是雌雄異株,如果公、母株沒有長在一起,開花也不會結果。原住民採馬告通常都是採果實而已,所以每年都有果實可以採摘;但最近五、六年,因為原味餐大受歡迎,許多人也來炒作馬告,為了圖方便,不少人直接整株砍除,導致數量變少,有些地方幾乎瀕臨絕跡

這些都是馬告的小幼苗……馬告樹以前都是野生的,人工種植成功率極低,直到近幾年終於有人成功的研究出以果實培育幼苗的方法 

長大的馬告…… (背景就是是有大胸哺的美人山)

馬告每年五月開出白色的小花,六月底到八月中旬是採收期,生的馬告是綠色的,加鹽巴醃漬在密封罐,顏色會變成黑色

芳香萬壽菊…泡茶喝很讚

芳香萬壽菊兼具了觀花、茶飲、烹調、驅蚊等多用途,全株具有淡淡甜甜的香味,甚至不用刻意搓揉其葉子,就算是拂袖而過香味即四起,香味也因人而異,有的人說像蘋果、薄荷、鳳梨、糖果、汽水的味道 …再加上容易栽培與繁殖,因而相當受歡迎。

像雜草一樣的….香茅….把葉子搓一搓, 味道可以防蚊蟲……而也因為庭院中種植了這些防蚊的香草植物, 所以蚊蟲少很多…..

紅楓….

地上這片是苧麻, 對原住民來說, 苧麻是很重要的植物, 因為它的纖維可作為織布材料、繩索、網子等用途

苧麻嫩葉…..現在田裡的還只是剛種沒多久的細叢, 要長到幾乎到人肩頭以上的高度才可以採收

女主人的示範, 苧麻是取莖部的纖維 

這些纖維還要曬乾揉捻, 甚至可以去採集一些植物染色, 這中間很多的技術, 若沒有人傳承下去, 織布技藝就會慢慢被遺忘……

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 認識TRUKU編織文化導覽   [種麻][割麻][取紗][甩紗][日曬][捻紗][捲紗][紡紗][煮線][洗線][染色][日曬][理線][理經][織布]

還好現在已經有些人開始致力於回復這些古老的傳統技藝……

參考影片 : 花蓮縣原住民族部落大學苧麻採集與編織教材10分鐘宣傳版

台灣原生土芭樂, 好小顆, 但據說非常甜…..

跟金桔長得差不多, 若不是特別說明是芭樂, 根本認不得……

這個免介紹我就知道…..火龍果

這節火龍果的枝條被颱風吹斷之後, 卡在別棵樹幹之間, 在完全沒有接觸到土壤的情況下, 竟然就靠著”分食”人家枝幹上的養分, 還能結果長大…..

這…..該說火龍果對生存與繁殖的能力與執念, 比小強還強…..超級悍的啦

從農地望出去…..還可以依稀見到”古早”時梯田的樣子

下面的人家好像在做好料的……聽說我們等一下也要去這家農場……呵呵……

山谷下方是烏來老街….

突然發現旁邊有……媽呀! 雞皮疙瘩都出來了……

看花看花…..ㄟ…..一群人站在樹下亂亂猜, 搞不清這是啥花, 只肯定這絕對不是櫻花 

開始亂拍了…..

這樹我每次就只記得叫”猴不爬”, 就是記不住”九芎”…….沒辦法, 我屬猴的, 這名字的針對性太強烈了……

九芎-台灣原生植物-生長快,每年蛻皮一次,新生成的樹皮撐開老樹皮後,殼狀脫落,新皮紅棕色,極薄,古人稱它「樹無皮」,又因為光滑,連猴子爬樹也會溜下,所以又叫「猴不爬」。

土肉桂…..是台灣特有的闊葉樹種之一, 木材可製作家具,樹皮是線香原料,葉子可做肉桂茶,初嚼味甘甜,愈嚼肉桂味愈濃郁

看到網路上的介紹文很多人稱呼肉桂樹是「寶樹」…..原生種土肉桂含有豐富高量的肉桂醛、類黃酮、丁香酚、土肉桂多糖類等各種成分,具有降低血糖、膽固醇、三酸甘油脂、改善胰島素及促進葡萄糖的代謝等許多對人體有益的效果…..巴拉巴拉巴啦…….只能呵呵呵…..看看長知識就好啊!

女主人從前面就每樣都拔葉子來給大家嚼嚼聞聞, 真的很有趣……

ps. 患了早期老人痴呆的我, 還沒到一星期, 就拿著植物照片到處問人…”皆係瞎?” …ㄟ害, 攏忘光光了……

回到農場小屋等午餐, 主辦單位順便介紹他們在烏來這邊推廣的旅遊路線&行程

朋友非常勤奮的記筆記……我比較聰明, 最後借來拍一張就好

ps. 那個 “Lokah” 其實要念成 “漏!ㄍㄚˇ” 

放飯囉!!! 我們剛包的香蕉糯米熱騰騰的上桌囉!

有香蕉的香甜, 不膩口, 超級好吃…..

女主人親手烹調的餐點,以鮮魚、放山雞入菜,搭配農場有機農法栽種的鮮蔬,並佐以刺蔥、馬告等平常難得一見的香料,讓泰雅的原始風味留在味蕾的記憶…..

上面是網路上的介紹, 我只有一句話 : 全部都好好吃!!! (尖叫ing~~) , 香菇雞湯香濃卻清而不膩, 青菜全都非常的鮮甜爽脆, 芋頭鬆透, 刺蔥皮蛋很香, 溪蝦炸得酥脆, 山豬(肥)肉超彈牙, 鱒魚魚肉鮮美, 表面煎的又香又脆, 那個馬告煙燻土雞又嫩又美味….喔~~~

擺了滿滿一桌, 天啊! 恨不得我有3個胃, 可以把這些菜通通裝進肚子裡…..好吃到忍不住一直吃到快撐死啦! ….. 

這個…..泰雅特有的醃肉, 泰雅語稱醃肉為cinm’mian,寫成漢文叫「僅麼湎」,也有人翻譯成「得麼面」,主要以生肉為主,舉凡豬肉、山豬、山羌、內臟、飛鼠、苦花魚,甚至是蔬菜皆會拿來醃漬,肉類醃漬時會加上小米或白飯,醃漬約一個月便可食用。以前都是放在陶甕內,現在也有放在塑膠容器裡醃製。

醃肉有助於增進食慾,泰雅族人會直接夾醃肉(不經烹煮)配白飯吃。為了符合現代養生觀念,部落也研發新的配方,將醃漬豬肉時的鹹度減低,也加入山胡椒、小米醃漬而成,醃漬出的「小米醃豬肉」蒸食有相當的嚼勁,若用炒則香味撲鼻

ps. 醃漬肉類一定要找經驗豐富的人醃製的「僅麼湎」, 因為若衛生有問題,就立馬會食物(肉毒桿菌)中毒…..

吃完豐盛的午餐, 正癱坐在椅子上等消化, 老天不給臉, 竟然開始下起雨, 剛開始還一滴兩滴, 滴滴答答的, 沒多久居然變成滂沱大雨……

所有人只好穿著雨衣拿著雨傘, 走入大雨之中, 繼續我們第2個農場體驗

只是短短的一段路, 也是鞋子褲管全濕啦! 還好的是…..兩家農場還真的就很近(算是隔壁), 有些人乾脆就脫了鞋走路 (我穿的是運動涼鞋, 完全不在乎, 哇哈哈!) 

主人家晾在外面的膠鞋, 在雨中成了一道很”對味”的風景

位於西羅岸路上的摩璐農場, 是主人從烏來鄉衛生所退休後, 才胼手胝足地從中斷五十年休耕的梯田農地重新開墾, 農場面積有八分地(約2400坪), 三分地是梯田, 種植了四季蔬菜, 另外五分地是旱地, 種植各種果樹及明日葉, 山藥等作物, 所生產的作物目前僅供自給自足

摩璐農場的「摩璐」原譯日文之「守る」, 為守護大地之意, 所以主人堅持無農藥的自然農業方式種植, 追求健康的同時與自然環境共存

泰雅族原鄉部落早期在只有豐收、迎賓,或是人生中重要的時刻,如結婚、新居落成、滿月、成年禮進階、豐年祭等活動,才會有麻糬可吃,平常並不會有。搗麻糬後,也會邀請左右鄰居一起分享,意味著藉由大家共同努力,分享生活的喜悅 

糯米已經洗淨蒸煮好了, 原來早上剛剛看到的, 就是女主人在蒸糯米, 不過這次很可惜, 裡面沒有加小米……

臼、杵都要先上點油, 不然糯米會黏住…..

糯米已經先提前蒸好了, 熱騰騰的下”臼”, 主人先示範一下搗麻糬的方法姿勢……經過約莫5分鐘反覆槌搗後糯米飯漸漸會成有延展性,使其Q彈淡淡糯米香,就會形成麻糬樣子

現在泰雅族辦大活動時, 幾乎都會安排「搗麻糬」, 不過ㄍㄟ西要比照片上的大上幾號, 而且會加上撥棒的幫忙, 這樣搗出來的麻糬才比較大坨……

搗麻糬至少須有兩個人合作,一個人用木杵搗另一個人負責幫忙翻麻糬,有時會較黏需沾點水於糯米飯內,重覆一個搗一個翻動,倆人默契要相當不錯,不然翻麻糬不小心被木杵搗到手。

換我們來….
小撇步 : 要用一腳頂壓住木臼的下方, 這樣比較穩, 也比較好施力

有一位日本人也來參加我們的活動, 看到他不僅先查好了資料, 全程還都有做記錄筆記, 超認真嚴謹的……

主人最後再來做個”總結”……

完成……

搗好的麻糬……

用糯米搗製出來的麻糬,會比較硬一點、有咬勁但口感不細膩,而先磨成米漿再製成的麻糬比較細膩、延展性也比較好,原因是圓米類的沒有完整的破壞米中的組織,可是米漿類的已經完整的破壞了米的組織。

另外這兩大盤, 是主人夫婦之前就先做好的麻糬, 已經先片好並沾上太白粉(避免黏在一起)….

熱騰騰的麻糬不適合用手拿以免燙到,用筷子將黏性麻糬捲起來,吃法一般也是一樣沾花生粉、芝麻或糖粉一起吃

我們是直接試吃原味不沾料的麻糬, 我們自己搗的黏性還是很高, 但在口中有糯米還是吃的到糯米香氣, 老闆親自搗的口感就超級Q彈, 果然專業度有差啊~~~

我們在稍晚回到烏來老街, 來到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

於2005年9月正式開館運作之今, 是一間為台灣原住民泰雅族而設立的博物館。

展示內容係以「祖靈」對泰雅人的影響為主軸,介紹泰雅族的生活與文化,期待能展現烏來的在地風情與泰雅族的文化精神。

  • 一樓為大廳、展示區(呈現地理位置、文化與觀光、建築、自然與生態保育、烏來傳統產業)、藝品部及觀景台;
  • 二樓有魔幻劇場、多媒體播放室及展示區(呈現泰雅族之源起、聚落與家庭組織、泰雅文面、生活器具);
  • 三樓有特展區及傳統家屋、展示區(呈現泰雅族傳統衣飾、織布工藝)。

之前在葛思悠農場才看到了苧麻, 現在又看到苧麻與織物的介紹, 還真是特別有”感”

以往泰雅族人多住在深山之中, 少與外界聯絡, 長久以來都以自製的傳統麻衣為衣著, 所以泰雅族人的紡織技術也是比其他原住民好, 他們自己種植苧麻, 收成後將苧麻纖維紡成麻線, 麻線再編織成布, 最後麻布才做成衣服.  

整理苧麻有七個步驟,不可隨意更改,並且只有女人可以進行。

 

在早期的原住民社會生存模式,織布能力是婦女一生的義務與榮耀。泰雅女子在十三、四歲的時候,就跟著媽媽學習織布的技巧,也開始為自己準備出嫁時的衣裳,不會織布的女性會遭人排斥,甚至無法嫁人。傳統裡,織布技術的優劣,是評定泰雅族婦女社會地位的判準,而且必須要學會織布才可以紋面,一位不會織布與沒有紋面的女孩子,在部落裡是沒有人追求的,不被族人認可有結婚的資格,所以每一位泰雅族的女性幾乎都非常擅長於織布的技巧。


在泰雅族傳統編織的衣物上, 我們可以發現衣服上則常常以白色的貝殼和珠珠來裝飾, 被稱做貝珠衣. 

貝珠衣:以白色貝類穿孔磨成細小如綠豆之貝珠,將它穿綴於整件衣服上,是泰雅族獨特的衣飾文化。貝珠衣有多種形式,最尊貴的一種是部落領袖或獵首英雄於凱旋歸來參加盛會時所穿,也是結婚時重要的聘禮。 除了貝珠衣以外,珠裙、珠帽、綁腿亦以貝珠串成。珠裙常使用於訂婚或女子生產後男方送給女方家長的答謝禮。珠帽則為頭目所佩戴。

泰雅族衣服主要是由紅黑白三色交錯變化, 傳統圖案是幾何圖形的花紋, 有菱形紋、字紋、OX紋、線條紋, 在泰雅族的傳統服飾中, 多彩的橫線代表著人死後通往祖靈居住地的彩虹橋, 而菱形則是眼睛的意思, 代表著無數的祖靈的庇佑

有人想框我說這是真的頭骨…..早期泰雅族人保有出草馘首(馘 [ㄍㄨㄛˊ]-砍頭) 的習俗, 直到日本採取強硬的手段來廢止, 這種習俗才漸漸地消失.

其實泰雅系民族出草行為是具有複雜動機的。當然,原住民會因為報仇而獵人頭,但是也可以為了祈福而獵人頭,或者是為了表現自己的英勇而獵人頭,甚至是無目的性,純粹為了獵人頭而獵人頭,大部分被害者是與獵首原住民毫無讎隙的第三者–其他部落或平地人。(WIKI : 出草)

跟著專家走就可以聽到很多小細節&故事….本來應該還有展示一個”獵首袋”, 不過據說被人抗議太過殘忍血腥, 所以被取下…..

除了女子織布技術之外,泰雅族男子編製的編器同樣在各族中最為出色。泰雅族男性善於利用竹、藤、柳葉、月桃與麻來編成各種日常用的器具,大的如背框、籮筐,小的像首飾盒

藤帽製作好之後,會以柿汁處理過,可讓藤帽用於舀水也不會漏水。出草的時候當頭盔,平常也隨時可以戴,盛裝時才帶上有裝飾物的藤帽,通常善獵的勇士,才能戴上有獸毛、獸牙、珠子、小鏡子裝飾的藤帽。

「文」「紋」兩字,音相同,形、義不同。 

「紋」是後起字,是個形聲字,是名詞,分擔了「文」的花紋義。本指絲織品上的花紋,如「綾紋」,因此,意符是「糸」。 後來泛指各種花紋,如波紋 、皺紋、紋路、紋理等,不作動詞,沒有刻畫花紋的意思。

「文」是動詞,指在人身上、臉上刻畫花紋、圖形或文字。 文身,是用針或刀的尖 鋒在皮膚上連續刺點,形成線紋,然後用顏料滲入皮下,等皮膚傷處發炎過後,便留下藍色、黑色或紅色等色彩鮮艷的花紋,不會褪色。

ps. 黥面,或稱黥刑(墨刑),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刑罰,在犯人的臉上或額頭上刺字或圖案,再染上墨,作為受刑人的標誌。所以不適合用於原住民的文面習俗。

文面是泰雅族歷史的一部分,20世紀初期以前,所有的泰雅族群都世襲這個古老的習俗。(YouTube : 泰雅族紋面)

文面的意義除了美觀以外,就女子而言,代表必須具備織布的本領,以及擅做家事,可以論及婚嫁的女子(已來經),才有資格在臉上紋面 ; 就男子而言,必須具備狩獵的本領,獵取過首級,能夠勇敢獨當一面後才有資格在臉上紋面,也是成年的象徵。

文面的風俗習慣,在日治時期被視為野蠻風俗,因此全面禁止,並沒收相關器具,否則就施以嚴懲。對日本人來說,能否禁絕泰雅族的文面,象徵著日本人是否能有效地治理泰雅族人。

泰雅族的文面師必須由族中德高望重又富有的女性擔任,通常是世襲制,由母傳女,文面師若無女兒,則必須過繼他人的女兒,經過養育後再傳授文面術,使得文面的技術得以保存。在泰雅族社會裡,文面是至高無上的專業事業。任何人擅自施行文面術,必遭祖靈處分與處罰。

泰雅族人深信文面是否成功,與文面師的技術、道德,以及受文者的貞節有很大的關係。

非常有意思的文章, 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電子報-消逝的文面文化  /  泰雅族‧太魯閣族–文面文化 – 臺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

在電影《賽德克‧巴萊》中清唱 The Soul of Seediq Bale 的泰雅族女歌手—阿穆依.穌路,也是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的導覽解說員

聽著她緩緩的吟唱, 雖然完全聽不懂歌詞, 但心弦卻深深受到感動……這真是這趟旅程最棒的ending

 

我們這趟行程 : “新北 lokah 歡迎回家” 的報名網址 : 西羅岸系列路線2 -烏來部落(Ulay)泰雅農場體驗

其他參考資料 :  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泰雅族>物質文化

 

 

 

 

相連文章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