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行程與初印象
2016年,緬甸被堪稱是全球旅遊聖經的《Lonely Planet》列入了「2017年最值得造訪的國家Top 10」,而入選的理由中寫道:在經歷了「2016年第一次總統民選」的歷史轉折點後,這個東南亞最神秘的國家,將再次重現在世人面前。
……而我來到緬甸, 完全不是因為”最值得造訪Top 10″ …..其實它也從沒出現在我的旅遊名單中, 為什麼會跑來? 只是因為認識的攝影團老師在FB放了一連串緬甸的”毒”照, 毒的一群人嗷嗷叫, 最後宣布開了緬甸的攝影團(真是有心機啊~!), 所以….我就上鉤了!
緬甸, 一個只聽過名字的地方, 知道有個城市叫仰光, 知道佛教很興盛, 知道翁山蘇姬…..對我是概念模糊的陌生國家, 只好先找些基本資料看一下….
(from wiki) Myanmar緬甸,舊稱Burma,正式國名為「緬甸聯邦共和國 Republic of the Union of Myanmar」 , 緬文寫成(ပြည်ထောင်စု သမ္မတ မြန်မာနိုင်ငံတော်),首都為奈比多(Naypyidaw)。
緬甸位於中南半島西部,西北鄰印度和孟加拉,東北靠中國,東南接泰國與寮國。南臨安達曼海,西南瀕孟加拉灣,海岸線總長1,930公里,佔國境線總長三分之一。國土面積約67.65萬平方公里,較法國略大,是世界上第40大國家、東南亞第二大國(東南亞第一大是印度尼西亞)。人口5000多萬,世界排名第25位。
ps1. 緬甸英文原名為Burma,是英國殖民統治時期的舊名字,取自緬甸最大民族Burmese。1988年軍政府上台後將緬甸的英文名稱改為Myanmar,並向聯合國提出申請,要求正式國名改為「緬甸聯邦(Union of Myanmar)。 軍政府所使用的這個英文國名源自緬甸歷史上的“Myanma Naingngandaw”,象徵著它與英國殖民統治時代的決裂。
ps2. 2005年以前,首都設於最大城市–仰光。2005年11月6日,緬甸軍政府在事前毫無徵兆下,突然下令數個政府部門在一天內搬移至距離仰光以北400公里,位於緬甸中部山區的奈比多(舊稱彬馬那),並以此成為新定的首都。
(圖表from wiki) 緬甸歷史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當時伊洛瓦底江邊的村莊已有人類居住。相傳西元前200年,驃人進入伊洛瓦底江的上游地區,兩世紀之後孟族來到錫唐河流域,而在849年緬甸人接管驃河流域並建立蒲甘城。形成統一國家後,舊稱洪沙瓦底的緬甸經歷了蒲甘、東塢和貢榜三個封建王朝,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
1824年至1885年間英國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清光緒十二年六月):大清國與英國在北京簽訂《中英緬甸條約》,中國承認英國對緬甸有支配權,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
1948年:緬甸脫離英國六十多年的的殖民統治,正式宣布成立緬甸聯邦共和國
2010年:緬甸聯邦更換國號改為「緬甸聯邦共和國(Republic of the Union of Myanmar)」,並同時同步使用新國旗與新國徽。
…..科普完了 !
因為路程遙遠加上當地公路行車品質不是很優, 都市間的長程移動就很豪氣的看到行程表裡面都是小飛機飛飛飛, 到了城市再搭大巴跑景點
這是我的第2次攝影團, 第一次的稻城亞丁是以山水風光為主的攝影兼健行團, 而這次的緬甸則是以都會人文為主, 同時還深刻體驗了一把每天摸黑起床趕早趕日出的辛苦(我們的起床時間不是3點半, 就是4點半, 最晚5點半)…..另外還享有隨團麻豆以及隨時隨地找當地人來當麻豆的”優勢”…..呵呵!
一下飛機, 在地導遊就一人送了一頂可以摺疊起來的草編帽子, 立馬戴上自拍…..
照片一上傳到群組, 朋友心動的要我們買一頂帶回去給他, 不過仔細比較…..導遊送我們的是內層還塗上一層鋁箔, 但我們一路上看到的帽子都是只有一層草…..高級品vs地攤貨差太多, 只好把我們拿到的給出去….是說我也只敢在緬甸這裡戴, 沒臉在台灣也頂在頭上著趴趴走啊!
第一天飛到仰光, 就在機場旁的餐廳吃了午餐就又轉頭回機場繼續飛到蒲甘, 然後一下車就又被拉去吃晚餐…..感覺這一天一直在飛機上, 順便被不停的餵食…..
這張借朋友po在FB的照片, 我們在仰光機場等飛時, 對於店裡販賣的各項零食好奇到了極點…..很多完全看不出來是啥? 朋友就一一拍照然後跑去問導遊…..
左上&左下角是洋芋片&類似科學麵的點心, but加了一大堆辣椒…..有小豬圖樣的猜是炸豬皮 (我們猜對了!)
下面中間的是蝦粉拌辣椒(看起來就是辣死人不償命), 右上這個據說是辣油漬韮菜根+花生, 右下角的問了沒聽懂, 知道是一種牛肉乾, 回來在一些購物網上才找到資料, 原來這是”香草牛肉(or麂子)乾巴”……
麂子乾巴,麂子 唸成”幾”, 應該就是我們說的山羌。 這是緬甸農村的山民野味,把新鮮麂子肉用鹽和各種作料醃製一夜後,再取出批製成小條,用竹籤串起來後用炭火烘烤,一直烤製到完全沒有水分。這樣炭火烘熟後,能直接食用,也能保存長久。乾巴吃起來稍微有點硬,因為作料都醃進內部,剛吃的時候,感覺不出來,但是在嘴裡嚼一會,就會發現乾巴慢慢變軟,特殊香味就散發出來了。因為麂子捕捉不易, 所以現在很多是用牛肉按相同的方法做成的牛肉乾巴
緬甸乾巴經常用竹蔑子綁起來(看起來像黃色的小繩子),這部分是不能吃的….有點好奇想啃一根來試試, 不過看到那麼大一包萬一口味很弔詭…..還是算了!
對緬甸的第一個印象 : 哇! 這邊的男生竟然都是穿裙子的…..還是長窄裙耶….
(借朋友照片) 不論老少,高官還是平民,富貴還是貧窮,緬甸男人都穿著裙子。 上班約會的時候穿; 郊遊逛街的時候穿; 下地做農活或是撒網撈魚的時候也穿; 騎著摩托車的時候還是能穿; 甚至總統接見外國貴賓的時候更是穿著裙子……
因為氣候炎熱,緬甸人為了涼快,無論男女老少都穿著一種圍在腰間的裙子, 一般是用一塊長2公尺、寬80公分的布縫製而成,稱為Longyi 「籠基」(在印度、 泰國和東南亞一帶, 這種服裝叫Sarong「紗籠」, 雲南的景頗族則叫「筒裙」) 。男人所穿的籠基叫做「巴索」(pasoe) ,女子的稱作「特敏」(htamein)。
男女筒裙在款式、用料和穿法上都有些區別:男裙一般用方格布或冷色調棉布縫製而成的無縫圓筒,沒有口袋,其穿法是將籠基圍在腰上,並在腹前正中間系成一個結,還能挽出個小兜裝東西,後腰上可塞錢包
這也直接形成了緬甸特有的一個景觀,緬甸男性會隨時在街頭路旁任何一個地方解開籠基抖一抖, 整理一下再係緊,動作利落,氣定神閒,這樣的景象隨處可見
女裙一般則非常鮮艷, 款式多變, 還有不同的圖案及花款,女式筒裙一般還會在上部縫上兩三寸寬的裙腰,穿時則是在側腰折好塞好。「特敏」緬語為「女人的裹身布」,一般長度必須長及足踝,不能露出小腿,否則被視為不雅。
據說諸葛亮當年平定西南邊陲戰亂之後,一方面號召人民開荒種地,一方面也體察民情,安撫百姓。當他看到當地許多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遮體,有人還用芭蕉葉圍著腰。諸葛亮忽然靈機一動:就把自己衣服上那寬大的左袖撕下來,讓一個男人圍在腰上;又把右袖也撕下來,讓一個女人圍在腰上,用以遮羞。而這種容易製作,又經濟實惠的「筒裙」便這樣流傳開了。
這個傳說聽來就是牽強附會,也無從考證….不過,肯定的是筒裙這樣的服飾流傳已久, 而且…..據說裙子裡面是…空蕩蕩的….. 畢竟古早時代沒有內褲這種東西, 而現代的緬甸男人裡面有沒有穿?…..呵呵!
對緬甸的第二個印象 : 不管是權貴還是小販, 男女老幼人人腳踩人字夾腳拖…..不是木屐, 不是藍白拖, 指定了就是夾腳拖……
除了籠基Longyi 這樣特色的服裝之外, 緬甸人人腳踩一雙人字夾腳拖鞋, 不要看輕夾腳拖, 在緬甸, 從總統到小盆友都是穿著拖鞋, even穿著夾腳拖參加正式場合, 也是合乎禮節的….其實會有這習慣除了因為天氣炎熱,也因為緬甸大街小巷都有著廟宇,要進寺廟需要脫鞋,而穿脫方便的夾腳拖鞋,便成了最佳選擇了。
….對我這一向最愛涼鞋趴趴go的人來說, 這真是美好的世界, 我可以穿著夾腳拖逛大街上餐廳搭飛機, 抖著腳趾頭完全融入, 可惜這樣的習俗只有在緬甸, 出了緬甸就不適用, 真是憂傷….
對緬甸的第三個印象 : 緬甸女生沒在臉上塗上兩坨黃, 會被長輩罵; 小盆友沒在臉上塗上兩坨黃, 媽媽會被罵……
緬甸的婦女、小孩,甚至有個別年輕男子,都在臉兩邊塗上一片黃粉。 這種黃粉實際上是緬甸人就地取材自製的一種香木粉漿,緬甸人稱之“特納卡”(Thanaka)。
這種香木粉漿是取自熱帶黃楝木樹皮(當地語言「特納卡」Thanakha)的樹枝磨成的,黃香楝樹和檀香樹、樟木樹一樣,氣味芬芳,色澤鮮亮,它的樹幹研磨的香楝粉有清涼、化淤、消炎、止疼、止癢、醫治疔瘡、防止蚊蟲叮咬等作用,加上它又是完全天然的,無任何添加的化學成分,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作用,所以緬甸人把香楝粉抹在臉上,既可防止紫外線,又起到清涼的作用,還有顯著的抗老化與美白功效。
據悉,緬甸人使用黃香楝粉的歷史可上溯到兩千四百年前,文字的最早記載是十一世紀前後,黃香楝木就已經開始在皇家普遍使用了。不過近年在現代觀念衝擊下,男性使用者劇減,他們一般不在公眾場合使用了,但在偏遠的農村,很多男性和婦女兒童一樣,仍把“特納卡”塗在臉上身上用來防曬。
許多緬甸人說,特納卡能保持皮膚清涼、防止晒傷、清除粉刺,發燒和頭疼時服用檀娜卡還能退燒止疼。上品必須取自經過至少35年以上生長期的黃香楝樹皮。其實,上乘的“特納卡”還可食用。緬甸人一直深信少量食用和塗抹殊途同歸,都能防暑降溫。
塔納卡是鋸成一節一節賣的,一節大約一美元。女人在地攤上購買時都要以聞香的方式挑選,因為樹齡不同、產地不同,香味也有濃郁與淡雅之分。
當地幾乎家家都有一個叫做架屏(kyauk pyin)的圓形石板,先朝小石磨上倒幾滴清水,接著把晾乾的黃香楝樹幹置於石磨上面不停地研磨。磨出來的漿汁,就會流入小磨盤邊上小槽內。然後,用小刷子把“特納卡”刷在臉上,有的則是用手直接在兩邊臉頰上均勻地抹上一片,特納卡很快就會變乾形成一層保護層。
資料from : 緬甸天然化妝品——黃香楝樹
據我們的導遊說, 雖然在現代觀念衝擊下, 已經很少有男性塗抹特納卡, 不過卻還是要求女性和小孩一定要塗抹, 不然就會被長輩或師長責備, 尤其對於緬甸女性來說, 沒抹特納卡出門等於衣衫不整, 是件很嚴重的事……所以我們這一群臉上光光的女人在當地人來看, 簡直就是傷風敗俗了…..
繼續借朋友po在FB的照片, 朋友在庫克多塔林讓賣香木粉的婆婆免費幫忙塗上, 美美的show了一天……據說洗掉之後, 感覺皮膚真的有平滑細膩的感覺, 可惜這也是只有在緬甸才能塗成這樣, 出了緬甸就會被當成神經病…..
對緬甸的第四個印象 : 很像視力檢查的緬甸文…..
這是繼阿拉伯文 & 印度文之後, 又一讓我覺得頭昏眼花的文字….. 而且看到這通篇的文字, 忍不住想抬起手來比 : 下面, 左下, 右下, 左邊……
對緬甸的第五個印象 : 化緣是大和尚小和尚每天要做的第一件事…..
小乘佛教在西元前三世紀傳入緬甸,在西元十一世紀時成為緬甸居民普遍的信仰,延續至今,緬甸約百分之九十的民眾以佛教為心靈信仰。
在緬甸,每天早上都可見到和尚走出寺廟,手持盆缽,拜訪自家僧院附近的街坊集體化緣的場面。而當地住民都會在一大早做好飯菜,或是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像是肥皂等等供僧院使用。由於緬甸人將禮佛作為生命中最重大的事,幾乎家家都有親人出家做過僧人,所以信徒們都樂於奉獻布施給和尚。
在緬甸不僅進入各種寺廟前要脫鞋子,和尚進行化緣時也是不能穿鞋子的,甚至跟和尚化緣的人也是需要脫鞋子以表示尊敬
ps.1 緬甸的和尚是吃葷食的
ps.2 和尚每天只吃兩餐,過午不食…..他們認為「晨朝是諸天食,日中是諸佛食,日西是畜生食,日暮是鬼神食」。因此,到了下午就看不到布施的場面。
ps.3 除了數以萬計的佛塔和數不清的寺廟是人們捐款修建的, 據說全緬甸32萬僧尼的齋飯、袈裟和日用品都是教徒布施的…..也就是說, 全緬甸的和尚尼姑全都是由人民”供養”
緬甸人在佛教思想的長期影響下樂善好施。在緬甸,施捨已成為緬甸人的一種習慣。緬甸人認為,如果能在炎熱的夏天向過路人施捨一杯清涼潔淨的水,則是一件很積德的事。所以會看到在緬甸人自家大門口,在市內公共汽車站,或在公園、佛塔等場所,總放有盛滿清水的水罐和水杯,供過路人飲用。
對緬甸的第六個印象 : 滿街都是二手車…..
緬甸因為人民收入很低, 所以滿街的車輛, 幾乎99.9%都是從國外轉手進來的二手, 三手, 四手車….., 其中以中國大陸 & 日本車佔多數, 所以我們坐到的遊覽車就有右駕也有左駕的車, 而且….看到車上噴印的公司單位名稱千萬不要當真, 因為這是之前”服役”的公司…..
不管是私家車還是貨車小巴, 甚至是歐都拜, 通通都是二手車啊……
對緬甸的第七個印象 : 頂上功夫啵兒棒!…..
有許多國家的人民練就一番超厲害的頭頂功夫, 不管圓的方的各種物品, 都能頂在頭上健步行走, 之前在非洲就拍到了一堆頭頂高手, 這次來到緬甸, 再次體認到這些高手還真是無處不在, 沒有最厲害, 只有更厲害 …..
對緬甸的第八個印象 : 鮮花處處!…..
緬甸朝拜佛像時不是燒香, 而是奉獻鮮花, 所以每個廟前面都有好幾個賣花的攤子, 甚至連市場或路邊都有很多在賣花, 因為每個家中都供奉有佛像, 奉獻的鮮花天天要換, 因此使得緬甸鮮花行業生意興隆。
緬甸婦女多留長發,挽髮髻,戴鮮花做髮飾,迎春花、紫檀花、梔子花都很受歡迎,別在髮髻上一整天都徐徐散發著香味….但戴成這樣一頭的花….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