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緬甸攝影團 : 水上風光–茵萊湖Inle Lake

茵萊湖(Inle Lake)這個緬甸觀光客必到訪的芭樂景點, 這一天到明天早上, 我們有一整天的時間要待在這裡, 因為是跟團, 所以是腦袋放空搭車, 回來查資料, 才知道我們下車搭船的這個地方是北岸的娘水鎮(Nyaung Shwe)的碼頭

茵萊湖是緬甸數一數二的熱門觀光風景區,以美麗的水上風景和淳樸的人文情懷而聞名。位置在曼德勒的東南方,緬甸東部的撣邦高原上,海拔約900公尺的山區,四週圍繞著超過1500公尺的高山,湖水是三面山脈河流匯集而成的淡水,水質清澈,是緬甸著名的避暑勝地。

茵萊湖就在地圖上紅點標出的目的地…下面那點倒轉的小水滴

茵萊湖的常態面積116 平方公里,是緬甸第二大湖,大約是日月潭(7.93 km2)的15倍大,相當於半個台北市的面積,湖面區域大約長22公里,最寬處約11公里,是一個自北向南延伸的狹長湖泊,形狀像一滴巨大的眼淚。

坐了一個早上的車, 一下車大家全往洗手間跑, 結果一群”帽子女郎”也跟著一起衝, 然後就守在門口堵人…..
默默跟在後面一直想偷拍賣帽女的我, 雖然對那個背景建築有點OOXX, 還是拍了這張照片….只是邊拍邊腹誹, 為什麼賣帽女被圍在裡面? 明明應該是我們的人被包圍才對啊!

面對這樣黃濁的湖水, 很難想像茵萊湖以湖景著稱…..

ps. 仔細看了地圖才發現, 其實娘水碼頭並不在茵萊湖畔, 要到真正的茵萊湖還要”拉船”走一段好幾公里長的水道

DSC_7179.jpg - 2017緬甸_東枝

行李已經先打包好上船, 我們也湊上5人坐上船, 穿好救生衣, 相機在手上隨時開拍….出發!

DSC_7513.jpg - 2017緬甸_東枝

生長在茵萊湖上的人出門就是水,所以他們不論男女老幼,從小就練習划船。這些木船是他們最重要的代步工具,無論是上學、探親、採購,他們都習慣劃著船往來於湖上,就連和尚出門化緣,也是駕著船行路的。

住在茵萊湖的居民大多是Intha茵達族,茵達族緬語有「湖的子民」之意,是緬甸少數民族,主要屬於撣(Shan)民族的一支

茵達族人飲食起居均依湖而生,村寨依湖而建,高腳屋、學校、商店等都立在水中,形成了一個個水上村落,分布在沿岸和湖中小島大約有超過 180 個村落。

當地人每家都繫有一艘長舟,一出家門就以船代步,交通往來全依靠船隻,是名副其實的水上人家,所以人人從小練就了划船的硬功夫。

幾個世紀來,茵達族人以捕魚和農耕為生,再佐以手工打鐵和古法織布為副業,而這些生存技能也成了茵萊湖旅遊最大的賣點….

在湖上經常可以看到上演這一幕單腳划船捕魚的真功夫, 這項Leg Rowers絕技是全世界獨一無二,已成了茵萊湖的獨特標誌。

最早是因為漁民需要雙手執魚籠或漁網,因而發展出用腳操槳的技術…..捕魚人一腳立在船尾、另一隻腳勾住長槳在水裡划動,如此一來不只前進,還能控制方向,騰出來的兩手可以來撒網、拋叉,一個人在船上作業,可以行船捕魚兩不誤。這個獨特的傳統划船方法至今仍在普遍採用,是旅遊雜誌中最常看見的緬甸風景。

除了最常見到的撒網捕魚, 在茵萊湖上還可以見到這種以圓錐狀的竹籠捕魚的方式

從網路上看到的捕魚法….捕魚人單腳支撐身體,另一隻腳控制船漿,手拿着魚籠候命,根據魚冒出的水泡斷定魚的位置,看准後便將魚籠罩下去,落網後拍打附近水面,魚受驚便會撞進魚籠上的刺網,被鈎勾住,再將魚叉從魚籠上端的孔中伸進去,把罩內的大魚叉上來,這樣每次只可捉到一條魚,有時更會撲空。

佛教徒不殺生,捕到的魚穫先存放在木筒,留着活魚賣去市場或轉售魚商,包括湖區常見的鱧魚和鯪魚。天氣暖和時魚獲可以有15至20條,但茵萊湖冬天水冷,捉魚奇難,每逢11月至2月是漁民的hard period,每天魚穫大約只有5條魚,加上冬季是緬甸旅遊旺季,遊客快艇往來頻繁,把本來為數不多的魚嚇走。而漁民每捉5條魚,大約只能賣2美元,所以生活相當艱難,有些漁民甚至在湖上通宵打魚。(【旅遊籽】緬甸輕功湖上飄捉魚獨腳戲)

一名漁夫見我們的船經過,立即側身舉腳,表演金雞獨立抬起捕魚籠…..不過….這姿勢應該就純作秀, 這樣是捕不到魚的吧?
…..但不可否認, 這樣一擺, 入鏡就很有味道, 也有人形容說宛如在湖上起舞

ps. 看那個船槳這樣一戳就到底, 感覺水好淺….據網路上看到的資料, 在乾季的時候,平均水深有1.5公尺,最深的水深有3.7公尺;雨季的話,則要再加1.5公尺 

另外還有這種…..先落圍網,然後在遠處用槳拍打水面,魚一受驚撞上刺網就會被勾住。

我拍到不少捕魚的畫面, 但很可惜沒有拍到同樣別具特色的條田式的浮島蕃茄農場, 不過這一大片應該也是浮島農田, 不過看不出來種啥….

….這張照片其實是為了拍竹竿上的鸕鶿 (太遠無法辨識, 猜測大概是鸕鶿)

茵萊湖區是目前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水耕農業區。當地人把湖上收集來的以浮萍、藤蔓和水草編織成基底,再反覆蓋上幾層泥,便成為能種植的浮田,再用耐泡水的竹子插入池底固定。這些「浮島」,就像土地一樣有價且可以買賣,買賣後甚至可以「分割土地」然後用船拉著到買主的浮島旁固定。

人們在大浮島上開出一塊塊細長的條田,在其上種植番茄與瓜類,創造出獨有的水上農莊。每到收穫季節,湖區一派繁忙景象,各種大小船隻滿載各種蔬菜瓜果和水鮮,遠銷緬甸各地。 

浮島周圍魚群聚集,人們種地之餘,還可以捕撈魚蝦。不過近年這些湖面上的水耕農業因為過度使用化學肥料與農藥,不但造成湖水優養化嚴重,也影響生態,使得漁民漁獲量大減。

很棒的一篇文章 : 茵勒湖(Inlay Lake)– 水上番茄的哀愁

 

我們從狹窄的水道來到寬廣的湖面, 這時, 坐在最前面的人開始執行任務….掰碎宛如大餅一般的飼料, 然後對著天空用力丟出去…..

出現了…..

本來想說是海鷗, 但這邊不是海, 而且體型看起來比海鷗略小, 不過我看國外的網站, 也就都稱為seagull, 那就還是叫海鷗吧!

DSC_7245.jpg - 2017緬甸_東枝

除了船頭的人任重道遠的要不停丟出飼料, 後面的人全都拿著相機狂拍….

剛開始因為太興奮, 有點抓不住tempo, 拍到一堆鳥在天空宛如群魔亂舞般的照片…..後來抓住朋友扔飼料的方向 & 海鷗追擊的習慣, 漸漸抓到不少海鷗搶食飼料的照片….

負責扔飼料的人要有點小技巧, 儘量同一角度往斜前方扔, 因為固定方向, 這樣搶食的海鷗&拍照的人才容易”對焦”, 而且往斜前方扔, 海鷗會在船側聚集, 也比較方便拍照

ps. 別的船把飼料往上扔, 海鷗在上方搶食的結果, 就是有人就中了海鷗空投的”回禮”

啊丫….目測錯誤, 食物從腳下飛走啦!!!

掉到水裡的飼料也要撿起來吃掉喔……

飼料扔完了, 仍然有幾隻不願放棄, 一路相隨想要伺機而動!

ps. 我覺得野鳥協會的人看到這樣的餵食應該會非常不贊同, 但是….這也算是讓當地人多一項收入, 就不要太計較

(借團友拍的照片) 把海鷗都餵飽了….終於輪到餵飽自己….

給遊客搭乘的長尾船會設置椅子, 最多可坐5人, 當地人則沒這麼搞剛, 直接坐在船底板上, 據說可以載到10幾人

這些椅子都是有扶手的座椅, 而且不僅有座墊+靠墊, 還會給一條毯子可以拿來保暖擋風, 所以坐起來算很舒服的….當然還有遊客要穿救生衣, 只是我們不停的上船下船, 常常不是下船忘了脫, 就是上船忘了穿….

茵萊湖有兩個寺廟觀光景點, 五佛寺(Phaung Daw Oo Pagoda)跟跳貓寺(原名Nga Hpe Chaung,暱稱Jumping Cat Monastery)….我們直接省略…..

ps. 五佛寺這五尊佛像 已經被金箔糊成五個胖葫蘆; 而跳貓寺的貓不再會跳圈, 而且寺裡不勝其擾, 據說現在謝絕參觀了….

這間經過的寺廟應該是興建於12世紀的彭都奧佛塔Phaung Daw Oo Paya(也被稱為「五佛寺」) …

通常在每年九月或十月會舉辦祭典,為期十八天,是撣邦省茵萊湖上最大型的活動。五座佛像中有四座會出巡,放在一艘豪華的巨型金龍祭典主船上,由眾多船伕以傳統單腳划槳方式,在茵萊湖上的村莊中繞境,使湖上每個村落都能朝拜神聖的房道屋佛像,祈求佛祖保佑湖上人民安居樂業。

遠遠望見走在連通木橋上的學生們…突然有種看到迷你簡化版的柚木橋的感覺

我們下午的第一站要去拜訪長頸族…..原本以為是長頸族的村落, 很期待這個景點, 但結果非常的失望…..因為茵萊湖的長頸族是由其他地方來的,並不是這個地方的族群

船夫把我們帶到了一間高腳屋的門前….

原來是這家的店主請長頸族婦女來當”活招牌”,讓她們和遊客拍照, 也順便做點手工紡織兼表演,招攬遊客到工藝店參觀。

ps. 門口放置了一個小籃,遊客拍照或訪問可隨意給費用,並不強制,但通常給1000緬幣

長頸族,是緬甸的藏緬語族少數群體克耶族(Karenni) 的一個分支,他們稱自己為”Kayan”(克耶),有自己本民族的語言和傳統。

長頸族的習俗是女子都會在脖子上戴上銅圈。長頸族的女孩第一次戴上銅項圈是在她們5歲左右,等適應後,便要逐漸多加幾圈,這些銅圈的重量壓迫了鎖骨跟肩骨,導致骨骼變異,才會使脖子伸長。對於這個習俗的產生有許多說法,有些人認為這樣打扮是為了使女人更像克耶邦民間傳說中的長頸龍,也有說是丈夫為了避免妻子被其他部落搶走。還有說是保護自己的喉嚨不被野獸咬傷。(from : Wiki)

說實在, 我最不會拍這種照片….被拍的人不自然, 我拍的也勉強, 就純紀錄照打個幾張….然後就在店裡到處亂逛

這時突然衝進來好幾船的台灣遊客, 吵吵嚷嚷的搶著跟長頸族人拍照, 還一邊大聲說 “我給了錢的, 所以她們就應該要來跟我拍照!….吧啦吧啦”
…..雖然說付了錢有所以被賦予了某種權力, 但這種我給錢所以我老大, 完全不尊重人的態度, 讓人感觀很不好

畢竟是自己台灣人, 我們幾個聽到的人也只能相視苦笑,  尋個空隙就趕快讓開閃人

突然發現店貓默默的守在一邊, 打個招呼拍個照, 竟然就直接把頭撇開….唉! 真是不得貓緣

店雞也跑進來在裡面巡視領土

在彷彿是賣舊貨的藝品店裡, 倒是有些小品來練拍還有趣多了

不經意撇到門口來兜售的小販…..我的嚴重閃光, 害我以為大嬸是來賣(活)魚的, 小小呆了一下….然後還很認真的思考了一下關於現殺活魚煮來吃的可能….

賣紀念品的小販眼見沒人有興趣買東西, 很快地划走去尋找新的目標

藝品店的對面是一小片的佛塔林, 湖區這邊有兩個有名的佛塔林, 最著名的是卡古佛塔塔林(KAKKU PAGODAS) , 但和茵萊湖隔著一座山, 所以要搭車前往, 單趟車程約1.5~2個小時, 實在有點遠; 另一個划船可到(還要走一段路), 但是規模較小也比較破舊的茵甸村(InDein Village)佛塔群…..我們通通放棄啦! 時間不夠啊!!!

參考: 茵萊湖附近的佛塔群

再度上路……一般划船其實就是這樣盤坐用兩手划槳, 不是每個人都站著用腳划槳

第二站來到朋友一路心心念念要買喔咪阿給的地方…..蓮花絲工廠

聽說最早是因為茵萊湖當地有位婦人想要展現對僧侶的虔誠之心,發願以當地盛產的蓮絲編織僧袍而開始這個工藝(蓮花在佛教裡也是清新的植物,所以也有象徵意義)

居民於湖中採集蓮花再將其加工,先將每2至3吋的蓮花莖切斷,輕輕拉出內裏的纖維絲,再慢慢搓成粗線條,每200條蓮莖才可拉出約30呎長的蓮絲,產量極少。

純熟的人可以一手拿著3-5枝蓮梗,切斷,拉出幼絲。因為蓮花纖維真的很幼細,所以一次要拉3-5枝蓮梗,還有一個竅門,就是拉出絲之後,就要把兩邊的梗一邊擰轉 (twist)一邊繼續慢拉,這樣幼絲群就可轉在一起,成為一線較粗的絲,方便搓成幼紗。

準備好蓮絲後,再要經過浸泡、晾曬的工序才可進行紡紗,很重要的是這些幼絲須在24小時內紡成線,以保纖維的質素。

幼紗完成後就會去染色,染料也是來自於各類的植物,很天然

 

最後以織布機編織成米黃色的布匹,外表似麻布,手感卻幼細得多…..據說蓮絲布冬暖夏涼,質地軟綿且通爽 (沒有買來用, 無法評價….)

這些古老的手工織布機真是有讓人走入時光隧道的感覺…..

每年採集蓮花的時間只為5月至12月,一米的蓮花纖維布是要由35000條蓮梗所造成的,且以人手紡織,工序繁複,每月只可織製長50米、寬75米的布料;所以它的珍貴不在其材料價值,而是每一方吋都是這些織布女工的時間和心血

(參考資料 : 把蓮花絲圍在脖子上)

販售店裡面不准拍照, 所以只能照照曬在外面的成品…..一條純蓮絲圍巾叫價要US$200以上,價錢絕不是想像中般親民。當然店裡面也有混紡的產品, 相對便宜一些, 不過我還是買不下手啊~~

最後我只花了1500緬幣 (台幣不到30元) 買了休息區的現剖椰子, 一口氣喝光…..一路被曬到昏頭, 正好降一下火氣

結束觀光採購行程, 我們終於來到今晚住宿的旅館了….萬歲! 

房間是一間間架在水上的高腳木屋

房間內部…..明亮又舒適….

我們搞定房間&行李, 就又匆匆出房門, 來到旅館的另一邊, 因為據說有”表演者”要來…..

嗚哇! 充分了解為什麼萊茵湖的漁夫被形容成湖上的舞者…..這兩位完全不用人指揮, 一聲開始就非常默契的自己擺pose, 不斷變化的流暢動作, 爐火純青到還能注意兩人協調, 根本就是職業級的湖上雙人舞表演…..

 

然後…..在無數高潮之後, 老師心血來潮, 讓兩位抽個菸, 放鬆一下…..

完全放鬆了…..

只要這兩位動一下, 就可以聽到一堆相機掐掐掐的狂按快門….老師還邊拍邊稱讚這兩個是戲精上身, 渾身都是戲啊!

不論如何變換各種姿勢, 但船還是可以維持不搖不動, 平穩如在陸地上啊….

真的好有戲…..

連小貓也來湊一腳….有沒有捕到魚啊? 好心的大爺小姐, 施捨條魚吧!

真的是玩拍照…..

純粹耍帥…..

狠狠的把魚籠往下札, 並不是看到大魚, 只是製造視覺效果, 若真是鬧出這麼大的動靜抓魚, 魚當場就被嚇跑啦!

傍晚的黃光把一切都染成橘色….房子變橘色, 倒影也是橘色, 偏偏漁夫的衣服也是橘的, 魚籠也是橘的….救命啊~

轉移陣地到旅館的門口, 在夕陽餘暉下來幾張….

正對著落日…..好難拍啊!

小鳥們要回巢了

收工囉…..辛苦了! 兩個小時的表演費, 希望能補貼收入…..

在他們離開之前, 借來魚籠給大家拍照玩….話說…..那個還滿重的

隊上最痞的男生被關進魚籠裡感受一下被網住的fu…..

太陽下山後的色溫….今天一整天都是這樣萬里無雲的好天氣!

收拾一下準備來去吃晚餐…..

晚餐是標準的中式餐點, 不錯吃, 但飯後甜點最讓人印象深刻….火燒香蕉

要燒起來…應該是有抹過油吧?

火燒香蕉頗有噱頭, 雖然看起來賣相有點….燒完後切開, 香蕉裡面還是維持原來的樣子口感, 記得有淋上糖水, 沾著吃我覺得還可以接受, 算不錯吃, 但也有人不太敢吃…..

原本有想要半夜起來拍星星, 不過一躺下就睡死, 朦朧中好像有聽到下雨聲, 所以就心安理得地繼續給他睡下去…..早上5點摸黑起床, 因為….老師又安排特別節目啦!

我們請一位漁夫在船上生火, 然後在水面上繞圈……

天色實在太暗, 旁邊的高腳屋完全吃不到光, 所以背景整個烏漆嘛黑, 但船繞圈的”軌跡”有拍下來, 只是這樣的照片旁人看起來實在是不知所云啊~~

再來一次….挖哩咧….船上的火太小, 看起來好細….而且這圈繞起來完全不圓…..

漁夫按照我們的要求加強火勢, 老師又突發奇想, 請他繞S型, 結果……

哈哈哈….船的火夠旺, 但他手上的燈也太亮啦, 變成一堆線條亂飄….然後S型…真的有繞S走(好厲害), 但因為需要的迴轉半徑太大, 跑出鏡頭啦!

還是繞圈好了….結果這次繞的比較小圈, 偏偏我又要抓足夠的曝光時間, 結果轉了2圈就變成這樣…..好吧! 好歹旁邊的高腳屋有看到影…..

天色有點矇矇亮了, 重新調整曝光時間再來一張…..這次繞圈堪稱完美, 只是那個天空的顏色實在不討喜….

再來一張, 不過這張我有後製, 把藍調加上去, 哼哼…..這樣美多了…..

補一張…..前面的是我把藍色調加進來, 這張是依照老師的建議把飽和度往上調, 再補一點曝光….變成稍偏紅的藍調, 看起來有比較自然齁?

(有後製調色) 天光更亮啦, 真實情況原來是這樣….不過我超好奇的, 船上竟然可以生火, 難道不怕一把火就直接燒了…..

無調色真實版….船上的火更弱了, 可以想像之前那張細細的火就是這麼回事….

加送一張擺pose, 天空的雲層有退開了, 今天應該也是好天氣, 只可惜我們今天要離開了….

湖面飄起了淡淡的霧氣, 漁夫也要離開了, 曲終人散了啊…..

上行李囉…..

整個湖面都是霧氣, 早起的漁夫目送我們離去….是說這個橘色的上衣褲子感覺這邊的人每人都有一套, 像是制服一樣

海鷗又跟過來了…..原來是隊友正在拋零食…..

來到接近娘水鎮的河道, 突然一整個熱鬧起來, 小朋友跟媽媽划著船…應該是家長帶著要上學去

這一群小朋友…看那綠群綠褲, 非常肯定也是要去學校的

遠遠看到我們昨天上船的碼頭….就要揮別茵萊湖, 轉戰緬甸的最後一站–仰光

 

 

 

 

 

相連文章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