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最終章 : 德里–到處走走

德里是我們這次印度之旅的起點, 中間點, 終點….所以把它當作這個系列的終結….

這是我們在回來…或是離開德里的路上拍到的, 實在看不出來是甚麼, 像是一根根細木桿插在土裡, 然後用像是長塑膠套一樣的東西從頭套住….這樣的田地我們看到了好幾處, 不過因為車速很快, 所以只有這兩處有成功拍到….超好奇, 那田裡種的到底是甚麼啊? 

這也是在我們回德里的路上,  司機來加油, 我們下車伸伸腳, 團員跟一群小男生們聊上了….然後, 對方加完油,準備離開, 就看到所有人都上了前面這台小貨….我們整個傻眼….等一下! 那台車到底塞了多少人啊?!!!!

外面算一算10人, 沒下車的後面看起來有5-6人, 還有沒露臉的就更算不出來…..這些人是怎麼塞進去的? 

在市區裡, 很難不注意這些佔據街邊, 把人行道當家的一大群人

根據2011年的人口普查,Delhi有4萬6千多名無家可歸的居民,但根據民間組織的估計,城市無家可歸的人口至少為150萬。即使如此,每年還是有成千上萬的印度農民湧入新德里謀生,他們由於文化水平較低,大多從事著低微的工作,還時常面臨失業,租不起貧民窟,只能露宿街邊。

我們在德里三進三出, 所以時間被切割得有點零散, 第一天早上只來的及附近走走逛逛, 然後往南來去, 之後回來再待2天, 然後再離開去瓦拉那西, 最後再回來1天(其實是1個晚上+半天到下午)….中間2天導遊帶著跑半天, 其他時間放鳥各自飛

上圖左上方的紅點是我們的旅館所在, 因為鄰近捷運站, 給予我們很大的便利, 我們靠著捷運&嘟嘟車前前後後自己衝了不少點(藍星), 包括勒克什密那羅延寺, 印度門, 階梯水井, 胡馬傭陵 & 洛迪花園, 導遊就帶著我們跑3個地方, 月光市集, 賈瑪清真寺 & 班戈拉·撒西比謁師所…..比較可惜的是德里紅堡 & 古達明納塔Qutub Minar 幾個很夯的超大景點, 比較遠又不順路, 就不得不被我們放棄, 實在是有點小遺憾

這是–勒克什密那羅延寺(Laxminarayan Temple

這座聖殿最初建成於1622年,後來毀壞,由Birlas貝拉家族於1933-1939 年重建 (也被稱為Birla Temple),後由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主持開幕典禮。基於當時宗教矛盾和根深蒂固的種姓歧視,因此甘地提出條件,那就是此廟允許各種姓階層,以及非印度教徒的人們進入。

這座寺廟供奉財富女神吉祥天女拉克什米(Lakshmi)和她的丈夫那羅延(Narayan)。側殿供奉濕婆神,克里希納和佛陀。這座新寺廟在印度眾多著名的古寺院中,有點排不上號,但其實它的地位並不低,這裏香客眾多,在黑天聖誕節(Janmashtami) 和排燈節(Diwali)期間,會有數千信徒入寺。

我們為什麼會來這裡….純粹就是這裡離旅館近, 趁著跟導遊約定的時間之前, 我們擠出1個小時, 一早約齊4人就叫了嘟嘟車跑來

一般遊客都可以進入勒克什密那羅延寺(好難念),不過進廟要脫鞋,印度人在門口寄放鞋子,外國人會要另外放在一個房間裡。重點是相機,包括手機在內的一切攝影器材都不能帶進去(警衛會特別叫你全掏出來),他會給你一個寄物櫃看著你放好鎖好,雖說免費,不過他後來有跟我們要小費……我們就裝傻走掉…..

它採用北印度寺廟建築風格(Nagara),整個建築富麗堂皇,廟中最高的塔高165英尺….這個塔型的構造稱為Shikhara,梵語直譯為“山峰”,是指印度教寺廟建築中的上升塔,這種高彎曲的形狀,常見於東北地區

在又熱又吵雜的德里市區裡, 竟然有這樣寧靜涼爽的寺廟, 不啻是一種福音, 所以我們好好的在裡面逛了一大圈才出來, 廟裡有許多關於印度神話的精美圖畫, 但因為相機手機全都被”繳械”, 所以只有外觀照片….

看國外網站的介紹, 有人建議那個”卐”很值得一看…??? (其實我本來是覺得那個吹號角的神像&大象群很有趣才拍的)

特地去查了一下卐 vs 卍, 但網路上連卐是右旋(wiki)還是左旋(百度)都有不一樣的說法….總之…
1. 中文兩個都念”萬”
2. 「卐」是上古時代許多部落的一種符咒; 在西藏原始宗教苯教中,卐字是「永恆不變」的象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卐」被納粹黨所使用(通常正式的納粹標誌呈45度傾斜)
3. 「卍」字是古代印度宗教的吉祥標誌; 卍被畫在佛祖如來的胸部,佛教徒認為是“瑞相”,能湧出寶光; 中國唐代武則天將卍定音為“萬”,義為“吉祥萬德之所集”

….按照上面的說法, 所以是說這間印度廟的”卐” 畫錯了, 應該是”卍” 才對? 我不相信印度建廟的人會犯這種錯誤, 應該是有其他用意吧!

除了寺廟本身的建築外, 在後面有一個噴泉大花園,裝飾著許多神像,帶有印度教意義色彩的雕塑,以及設有演講台。雖然寺廟裡面不能照相, 但花園就沒有限制, 所以我們從裡面出來之後, 花了很多時間在花園裡到處照相。

好吧…必須說看多了歐洲那種繁複雕塑裝飾的噴水池, 這種色彩鮮明又帶點”卡通”造型的印度式噴水池讓我有點不習慣…..

然後這個噴水池有點像是中國三進式房屋的概念, 一層一層往裡面, 每一層都有不同的主題故事

最後一層…..看到那個鱷魚我忍不住呵呵….好吧! 印度的雕塑不是以逼真或是造型取勝, 而是以故事性的表現….就不要太挑剔了!

從噴水池的另一端拍攝勒克什密那羅延寺, 在朦朧晨光中, 顯得既夢幻又莊嚴

在花園一側的這棟建築不知道是要幹嘛用的, 裡面的圖案利用三D透視的技巧, 讓人一眼望去就像是進入一棟深長的大廳, 根本沒想到一進去就碰壁啦!

其實我覺的最有趣的是花園角落一個不起眼的傘亭, 中間柱子上裝飾著一圈各種不同顏色造型的神像, 仔細看發現神像上面有英文, 原本以為是12星座, 但算一算只有9個, 又以為是太陽系9大行星, 繞了一圈找不到地球….只好全部拍下來, 等回來找資料….這是印度九耀

ps. 九曜是古印度占星術中的九個天體的統稱,包括日月金木水火土與羅睺、計都。九曜的名字分別以印度神話中的神靈命名,並有相對應的顏色, 元素, 方位, 寶石….(wiki

旁邊的大榕樹上綁了一堆紅布….這些應該都是祈福許願之類的吧? 

時間差不多了, 該要結束我們的加碼行程, 趕快衝回飯店, 來去跟導遊逛囉!

第一站 : 班戈拉·撒西比 謁師所(Gurudwara Bangla Sahib )是印度德里最大的錫克教謁師所…..

錫克教(Sikhi or Sikhism) 是在印度教和伊斯蘭教派的基礎上產生,在15世紀末發源自旁遮普地區,是現存最年輕的宗教之一,目前在全世界有2500萬教徒,是世界第六大宗教。

門上文字兩側的符號是錫克教的宗教符號 — 圓圈代表沒有始終的唯一真神,左右兩邊的彎刀象徵捍衛真理與正義;中間的雙刃刀代表做飯的刀具
….最後這點在導遊介紹的時候, 我還以為我幻聽了, 菜刀竟然能當作宗教教徽的要角

 

謁師所(gurdwara)是錫克教徒敬拜的地方,是宗教活動的中心。這裡允許所有不同宗教信仰、種族、性別和社會階層的人進去,但要求穿著長褲或長裙、包頭巾(在謁師所,男女都要戴頭巾(帽子不可以),寺裡也有免費借用的頭巾) 和脫鞋(襪子也要脫)…..

導遊先帶我們去搞定鞋子& 頭巾, 走進錫克寺前,需要先到洗手槽洗手,踏過門口的小水池洗腳,才能進到謁師所的區域中

這裡本來是屬於17世紀印度統治者拉賈·吉·辛格(Raja Jai Singh)的別墅,稱為Jaisinghpura 宮。目前的建築大多建於1947年以後,驚人的黃金圓頂和高大的旗杆(Nishan Sahib)非常容易識別。

錫克教徒尊崇「古魯」(Guru,即「上師」之意),古魯這個稱號來自於梵語,意思是老師,指引者或導師。錫克人的傳統和哲學是由十位古魯創建的,這個過程從1469年一直延續到1708年。每一位繼任的古魯都會完善前一位古魯的學說,這一系列的完善最終確立了錫克教。第十位古魯在他去世之前,宣布錫克教的經文《阿底格蘭特 (Adi Granth)》是最後一任並且是永恆的古魯(Gurū Granth Sāhib)。

錫克教嚴格信仰一神論,錫克教的神是抽象的、非人格的,認為世界上的任何現象都是神的表現;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種姓分立和歧視婦女等都是違背神意的; 只有使個人靈魂和神結合才能獲得最後解脫。 因此,它既反對祭司制度、偶像崇拜、煩瑣的祭祀禮儀,也反對苦行和消極遁世。

持守五戒: A、不偷盜 B、不姦淫 C、不抽煙 D、不吸毒 E、不叛教。核心的思想是平等,諸如必須不分物種、種族、階級、性別、信仰、性傾向之類。錫克教禁菸禁酒,雖然允許吃肉,但必須吃屠宰過程迅速的牲畜的肉,且禁止吃按宗教儀式(例如清真或猶太教)屠宰牲畜的肉食與牛肉。

Sikhs錫克教徒的裝扮(不好正面”偷拍”, 只好趁錯身的時候”側拍”)….

第十個上師戈賓德·辛哈(Gobind Singh“獅子”,1666~1708)領導的時代 ,規定男錫克教徒必須在身上配戴「5K」,以彰顯錫克教的特質。 「5K」分別是
「蓄鬍髮(kesh)」– 男人從出生就必須留髮,代表對神創造人的崇敬
「帶木梳(kanga)」– 每天至少梳理兩次,提醒錫克教徒,他們的生活應該整齊有序
「穿短褲(Kacchera)」– 這種衣服使錫克教徒的士兵可以自由作戰,不受任何阻礙或限制,象徵著錫克教徒士兵隨時準備戰鬥或防禦的意願
「戴鋼鐲(kara)」,象徵教友團結;
「配短劍(kirpan)」,它代表勇敢,保護弱者和無辜者。

「蓄鬍髮」是錫克教成年男性的正字標記,他們必須用頭巾將長髮包裹起來,頭巾是精神上的皇冠,戴頭巾宣告主權,奉獻,自尊,勇氣和虔誠,在公共場所摘下頭巾是恥辱的行為。

然後去進去大堂, 裡面神職人員唱誦著經文, 教徒們坐在地毯上虔誠的祈禱, 彷若吟唱的誦經聲回蕩, 給人祥和又莊嚴的感覺

聽了一陣(順便發呆), 然後出來”環湖” ….不過現在這整個區域都不給照相, 我們才拿起相機, 馬上就有人來阻止….不過後來看在我們是外國人的情況下, 允許我們拍一張….

(借同團隊友拍的照片) 網路上看到說可以下去泡水(反省池,可以浸入水中進行自我凈化), 不過我們當天都沒有看到任何人下水, 最多就只有在池邊用手撈水

第八任錫克教上師古爾· 哈克里山(Har Krishan)在他8歲在德里逗留期間就住在這裡。在那段時間裡,天花和霍亂流行,而哈克里山上師通過在這所房子的井中提供援助和淡水來幫助受難者。 不久,他也染上了這種病,最終於1664年死亡。廟內的池水被世界各地的錫克教徒尊為聖水,被認為能治癒百病,驅魔辟邪,很多錫克教徒會特地來取水帶回家中。

門口附近有人執壺倒聖水給來要水的人喝, 有的人喝完會潑一些在身上, 我也去用手接了一口來喝….感覺水很甜 (不確定是不是從水池水撈上來, 沒煮過就直接給人喝, 所以只敢喝小小一口)

唯一開放讓人大拍特拍的就是….食堂&廚房

錫克教徒被要求不要成為隱士、乞丐、瑜伽士、修行者、出家人(修士/修女)或是獨身者。錫克人不向乞丐施捨。不允許看見教友落魄而不聞不問。倘若一家錫克人遭遇天災人禍傾家蕩產,周圍的錫克人無論是否與這家人相識,都會伸手相助,絕不會眼看著他們淪為乞丐。錫克人認為主動把錢送給「自己人」不算施捨,而是朋友間的互相幫助。

錫克教相信人要吃飽了才會追求精神、宗教層面的滿足。在印度的錫克教寺廟,每天為成千上萬的錫克人提供免費的食物(叫「 Langar」),但其實無論你來自何方,不管是不是教徒、百萬富翁還是窮人都可以享用。

謁師所中的公共食堂,每次可以容納數百人以上一起用餐,一輪吃完、下一輪就接著吃。每天從早餐到晚餐至少供應幾千幾萬份,光是食材的花費,就不知道多少,這些都是錫克教徒的捐獻。這一切的背後是很多捐獻者的支持,還有志願者的幫忙,寺裡的工作人員幾乎都是自願的,看到什麼崗位缺人就自動補上。

據錫克教徒的解釋,錫克文化是一種強調參與、尊重和對他人奉獻。免費供餐的其中一個原因是讓人懂得珍惜。當你付錢到餐廳吃飯時你就是顧客,你可以埋怨食物不好吃、服務不好,但當這一切是免費時,即使不好吃你也沒資格抱怨,反而應該珍惜和感恩背後的善意。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但到過錫克寺似乎不得不相信,這世界上還是有美好的事。

….以上….我還是不了解為什麼錫克教徒要這樣不限供應給任何前來的人食物, 大部分人擺明就來蹭吃的,貪心一點的還拚命吃, 吃完還呼朋喚友一起來吃….而那些真的需要被幫助的人根本就在外面….

因為每天供應這些各地來吃飯的人, 所以廚房非常可觀, 裡面煮食的器具也是巨大的驚人, 可以塞進好幾個人….

因為錫克教要求教徒要互相幫助, 所以廚房裡有開放給遊客幫忙, 我們一群人立刻非常熱情的投入桿麵餅的工作

另一邊有不少婦女負責烤餅….右邊戴橘頭巾的婦女則負責挑”長的好”的餅, 把”畸形”的餅另外挑出來

我在旁邊看好久, 完全看不懂這個挑餅的基準在哪裡….

這一頭則是正在煮….應該是鷹嘴豆湯

分成小桶后, 再由餐廳的服務人員拿去舀給來吃飯的人

我們離開班戈拉·撒西比謁師所, 導遊把我們帶到附近的康諾特廣場 (Connaught Place) , 然後他就say掰掰了….蝦毀?! 下午自由時間我們要去那兒啊? 

康諾特廣場(Connaught Place),目前的正式名稱為拉吉夫廣場(Rajiv Chowk,得名於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是新德里的中心商務區,興建於1929年到1933年,是商業金融中心,有許多喬治亞風格建築、裡面都是國際連鎖店,有著濃厚歐洲氣息
….因為對逛街一點興趣都沒有, 我跟朋友先跟著大隊人馬找間印度速食店把午餐給解決了, 順便狂上網查map, 看看附近有哪些景點可去….

最後決定, 在我們用腳可以走到的距離(約3公里), 就這個最拔剌的景點….所以就是它了….我們到的時候, 不知為什麼在控制進出, 原本四面都可以進到公園, 結果這天限制只能從南面進來, 害我們又繞了大半圈, 又熱又累….

印度門(India Gate),又稱德里門,建於1921-31年,42米(高)x 9.1米(寬)。它是由紅色砂岩和花崗岩建成,最初稱為全印度戰爭紀念館(All India War Memorial),它的造型與法國凱旋門相似,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英軍作戰而喪生的70,000印度士兵。牆壁上刻有1919年阿富汗戰爭在西北邊境喪生的13,516名士兵的名字。

每天清晨都會有印度軍旅到印度門前校閱軍隊,除了緬懷先烈外,一方面也提增士氣。到了晚上印度門則打上燈光,成為德里的地標

我們沒法一早來, 更沒辦法等到晚上打燈….拍拍倒影就好

印度門後面的有一個空的天蓬, 據說裡面原來是英王喬治五世的雕像, 後來被移除, 本來要放甘地的雕像, 但也不知道為什麼…..就一直空著

ps. 這個亭子稱為”查特里”Chhatri,  這個詞的字面意思是“遮篷”或“傘”。通常是高聳的圓頂形涼亭,在印度建築中常被用作裝飾元素,或是放置陵墓及紀念碑的地方。

往回走….在經過小巷時發現這個露天理髮店….人家還很貼心地仔牆上準備了一面鏡子

每次鑽小巷總會有驚喜…

位於印度門與康諾特廣場之間一條安靜的民宅小巷中, 隱藏著另一個我們覺得比較有興趣的景點(而且免門票)….

Agrasen ki Baoli(也稱為Ugrasen ki Baodi)….看到baoli (或bawdi,也稱為baori或bauri…反正就是音譯)就知道這是…階梯井! (我們在bundi看了一大堆, 但忍不住又跑來)

一進來就被這一大群學生給嚇了一跳….還好這群學生很快就離開, 留給我們一個安靜很多的空間

這個階梯井長60米,寬15米,108個階梯,三層結構,兩側裝飾有漂亮且對稱的拱形壁,建築的年代與建造者都不可考, 推測它在14世紀進行了重建。它是德里最古老的古蹟和保存最完好的階梯井之一,也是德里僅見的單翼矩形階梯井,被印度考古調查局(ASI)指定為受保護的古蹟,不過直到著名的印度演員阿米爾·汗在這裡拍攝電影 “ PK ” 之後,這座階梯井才被人們注意。

ps. 原本德里有100多座階梯井, 不過現在只剩10處還保留著, Agrasen ki Baoli是其中之一

不得不說, 看了辣麼多的階梯井, 每次都讓人忍不住讚嘆, 而且每個階梯井都有它自己不同的風格特色, 讓人忍不住想要深入一探究竟

有不少人跑來這裡拍”網美”照…..

我們到的時間鄰近傍晚, 所以光線照不進來了….好處是感覺涼爽很多

階梯井底部有一個圓形井,直徑為8米,用鐵格柵遮蓋,以防止任何人有意或無意掉入水中。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相當乾燥,在季風季節裝滿雨水後,水位會上升到4或5英尺左右。

有傳言說,水井中含有神秘的黑水,會誘使人們跳入其中並結束生命。當走下樓梯時,會被迷惑朝水走去,感覺好像被看不見的力量在催促人進入這個厄運的深淵….聽說這裡有出過意外, 而且被認為是德里最多鬼出沒的地方。所以周邊居民不太會來這邊,  晚上入口也會關閉 (開放時間上午9點至下午5:30)

離開階梯井, 時間也晚了, 所以我們決定再走上3公里, 到前一天晚餐去的巴哈甘吉區 (Paharganj) 繼續來去找吃的, 沒想到誤入市場, 又讓兩個台灣聳瞪大眼睛, 我知道印度人熱愛堆疊水果, 但沒想到連胡蘿蔔跟苦瓜也都能堆成塔….一路哇來哇去的往前走

ps. 巴哈甘吉區 (Paharganj), 這裡是超熱鬧的背包客區,到處都是便宜旅館和小商店,販賣各種你想的到&想不到的商品,更有各式各樣的餐廳小吃以及路邊攤。

這是在前一天, 我們剛從南部回到德里, 一群吃膩咖哩, 又狂想喝酒的人, 在網路上找到的一家很多人推薦的韓國料理”Shim Tur”, 正好離我們的旅館就一站捷運, 沒想到下車後, 我們在小巷中不停鬼打牆, 花了不少時間才找到這間餐廳, 所有人餓到前胸貼後背, 不過辛苦是值得的….東西算是很不錯吃, 除了韓國烤肉, 我們連韓國泡麵 & 炒飯(沒有石鍋拌飯, 殘念)都叫了! 最重要的是終於喝到心心念念的冰涼啤酒啦! 

這是我們酒足飯飽吃完出來後, 我一路拍出來的, 看到樓下這樣的環境, 實在無法跟餐廳裡帶點文青的明亮乾淨連結在一起 

網路上很多人都對Shim Tur恨的牙癢,它的食物有多好吃,找到正確的路就有多難。
從車水馬龍的大路轉來轉去轉進一條沒啥人的小巷,轉進住宅中庭廣場,然後通過別人家的門, 轉啊轉, 在奇怪的地方找到樓梯, 再爬上一個黑暗的樓梯(順序就是1>2>3)….去的當下因為google map一直帶著我們往奇怪的地方鑽, 找路找到所有人都昏頭, 問路的路人指的路徑也都匪夷所思….直到我們走出來, 才注意到那個掛在頭上, 非常不起眼的扛棒&指標….

回捷運途中經過一排水果攤, 我們被其中一樣水果給吸引住…..這啥?! 搞半天查出來它叫: 酸漿果、黃金莓、燈籠果….還有一大堆別名, 除了黃色, 還有紅色, &紫色(不能吃) (看這篇), 台灣現在好像也買的到, 稱為祕魯酸漿, 它的果實是包裹在那一層像燈籠一樣膨大的萼片裡面….吃起來帶點酸澀, 朋友覺得像番茄, 我是覺得微酸甜, 但它的”野味”很重, 完全不像番茄啊~~

不過我要說的重點是….我們買的時候是整個綁在一起像球一樣, 大約有嬰兒頭部大小, 解開裡面就一根普通的細綿線, 把那個燈籠皮反綁在裡面, 向外只露出果實….不知怎麼纏成這樣, 真的是超強的, 實在是佩服的五體投地

ps. 朋友回旅館前又跑去買了一盒印度甜點….回去一口氣吃了大半, 還推薦幾種比較不甜的讓我試吃….我只有一個感想 : 甜, 很甜, 非常甜!!! 結論是–相信一隻螞蟻說甚麼比較不甜的話, 我就是腦袋浸水了

我們第二次造訪巴哈甘吉區 (Paharganj), 只有兩個人, 卻在路上轉了老半天不知道該吃甚麼….最後我們在路邊看到一個做三明治跟炸馬鈴薯條的攤子…三明治意外的好吃啊~~

然後是這個Lassi….我們前一天就看上了, 但吃完飯出來, 人家已經關門, 所以今天趁早特地跑來喝….
我們在瓦拉納西喝到的Lassi, 因為老闆是從冰箱直接拿做好的Lassi出來調口味, 雖然好喝, 感覺有點不夠”味”, 所以看到這現煮的大鍋牛奶(用來製作印度優格Dahi), 還有那炫技的調配, 就忍不住現場來一杯….我點的是檸檬Lassi, 他們在裡面又加上了優格皮, 讓口感更豐富, 真的是好喝啊, 冰冰涼涼酸酸甜甜, 真是炎炎夏日的最佳選擇

網路上找到的 : 路邊lassi  (我們那攤沒看到手打Lassi)

Lassi 是混合優格,牛奶(清爽版加水),水果(汁)和糖,碎冰,然後瘋狂攪拌…..據說源自旁遮普邦(Punjab)地區,傳統的lassi是鹹的(除了加鹽, 還會加茴香或其他香料),有的叫traditional lassi,或直接叫做salted lassi,外國人可能喝不慣。我們一般都選水果Lassi….失憶的我記得朋友好像有點一杯鹹Lassi,記得那個口味還…..OK….

在印度有二種飲料是王道(正好一冷一熱),一種是Chai,另一種就是Lassi。Chai 就是’茶”,最常見的馬薩拉茶Masala Chai 就是牛奶加入红茶裡煮,再加入豆蔻、肉桂、丁香、黑胡椒和姜等香料一起煮滾。我們在Bundi喝到很傳統的手工輾壓香料的Masala Chai (看這裡)。

喝完lassi, 我們又找到一攤路邊現烤烤串….總之就類似這樣的東西, 我們從小車櫥窗中點看中意的”東西”(有的看不懂就隨便選), 老闆一樣一樣加熱弄好給我們….有的不錯吃, 有的味道很微妙, 我們還點了烤雞串, 但吃起來一點都不像雞肉…..

借用網友的圖片(from: DELHI 首都德里行程。印度自由行) 再show 一次德里主要景點的相關位置

舊德里所指的是蒙兀兒帝國皇帝沙賈汗(Shah Jaha)所打造的都城。當時的都城是由14個城門和高牆所組成,大約佔地6.1平方公里,其中主要觀光景點,包括德里紅堡、賈瑪清真寺(Jama Masjid)以及月光市集,都是當時遺留下來的重要文化寶藏

我們跟導遊跑的第2天…..今天以舊德里(地圖右上)區域為主, 月光市集 + 賈瑪清真寺(紅堡就被放棄啦)

第一個站, 大名鼎鼎的”月光市集” (Chandni Chowk)….在印地語中,Chowk是市場的意思,而Chandni則是月光、銀色的意思。據說在17世紀當時, 有一水渠流經此市集, 因為月光倒映在水渠中而得名 …. 不過那條水渠早就已經消失在歷史中啦!

路上遊玩的小小孩….這樣的裝扮在台灣就算是鄉下也已經見不到了吧!

印度的首都–德里,城市發展中包含了兩個重要的區域,北邊有一個舊城區稱為舊德里,南邊有一個新城區稱為新德里。舊德里是蒙兀兒帝國的都城,新德里則是英國殖民時期的首都。
舊德里所指的是蒙兀兒帝國皇帝沙賈汗(Shah Jaha)在1648年從阿格拉遷都德里所打造的都城。
月光市集 Chandni Chowk 建於蒙兀兒帝國的宮殿紅堡(Red Fort)外, 就在舊德里的中心位置, 由沙賈汗皇帝的女兒設計, 是印度最古老的市集之一, 也是全印度最大的批發市集。

窄小又繁忙街道讓人車寸步難行, 充斥著不絕於耳的喇叭聲, 聲聲如雷灌耳, 叭的人想躲都不知道往哪躲….大概我們到的時間正好是早上上學時間, 一時間捕捉到好多家長帶著小朋友上學, 也有”人力校車”

走著走著…我們的螞蟻小姐就自動走到甜點攤前掏錢吃起來, 然後就觸發了全團人的螞蟻屬性, 立刻開始各種路邊甜點陸續上手….

慧小姐一路都在找據說是冬季限定的甜點 : “印度的奶製舒芙蕾 Daulat Ki Chaat“….這下真的讓她找到了….這種是牛奶和鮮奶油打成的奶泡,經過冷藏之後變成了半固態的甜品,類似舒芙蕾的口感,吃的時候上面還要再撒糖粉…..吃兩口我就不行了, 唯一的感想 : 又甜又油又膩, 螞蟻小姐竟然吃完整一大杯啊~~

右下角這個甜圈 叫”Jalebi”, 就是浸在糖漿裡的油炸麵團….另一種的又甜又油又膩, 吃一小口就讓我狂喝水

有人看到甜點店又忍不住貼上去….發現我們這一團的男生也是螞蟻兵團….

這個是導遊推薦我們吃的他認為最讚的甜點….但我真的不記得這叫啥啦, 只記得…一樣甜死人(導遊之前還一直跟我們說不甜, 又是螞蟻一隻)

查了老半天, 感覺有點像是 Gajar ka halwa 這是用胡蘿蔔加入牛奶和煉乳以及印度酥油煮成的甜點布丁, 上面再灑上一點堅果….這道點心是熱吃的, 所以冬天特別受歡迎

我瞪著那個白胖胖的東西看了很久….這是饅頭或是像糕那類的食物? 

雖然有點不禮貌, 但我一直偷看那個小販, 為什麼烤番薯會是搭配楊桃和….檸檬? 再說這怎麼吃啊? 把楊桃汁或是檸檬汁擠到烤番薯裡面? 一口番薯一口水果? 而且番薯攤意外受到歡迎, 我看到好幾個小販都賣這個

我們團裡年紀最小的團員第一天開始就水土不服, 吃甚麼都是又拉又吐, 最後只好靠白吐司跟餅乾過日, 然後每餐看著其他人大吃大喝….所以就發憤列出回台灣後要吃的各種食物….看了忍不住寄予深深的同情, 不過光看著也是口水狂滴啊….

月光市場的主幹道在大整修中, 據說要弄成美美的行人徒步區….不過現在….想要逛店就要擠進圍籬裡面, 想要呼吸點新鮮空氣, 就只能走出來…看照片就知道我們後來通通逃出來了

即使現在建築和街道都已殘破髒汙又混亂不堪,但仍能看到當時留下的樑柱與裝飾,不僅雕工精細,且充滿阿拉伯風情,可以想見往日的榮光

視線跟一旁的神牛對上了….它很平靜地看著我這個不屬於這裡的”怪人”, 但我卻看著它的裝扮目瞪口呆….

我們的導遊熟門熟路的帶著我們在曲折的小路中東轉西彎, 說是要帶我們去他最愛的秘密基地

月光市集沒有光鮮亮麗的店面與摩登的大型賣場, 店面都還是在古老的建築裡, 並和周邊的街道巷弄延伸而出的乾果市集、香料市集、金銀飾市集、紙品市集……彼此緊緊相依

看看這些到處牽拖的錯綜複雜的電線, 新的舊的相互纏繞著, 就跟這塊地方一樣, 新舊奇異的融合在一起, 而且work well, 除非能下定決心打掉重練, 不然應該就會這樣持續, 然後越來越複雜

在網路上看到很棒的問答: 如果家裡的電出問題,怎麼查得出哪條線?…..答:「不用查,再接一條就好了。」

月光市集內的”香料市場”是亞洲最大的香料批發市場, 結果一進來, 我就開始狂打噴嚏+咳嗽, 各式的香料味, 還有周邊人群身上的各種味道, 混合成不可言喻的怪異氣味瀰漫在空氣中….

偏偏導遊又帶著我們往裡鑽, 還跑進樓房裡….咳! 咳! 哈啾! 哈啾! ….救命啊!~~

ㄟ…竟然往樓上跑…這裡面是人家的住家吧! 這裡啥都沒有啊….

歐….我錯了….有view啊!

等一下…所有人都跑到屋頂上啦!

給屋頂來張環景….發現這是一個很大的口字型樓房, 把中間一些低矮的房子整個包起來, 這裡面都算香料市場….只是為什麼會蓋成這樣啊?!

ps. 頂樓可以鳥瞰整個香料市場和舊德里, 但我太著迷於往裡面看, 完全沒想到去看外面的舊德里街市….

這裡真是個好地方….偷窺的好地方!

立刻操起相機到處窺探….加上有顆望遠鏡頭(偷窺利器), 不啻於如虎添翼, 可以拍到不少畫面

最棒的是….我們不用在下面跟人擠, 躲在上面正大光明的偷拍, 沒人發現….

巷道裡有不少急匆匆扛著貨物的人, 但有更多在一旁等著工作的搬運工….

竟然有人跑到屋頂來拍網美照….繼續偷拍 (印度人也是超愛拍照的民族啊)

我們叫了嘟嘟車離開月光市集 Chandni Chowk, 準備來去吃午餐, 但是上路沒多久, 我們就發現卡在車陣裡了….而且這個車陣的”結”還有越打越緊的趨勢, 這下完完全全的動彈不得

窄窄的路上擠滿了各種車 : 貨車、汽車、機車、人力三輪車和電動三輪車、腳踏車、拖板車….

然後有不少人車要原地迴轉的, 還有又長又重的推車擠進來, 讓這整個”結”又更加的混亂

前後左右不停的喇叭聲以及亂七八糟的高聲叫喊, 讓擠在其中的我們忍不住煩躁起來, 只見車夫不慌不躁的等著, 偶爾見縫挪個幾”公分”, 等回過神, 我們又驚奇的發現….竟然就這樣脫出了….

Karim’s 是一間非常具有歷史性的莫臥兒宮廷菜餐廳。成立於1913年,創始人曾是莫臥兒王朝的御廚之一,食譜經過四世代不變,受時代雜誌、美國國家地理和BBC推薦….我們點了烤羊肉, 烤雞和幾種咖哩, 還特別點了羊腦, 搭配烤餅跟naan….吃到欲罷不能(還拼命追加餅)  

影片 : Mutton at Karim’s in Old Delhi | Curly Tales

吃完午餐就該辦正事…上路了!
賈瑪清真寺(Jama Masjid) 位於印度德里老德里中心繁忙的義賣市場街(Chawri Bazar Road),是印度最大的清真寺。建築在一座岩石小山的高台上,距離地面大約有9米,所以它最初的名稱為”Masjid-i-Jahanuma”, 意為俯瞰世界的清真寺。

莫臥兒帝國第五代皇帝沙賈汗(泰姬陵和德里紅堡的興建者),下令修建了這座清真寺。修建這座清真寺使用了5000名工匠,歷經7年建成(1650-1656年)。

賈瑪(Jama)一詞來源於穆斯林在星期五下午舉行的主麻日聚禮。

進入清真寺, 男生只規定不可以穿短褲, 但女性要全包到只能露出臉和手,所以許多網路上都說包頭巾、穿長袖、長裙或長袍….結果是不論我們穿甚麼, 都被要求租袍子來穿上, 但男生就不用…

1. 要脫鞋, 鞋子可以用袋子裝起來直接拿進去 (給門口的人保管就要給小費) 
2. 遇到禮拜時間,非穆斯林必須在外面等
3. 進出清真寺,不可穿著露肩或是露腿的衣褲
4. 不用門票, 但….要幫相機買票, 另外手機拍照也是要給錢的….

清真寺有東、南、北三座大門….東面的大門原是君王方能進出的專用門,現在僅在週五或伊斯蘭教節慶時才開放給穆斯林進出; 一般的遊客僅能從北面和南面的大門進入清真寺。 

賈瑪清真寺(Jama Masjid) 用紅色砂岩和白色大理石建造,長80米,寬27米,庭院可容納25000名信徒。整個建築完全沒有使用木料,地面、頂棚和牆壁都使用精磨細雕的白石,以鉛水灌縫,堅固而不可摧。寺頂的3個白色大理石穹形圓頂上,以鍍金圓釘和黑色的大理石條帶做點綴,圓頂中央的尖塔則為銅質。

兩側「叫拜樓」以紅砂石和白色大理石堆疊,各3層,每層都有陽台和大廳,大廳中還有寬敞的壁龕,為作禮拜時教長所站立的位置,塔內的130級台階通向塔頂,在頂部的白色八角涼亭里眺望遠方,舊德里的景象盡在掌握之中。

廣場上有個大水池,穆斯林做禮拜朝拜前,要在此清潔手和臉…本來想用來拍清真寺的倒影, 但人實在太多, 只能放棄

賈瑪清真寺(Jama Masjid) 的禮拜堂是開放式空間, 一入內就是面對麥加的壁龕(mihrab), 陸續一直有伊斯蘭教徒在此跪拜

清真寺的阿拉伯文為「masjid」(英文則為「mosque」),該詞的原意為「跪拜的場所」,因穆斯林禮拜時需跪坐並五體投地以示對真主阿拉的絕對順服,故引申為禮拜場所的通稱

一般清真寺最常見的四個部份為:圓頂、四方形大廳、壁龕和喚拜樓,但嚴格說來只有指向麥加方位的內凹空間–「壁龕」(mihrab)才是唯一要件

這個水晶燈實在是精緻又豪華

雖然只跑過幾間印度的清真寺, 不管大小, 禮拜堂好像都是這種只有壁龕一面牆, 其他三面開放式的形式….建築則是標準的印度16世紀的莫臥兒帝國的風格, 融合了阿拉伯、波斯和印度的建築元素。

發現我們的團員全都趴在地上, 拼命地輪流拍”跳高”….快樂的加入拍照的行列, 不過我懶得趴下去, 加上後面人實在太多太雜, 所以雖然都有抓到在空中的瞬間, 但照片都不美….

ps. 兩側的叫拜樓通常會開放一座讓人爬上塔頂,但要另外付錢,塔上可以看到舊德里的鬧市景觀…不過聽說女人是不能獨自登上叫拜樓的,必須要有男士陪同…..總之, 我們沒人想到要上去….

我們一群外國人吸引了一大堆印度人爭相跑來要求合照

#印度人真的很愛拍照
#印度人的審美觀….白就是美 

為什麼清真寺裡會有給兒童玩樂的沙坑啊~~

#死命要抓小孩來拍照的家長

這位伊斯蘭女性的服裝100分, 但帶著一籠鳥來逛清真寺是來遛鳥? 放生?…..

Gate no.1 是南門….我們應該是走這裡進去的, 雖然照片是後來在車上拍的….

賈瑪清真寺(Jama Masjid)周邊有很多大小小市場, 當地人跟遊客都集結在這邊…..只能說我對逛街一點興趣都沒有, 還好我們是搭車, 要我在裡面跟著擠, 應該會抓狂!

ps. 這種人擠人的地方, 扒手小偷很多, 所以千萬要小心….

只要腸胃許可, 我不反對吃路邊攤, 但這樣把水果切好在路邊吃煙土灰塵…..

路邊在賣的是….第一眼以為是漁網, 想說都市不會賣這個, 後來想到的是屋子裡用的紗帳? 但看到樹上掛的解說牌….彈性繃帶? 護胸護膝? 應該都不是吧….哈哈….

這一天晚上我們就搭火車前往瓦拉那西….

最後一次回到德里, 因為傍晚才要去機場, 所以我們有一早上的時間….跟朋友翻遍資料, 決定要來去看看印度君王的墳墓….

我們一大早出門, 就被路上還在睡覺的大批印度遊民給驚到….老天, 這要怎麼走過去….

胡馬雍陵建於1556年,是莫臥兒王朝第二代皇帝胡馬雍及其皇妃的的陵墓。在1993年被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ps. 看到那個開門時間了嗎? sunrise….意思就是看開門的人當天的心情…我們大約是9點左右到, 還在門口研究好一陣, 找不到售票口, 結果正好一群老外來, 然後才看到有人開始賣票….

我們莫名的一開始就進入一個誤區…..這是Isa Khan Tomb 伊薩汗的陵墓,他是蘇爾王朝(16世紀)的貴族….但我們一開始一直把它當成胡馬雍的陵墓

ps. 1540年阿富汗將軍Sher Shah Sur擊敗胡馬雍,在此期間建立了蘇爾帝國(Sur Empire)。而胡馬雍也因此流亡波斯。 但是1555年胡馬雍借波斯援軍重新奪回統治,恢復了莫臥兒帝國。 這個Isa Khan就是是蘇爾王朝的貴族大臣,在生前他與胡馬雍其實一點關係都沒有,嚴格來說,還是意義上的敵人,不過死後卻比鄰而居。

這座陵墓為八角形,主要由灰色石英岩和紅色砂岩建造,建於1547年至1548年,比胡馬雍主墓要早20年。

雖然這個陵墓又小又不起眼, 不過因為幾乎沒有甚麼遊客, 所以我們在這裡花了很多時間慢慢享受早晨陽光在每個角落所造成的美麗光影

這種窗叫做Jalis, 是經典的伊斯蘭教建築風格, 其實….我覺得這個陵墓有不少小地方充分表現出優雅與細緻

看看那些修復又重新上色的花紋圖樣….真的是超漂亮的! 圓頂中央的紀念章飾有波斯花卉圖案, 其中也有古蘭經經文….外圈那些像花紋一樣的阿拉伯文, 要不是照片放大, 還真看不出來

ps. 在2011年至2015 年,通過阿迦汗文化基金會(AKTC)與印度考古調查局(ASI)進行了全面的修復工作

陵墓裡面擺的當然就是….棺木…..只不過這裡面大大小小好幾個….這是家族墓的概念吧!

圍繞著伊薩汗陵墓有一圈矮城牆, 我們還跑到上面走了一圈….混了一個小時, 才終於覺得甘願可以來起….

這張Isa Khan Tomb 伊薩汗陵墓的全景就是在城牆上拍的…..這個陵墓規模雖小, 卻五臟俱全, 左邊的是清真寺, 右邊的是以前的舊入口, 現在已經封閉起來了

走出伊薩汗陵墓之後我們才後知後覺的發現….阿咧? 很多遊客為什麼都往另一邊衝….反骨的我們, 走到半途發現有趣的”城門”, 就又轉彎到旁邊的庭院去了….

有的網站介紹右下角的通道入口稱為 : 阿拉伯克薩萊門(arab-ki-sarai gateway),高12.2米,為胡馬雍陵南大門

 

在庭院中又意外發現有個很高的高台, 上面也有類似陵墓以及清真寺的建築, 只是清真寺看起來比陵墓還大啊~ 看來應該不是大人物的墓….但因為前面玩太兇, 只好匆匆留影就跑了…..

離遠一點, 把剛剛在高台上的建築整個拍下來…..這個庭院真的好大….走不完…..

又發現一個好像很厲害的大門….決定走進去…..

然後我們才恍然大悟….這才是胡馬雍陵啊~~ 那我們剛剛混了老半天的地方是哪裡啊?!

ps. 我們一直到最後離開前恰巧走進博物館, 看到門口的海報簡介, 才知道我們一開始去的是Isa Khan Tomb 伊薩汗的陵墓

回頭看陵園的正門….超氣派

胡馬雍陵的花園是標準的“四分式花園”/“天堂花園” ….這類具有交叉道路的園林形式稱為Charbagh,泰姬陵的花園也是相同的設計概念

在構圖上,胡馬雍陵是所有園林中最嚴謹對稱的四分式花園,主體被十字形的水渠劃分成四塊明確的空間,十字交叉的水渠正好呼應了亞伯拉罕宗教中天堂所流淌的四條河流,水渠交匯於中央的水池,每個區域又被道路劃分成四個更小的區塊總共形成36個廣場,成為後來蒙兀兒花園典型的設計

這是從陵墓第一層結構上面俯瞰花園…..中央水道似乎在墳墓結構下消失了,並在一條直線上重新出現在另一側,這暗示了古蘭經經文,它談到了“天堂花園”下面流淌的河流。

根據蒙兀兒時期的描述,花園內曾經有著繁茂的、隨意生長的植被。然而在英屬印度的統治時期,英國人依照它們的喜好修改了園林的植被,結果就是鬱鬱蔥蔥的花園被大片的草坪及樹木取代了,變成英式的花園風格….

胡馬雍大帝的陵寢Humayun’s Tomb是印度第一座花園陵寢,也是印度第一個結合波斯雙層圓頂的印度建築,它為未來的蒙兀兒皇家陵墓建築開創了先例。

陵墓整個結構都位於一個高起的平台上,第一層是開有壁龕的基座, 每邊各有17個拱門。主墓建築上方是高42.5 m的雙層圓頂,外層是用白色大理石作為外牆支撐,內層則形成內部墓室的穹窿。圓頂上竪著一支金屬小尖塔,這是典型的伊斯蘭教建築特色,其建築風格在泰姬陵(Taj Mahal)達到頂峰。

另外比較有趣的是….建築上方羅列有大小不同尺寸的”涼亭”(Chatri)–印度風格,  與迷你版的「叫拜樓」–伊斯蘭風格…..我原本並沒有把屋頂上的小尖塔與清真寺的「叫拜樓」聯想在一起….實在是因為太小太不起眼, 很容易被忽略

又,  “Chhatri 查特里” 這個印度圓頂涼亭,在之前的印度門旁邊也有看到類似的建築,只不過這裡被放到屋頂上,而且配上琉璃瓦的穹頂,裝飾的意味比較濃

胡馬雍的陵墓在胡馬雍死後十年才最終完工,胡馬雍死時他的繼承人阿克巴Akbar大帝(蓋阿格拉紅堡的第三代蒙兀兒皇帝)只有14歲,因此他的陵墓是由他的妻子哈吉·貝甘Haji Begam(一個波斯學者的女兒)主持建造。建築師是一位具有帖木兒建築背景的伊朗建築師,與之前印度的陵墓形式不同,胡馬雍的陵墓是印度第一座四分式花園陵墓,是印度現存最早的蒙兀兒式建築,它為後來的蒙兀兒王朝陵墓,包括泰姬陵開創了一個先例。

主墓建築的外部是正方形,但四個邊角被切割,形成不規則的八角形的樓閣式建築。每個面上都有拱形隔間(稱為”伊萬”Iwan或eyvan),每個Iwan都裝有雕刻細緻的jaalis格子窗,表面則用大理石和紅砂石,鑲嵌成簡單大氣的圖案,給人一種威嚴、宏偉而又端莊明麗的感覺

胡馬雍的陵墓其實是印度歷史上第一座將紅色砂岩與白色大理石相結合(這麼做的一個直接原因是為了緩解砂岩所給人帶來的單調感覺)

主墓建築的入口在南側,內部設計錯綜複雜,構成正方形的“ninefold plan 九折圖” ,八個雙層的拱形室從中央的雙高圓頂室輻射出來,每個主要房間依次有八個,更小的房間從其輻射,每個層的墓室通過直的和對角的通道相互連接,在胡馬雍(Humayun)的墳墓中,共包含124個拱形室。(有興趣可以看這篇Hidden Architecture » Humayun Tomb的介紹)。

陵墓主體主要採用帶有濃郁印度風格的黑白色大理石及紅砂岩為建築材料…舉目望去完全沒看到黑色大理石, 後來發現….在地板….

胡馬雍的石棺被安放在寢宮正中…..據說皇帝真正的墓室位於地下墓室的正下方,按照伊斯蘭教傳統,其軸線在南北軸線上對齊,其中頭部朝北放置,而臉部朝麥加朝側面傾斜。

胡馬雍是蒙兀兒王朝的第一任國王巴布爾之子,名字的意思是”幸運者”,但他其實一點都不幸運。23歲的胡馬雍於1530年登基時,他偉大的父親巴布爾留給他的是一個既不完善又不穩固的政權。1539年和1540年他兩度被舍爾沙打敗,胡馬雍失去了軍隊和領地。走投無路之下,他西逃到了波斯,開始了15年的流亡生活,直到1555年才在波斯人的幫助下收復了德里和阿格拉,卻很不幸的沒多久就意外摔死。

ps. 根據史書的記載,1556年1月在德里的藏書樓,胡馬雍下樓參加宣禮時失足跌落,摔破了腦袋,兩天之後他就溘然長逝了,臨死前將王位傳給了年僅十三歲的兒子阿克巴…真是有夠杯具

中央墓室的天花板….看上去就是主墓建築上方圓頂的內層….雖然距離很遠, 雖然我是個大近視, 不過還是看的出來那個由幾何圖形和花紋裝飾的穹窿超美的

胡馬雍的陵墓中埋葬了150多名蒙兀兒家族成員,已知有包含胡馬雍的妻子以及後來的蒙兀兒皇帝和王子的石棺。

拱門上雕功精細的格子窗(jalis/jaali),是經典的伊斯蘭教建築風格,日後也成為蒙兀兒建築的主要元素。

這種鏤空窗「迦璃」(jali或jaali,意思是“網”)是一個穿孔的石頭或網格屏幕的術語,這種建築裝飾形式常見於印度伊斯蘭建築。早期的jali作品是通過雕刻成石頭建成的,通常是幾何圖案,而後來則使用非常精細的植物設計雕刻。

jali 的作用是利用空氣壓縮通過孔來幫助降低溫度。在古吉拉特邦和拉賈斯坦邦的干旱氣候地區的jali的洞會比較小,而像喀拉拉邦和康坎這樣的潮濕地區有較大的孔洞。

胡馬雍的主墓旁邊有另一個有趣的建築, 稱為理髮師之墓(Barber’s Tomb)….不過不知道為什麼, 我的相機打死拍不出它來(有點毛~), 這是後製拉對比的結果, 原來是更白白霧霧的…..

當地人傳說這是皇帝喜愛的理髮師的墓,這應該就只是鄉野奇談,稗官野史……但它是主墓內唯一的其他結構,這表示它的重要性,但是其中沒有找到銘文暗示誰被埋葬在其中,所以….就讓傳說繼續傳說

我們走出來的時候, 整個花園上空有上百隻俗稱「老鷹」的黑鳶(學名Milvus migrans,英文名為Black Kite)在盤旋

印度全年皆有黑鳶出現, 而且首都德里的黑鳶密度高居全球之冠, 每平方公里就有15個巢 (15 nests/km2) (資料來源), 而這些都市中的老鷹, 以垃圾為主要食物來源
…..不知該驚嘆印度人鳥類保育做得好, 還是該嘆息垃圾太多, 可以養得起這成千上萬的老鷹….

 

我們離開胡馬雍的陵墓之後, 跳上嘟嘟車, 前往2.4公里外的洛迪花園Lodi Garden (原本打算花30-40分鐘走路過去, 因為太熱又想偷懶, 花錢搭嘟嘟車, 不到10分鐘就到了)

這個花園免費開放, 開園時間很印度「從日出到日落」。 洛迪公園是很多新德里人休閒運動的好去處,可以看到很多人在這裡散步慢跑,甚至是做草地瑜珈、冥想

我們造訪的時間是2月底, 所以一進來看到這花開滿地, 多少被驚艷到, 尤其是竟然還有鬱金香…..

德里的這片大型綠洲其園內建築大部分是德里蘇丹國最後王朝,賽義德 (Sayyid) 王朝和洛迪 (Lodhi) 王朝在西元 15~16 世紀所建。在1936年英國殖民統治時期,由當時的總督夫人威靈頓女士規劃興建,所以這裡一開始是命名為Lady Willingdon Park威靈頓夫人公園,在印度獨立之後才以Lodi 為名。

可以看一下它的官網, 做的超讚, 很多的圖片與精簡的文字把園內的古蹟介紹得很清楚….但…是英文的 ^_^

穆罕默德·沙陵墓(Tomb of Mohammed Shah) 這個巨大的八角形陵墓,是 15 世紀德里蘇丹國賽義德王朝的第三位蘇丹埋骨之所。它由一個巨大的中央穹頂和八個小穹頂被美化的chhatris組成,具有伊斯蘭和印度教風格。

此墓乃Muhammad Shah 的兒子Alam Shah建造,是洛迪花園最古老的建築。因整個賽義德王朝統治時間極其短暫,存世建築稀少,故此墓的留存顯得格外珍貴。在建築形制方面,諸多特點顯示由純正伊斯蘭建築風格轉向莫臥兒建築風格。最特別的是它使用了拉賈斯坦建築風格最為典型的Chhajjas飛簷及Chhatri角樓(這兩種都屬於印度獨特的裝飾建築),典型的伊斯蘭建築是沒有上圖八邊形屋簷的,整體建築立面平整。

陵墓內的圓頂

門口的裝飾

裡面其實有好幾個石棺, 與胡馬雍陵墓中那些”纖細”細緻的石棺相比, 顯得巨大而笨重 

陵墓外側的門廊….
看到這邊, 感覺它跟胡馬傭陵墓旁邊的Isa Khan Tomb 伊薩汗的陵墓相似度非常高….但這個陵墓應該早了100年左右

門廊圓頂的雕刻還保存的相當完好….真的是很漂亮

利用石頭本身的顏色來增添建築的層次感與豐富度, 但….那些到此一遊的簽名實在是煞風景….

草地上有一群年輕人, 我們在旁邊看了一陣, 發現他們是在上瑜珈課, 然後….發現那位年輕的老師竟然做出超高難度的動作
….盤腿坐著, 然後靠雙手把自己平平的撐離地面….啊~啊啊!!! 這臂力腰力腿力都要很強啊! 隨做得到啦!!! 

然後…直接進入進階版, 盤腿貼胸收起, 原本撐在兩側的手放到身前…..集中注意力, 預備備…..

撐…..啊~啊啊!!! (下巴收不回來了) 這種姿勢是怎麼辦到的啊~~

靠邀! 竟然還能在空中換姿勢, 盤腿變成縮腳…..來造喔~ 這太欺負人了, 我連平盤都做不到! 奏了啦!

Bara Gumbad 巴拉·古巴德(字面意思是“大圓頂 ”)建於公元1490年,洛迪王朝統治時期,建造者推測是西坎達爾·洛迪(Sikandar Lodhi),據信它是德里建築中最早建造的完整圓頂。它是一組古蹟的一部分,其中還有包括清真寺(Jama Masjid)和德里蘇丹國統治者Sikandar Lodhi 的“ mehman khana ”(行館)。

看看這個入口處的門楣…..雙層門楣是標準的莫臥兒建築風格

因為不同的石材, 讓整個建築呈現自然的多彩, 雖然因為歲月而黯沉, 但仍然有一種遲暮的美

在另一側出口的平台上有一塊土丘, 因此也有人推測這裡原本可能是一座獨立的墳墓, 但也有人持反對意見, 總之建造Bara Gumbad的目的和意義未知, 至今仍是一個謎

大圓頂旁邊有一座建於1494 CE的清真寺mehman khana….粗粗看的時候覺得灰灰舊舊的不起眼…..

一走近門廊, 眼睛立刻瞪得比銅鈴大, 下巴則是掉到地上扶不起來了…原本髒髒灰灰的地方, 其實刻滿了花紋, 真的是刻到滿….

典型的穆斯林壁龕…..這些細密的雕刻裝飾有葉子,花朵,幾何圖案和古蘭經銘文….盯著看會有種暈眩感….

原本對這種印度式的清真寺已經看到無感, 但我們在這裏面待了非常長的一段時間….狂拍照

DSC_7630.jpg - 2020印度新德里

在清真寺的兩側出口有個小陽台,它的造型也偏向莫臥兒時期的拉賈斯坦建築風格,說明建築裝飾細節已經由伊斯蘭風格逐漸向莫臥兒風格過渡。


這個解說牌實在是太詳細了…..只能挑著看圖, 有照片的就表示是重點, 該去看看….

這裡是情侶跟網紅拍照打卡的熱門地點…..我在旁邊也偷拍了不少….

Bara Gumbad 的正對面就是Shish Gumbad,同樣建造於Sikandar Lodi統治時期,屬於典型的伊斯蘭風格,因其外的藍色磁磚裝飾類似彩色玻璃,又被叫做Glass dome

從Shish Gumbad 看向Bara Gumbad

從另一邊看Shish Gumbad…那個藍色琺瑯掉的差不多啦….只是這些印度人就霸著門窗, 傷腦筋

目前對於Shish Gumbad 陵墓的主人依然無法考證,而一些學者猜測有可能是洛迪王朝創立者Bahlul Lodi。

喔…這一家人(除了男主人) 都好吸睛

近的是Shish Gumbad, 後面的是Bara Gumbad

這位小姐畫畫的角度跟我的照片一樣耶….我們在花園裡找了個陰涼的角落嗑掉了自己帶來的行動糧, 實在是走了整個早上, 又餓又渴, 快虛脫了

這是我們在洛迪花園最後一個點–西坎德拉·洛迪陵墓(Tomb of Sikandar Lodi)…也是陵墓….

其實還有一個八墩橋(Athpula), 也是必訪的重要景點, 但我們實在是沒力了

Sikandar Lodi 陵墓是印度首座城堡花園式陵園,整個陵園建在一個高台上並有城牆包圍

Sikandar Lodi 逝於1517年,此墓由其子為其修建,陵墓外形仿照了之前最早看到的那個賽義德王朝的Mohammad Shah Sayyid’s Tomb,也是一座八角形帶有迴廊的穹頂陵墓,有Chhajjas屋簷,但是頂部沒有加入Chhatri(像涼亭的構造),仍可看到莫臥兒建築風格的雛形…

這個陵墓的內部的顏色不少都還保留著, 可以想像當年的絢爛

必須說….這個陵墓比起前面幾個, 除了多了城牆花園, 陵墓本身的構造與內部的雕刻裝飾樸實很多啊

從洛迪花園離開後, 因為我們打算從Khan Market地鐵站回到旅館, 所以又順路逛了一下可汗市場khan Market, 不過這裡的東西也不便宜, 本來就沒甚麼購物欲望的我們就這樣一路走馬看花的經過…..

這裡原本只是不起眼的社區型市場,但隨著高檔購物店、珠寶店和餐廳、咖啡廳紛紛進駐,成為很多外國人、海外居民和當地中產階級有錢人常來的區域,又被稱作德里小東區,狹窄的小巷裡到處可見時尚的店面布置

回到旅館離我們離開德里還有一些時間, 餓的前胸貼後背的我們, 有志一同的決定在附近的市集找食物…..這家的餅看起來很不錯, 吃的人也多….就是它啦!

不要看這餅不起眼, Q談的口感, 裡面還有馬鈴薯內餡, 附上那塊奶油, 真是人間美味….桌上還有供應店家自製的醃辣椒, 超級酸又超級辣, 可是配著餅吃又是一絕啊~~~ (這還是我們看隔壁桌的人吃, 才知道要這樣配)

真是完美的ending….

 

 

 

 

相連文章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