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布達拉宮_ 噶丹·松贊林寺

這一天也是行程滿載, 下午離開普達措國家公園之後, 我們傍晚前趕到第2個點 –有「小布達拉宮」之稱的”噶丹·松贊林寺”

這裡完全比照國家公園的做法, 在遠遠的山腳下設了個入口, 購買門票之後, 再搭乘巴士進入”景區”

領隊老師說要帶我們去個super讚的攝影私房好地方, 所以我們就提前跳車了…ㄟ? 不是說要去廟裡, 怎麼跑到湖邊啦?

非常美的一條小徑…..但是我們要走另一邊到湖邊去

從另一邊看剛剛的小徑, 發現山坡上原來有人家…..後來從別人的blog上看到, 爬上這邊的山坡, 其實也是個眺望寺+湖全景合體的好地方

看到月亮已經出來了…..哎呀呀…..要拚一下時間啊! 

一路上好幾個牌子寫”攝影點”….結果一直上當, 甚至有一個點只能看到一堆草…. 要一直走進環湖木棧道一小段, 才是真正最好的攝影點啊…..

哇啊!!!…..雖然因為起風了, 所以倒影變得很”顫抖”, 可是整個景色還真是美得不得了!

拉近鏡頭……松贊林寺全景

放眼望去,傲立天地之間的松贊林寺,在秋色的襯托以及藍天的映照下,屋頂上的鎏金銅瓦熠熠放光,奪人眼目

拉個全景絕對是必需要

拉姆央措湖,藏語意為“聖母靈魂湖”,位於松贊林寺正前方,因為它是著名的女神白登拉姆的寄魂湖,所以在神界非常的著名。

不要小看這個湖不大,但它在藏區的名聲很大。天氣晴朗時,水清如鏡,湖山相映。時而天空會烏云密布,無風起浪,湖水會發出奇特的聲響,還會出現各種奇妙景象。據說信徒們同時觀看湖景,所見景象卻各異,有的還能從湖底影像中看到自己的前世今生。

拉姆央措湖原來是湖水常年盈滿,像一面鏡子把殿宇高山倒映湖中。文革後一味填湖造田,把湖水引出,結果差點把湖給破壞,而後逐步恢復,但也無法復原到先前的明鏡,變成了現在濕地的樣子。但寺廟僧侶和當地人認為它仍有靈性,因此照舊對它虔誠有加。

連水草都染上黃綠交錯的秋意

這個環湖步道約2.1公里, 步行時間官方預估40分鐘, 不過我們這群人大約走了1個小時以上…..

湖邊這座奇特的小石頭山丘叫做“岽取生”, 上面建有一座白塔和一座小佛塔還掛滿了五色經幡…..

似乎是很”神”的一座山丘, 乾脆直接把說明牌拍起來……

拉姆央措湖中四季有各種水鳥生息, 黑頸鶴、黃鴨等水鳥隨處可見…..我們啥也沒見到, 就見到這群……綠頭鴨?

我們的到來吵醒了一群原本藏著頭睡覺的鴨群, 這群鴨子醒來後, 在領頭鴨的命令下, 集體下水游走, 完全不理我們這些在岸上狂拍的無聊人類…..

噶丹·松贊林寺,又稱歸化寺,是雲南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也是川滇一帶的黃教中心,全寺仿拉薩布達拉宮佈局,依山勢層疊而上,氣派非凡,被譽為「小布達拉宮」。

這片近似古堡群的建築,皆為近代重建。三個有著黃金屋頂的大殿從左到右分別是吉康(宗喀巴殿)、扎倉(藏語僧院的意思,是僧人學習佛典及研究教義的地方),及彌勒殿(也稱釋迦牟尼殿)。八大康參、200多僧舍等建築簇擁拱衛,高矮錯落,層層遞進,立體輪廓分明,充分襯托出了主體建築的高大雄偉,

後來發現, 拉姆央措湖周邊真的是拍松贊林全景最好的地方, 因為它這種階梯式建築, 越靠近就越看不到屋頂的層次…..

公元1678年,五世達賴喇嘛奏請康熙皇帝在中甸建立一座格魯教派寺院。

五世達賴喇嘛占卜選中此地的主要理由是得神示:“林木深幽現清泉,天降金鶩戲其間”。

寺院於1679年破土動工,於1681年建成,由五世達賴賜名為“三神遊息之地”–「噶丹松贊林」。
“噶丹”表示傳承黄教祖師宗喀巴首建立之噶丹寺;“松讚”即指天界三神帝釋、猛利和婁宿游所;“林”即“寺”,也是”幸福的樂園”之意。通俗一點的講就是: [這裡風景秀麗,天上三天神 (帝釋天、火焚天、遍如天)常到此遊玩,形成了三天堂,所以非常適合建寺。]

至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賜定名為“歸化寺”。

據記載,松贊林寺與七世達賴剌嘛格桑嘉措還有着一段深厚的“法緣”……

六世達賴“飛升”後,拉薩三大寺占定的轉世靈童(即後來的七世達賴)遭到蒙古和碩特部藏王拉藏汗的破害,於是靈童被僧人們護送至松讚林寺避難。中甸山神和百姓以七世達賴蒞臨而感無上榮幸,常以犛牛鮮奶供奉。靈童法像照人,每次用牛奶敬酹水源,祈禱此水化為乳汁,宏法利生,中甸“旺曲(奶子河)”由此而得名。後靈童又轉由青海塔爾寺供養,終於得到當時的皇帝康熙的認可支持,並加封“宏法覺眾”的封號。因此,七世達賴對後來松讚林寺的擴建一直給予支持。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松贊林寺曾經是這個地區政教合一制度的最高機構,成為藏傳佛教信徒嚮往的吉祥福地。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松贊林的經書被燒毀,佛像遭砸毀,建築及文物遭到嚴重破壞,寺院成為一片廢墟。1982年,開始在松贊林的廢墟上建立簡易的宗教活動點。1984年起,政府有關部門先後撥款重建松贊林寺,同時中甸縣的信教群眾也紛紛捐獻金錢及各種物資,並義務參加重建工作。1985年後,該寺完全恢復了正常佛事。

大門…..回來後看資料才知道大門內外兩側的壁畫都是有其意義的

大門外兩側的是“四大天王”壁畫, 他們的職責是把手天門。 “四大天王”在藏傳佛教寺院裡是被畫在寺門或正殿大門兩側的牆壁上,而在漢地佛教寺院裡則被供奉在天王殿裡。

進大門,再往兩邊牆上看,就看到了“蒙人馭虎圖”、“松贊林寺圖”“和睦四瑞圖”“長壽圖”四幅寓意深刻的藏傳佛教壁畫。

進門後, 看到那通往大殿的天梯(據說有146階)……忍不住哀嘆一聲 “靠!~~~!”

終於爬到了牆角下….抬頭只見高牆, 要到大殿廣場, 還要再走一小段樓梯上…..

松贊林寺的海拔3380米, 扎西+領隊老師+解說的導覽員一直提醒要大家慢慢爬…..總之, 我們全員雖不說健步如飛, 但也安步當車的踩上去了, 呵呵, 訓練了好幾天的高海拔, 多少有點成效啦!

往下眺望….正下方就是剛剛走過的拉姆央措湖…..可惜現在(傍晚)光線的方向不對, 整個湖都是暗颼颼

這個角度可以比較清楚的看到拉姆央措湖中小島的瑪尼堆,藏語稱之為“崩登”,它與對面的山有著特殊相輔相成的作用,對面山上的平台是專供寺院裡的僧人圓寂後進行天葬的地方,在進行天葬時,僧人們便到此小島上的瑪尼堆邊對死者進行誦經超渡儀式,因此一般情況下是不允許任何人上島的。

地圖上一堆的建築都寫著”康參”…..

松贊林寺的僧侶組織分扎倉、康參和密參三級。扎倉意思是”僧院”,也是最高層次的僧侶組織,扎倉的下屬僧侶組織就是“康參”,藏語意為僧團或分寺。一般按僧侶籍貫或來源地的地域劃分,將大寺僧侶劃分為若干團體,形成教區區域性組織。康參由老僧主持,下設念哇、格乾等辦事人員,相對獨立地管理教區的行政、宗教、經濟事務。

終於爬上來了…..結果反而看不見寺廟的金頂了……

最左側的宗喀巴(吉康)大殿, 因其金瓦爍如放佛光, 數里之外可見, 故又有金瓦寺之稱。裡面供奉的是藏傳佛教格魯教派的創始人宗喀巴大師金像,有“全藏第一祖師像”之稱, 聞名藏區。

主建築扎倉大殿坐北朝南,為木式結構的五層藏式碉房,”扎倉”藏語之意為僧院,是僧眾學習經典、修研教義的地方。門口掛著的黑底白畫的巨幅布簾,象徵僧俗界限,神秘而莊嚴。殿內不許照相。

扎倉地層大殿有108根楹柱,代表佛家吉祥數,可容1600名僧人打坐。後殿供有宗喀巴、彌勒佛、七世達賴銅佛,高三丈有餘,直通上層。內壁迴廊雕飾精美,壁畫琳瑯滿目。頂層正樓設精舍佛堂,供奉五世達、七世達賴佛像,以及貝葉經卷、唐卡、傳世法器等。佛堂正南為高聳的鐘鼓樓,清晨、正午、黃昏擊鼓報時,聲聞十里。

扎倉大殿的正門口每天只開一次,但這不是供我們一般俗人進的,那是早上僧侶們集合在大殿念經前,請各路神靈和菩薩而開的,待神靈和菩薩們進來後,就不再開了,所以遊客都要繞道側門進去

我們到的時間太晚, 廟內的喇嘛正好送一團外國遊客出來, 原本要關門了, 看見我們在外頭張望, 又招了招手讓我們進去, 用聽不太懂得國語吩咐我們走過繩子後面?…..

結果我跟朋友就稀里糊塗的繞了一圈出來, 又怕耽誤人家關門, 所以走得很快, 也就完全沒記得自己看了啥……


扎倉大殿金碧輝煌的屋頂….屋頂以鍍金寶瓶及銅瓦裝飾,殿宇屋角則是用獸吻飛簷,具有漢式寺廟建築的特點。

這2張照片上面是在湖邊拍的, 下面是下樓梯時回頭補拍, 光線完全被廟擋住, 所以金的好暗沉啊, 完全不閃亮….

離開噶丹.松贊林寺, 我們一路散步前往今天的加碼行程…..

路上看到這整串又臭又長的口號與抬頭, 當下頭昏眼花變蚊香眼……厚! 你贏了, 你第一名啦!

整牆劈好的柴火, 已經準備好過冬…..

路上遇到趕牛回家的婦人, 我們有團員嘗試要學趕牛, 結果牛非常不給面子的驚恐地往別處逃竄……

經過扎西的解釋, 我們才知道藏民蓋一棟這樣的大房子通常是給好幾代住上好幾十年, 而且這些蓋房子的木頭是免錢的…….

人客, 位佳來喔!

一進門就四處狂拍的一群人……

藏族人的家居生活主要在二樓,有客廳和臥室。客廳一般很大,從五六十平方米到一百多平方米不等,它同時還兼做飯廳,因為火塘就設在這間房子裡。火塘、中柱和神龕是客廳裡最重要的角色。

可惜我沒拍到中柱, 它是立於客廳中央的一棵大柱,用整段圓木做成,中柱越大,意味著這家人的勢力和氣派越大。作為一幢藏式民居的棟樑,中柱在藏族人家裡是有很強的神聖象徵意義的,人們對它的感情特別深厚,有的習俗中,離家遠行的人,嫁出去的姑娘和去上門的兒子——都要繞中柱轉三圈才可出門


[借用領隊老師的照片]

火塘位於客廳的正上方,用磚砌成長方形。火塘的上方坐家中的長者,左邊是婦女們的位置,她們負責添柴和打酥油茶。火塘也是迎候賓客的地方,客人來了,會被迎請到火塘邊席地而坐,最尊貴的客人將被邀請坐到老人們的上方。

火塘上架有三口大鐵甕,它們是連在一起的,一口煮飯燒菜,一口燉湯,一口燒熱水和豬食。一塘火,把一家人一天的生活所需都搞定了,因此相當節能。火塘對於藏族人來講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一個人丁興旺的家族其火塘應是永不會熄滅的,好比我們漢族人信奉的香火綿延不斷。

因為天氣太冷, 小貓也忍不住跑來”餽休”

藏人對火塘相當尊重,不潔的東西絕不能塞到火塘里燒。比如頭髮、煙蒂、舊衣物等。哪怕是一個再簡陋不過的火塘,它也在藏族人心目中意義非凡。

火塘的上方有一個天窗,直通屋頂,它不僅是具有排煙的作用,當地人認為這是通往天國的天梯,光線從天窗裡直射進來,火塘里冒出的青煙沿著這條光柱飄逸而上,彷彿將人間的煙火和神靈世界的關懷融為一體。

[以上資料from: 這是一個有信仰的村莊(範穩)…..很淺顯有趣的文章, 讓我對藏房有初步的認識 ]

藏人以茶當飯,問“有沒有喝茶了”就像我們問“吃沒吃飯”一樣。藏家非常好客,按傳統禮俗,不管客人有沒有吃飯,一進門都要打酥油茶招待。

酥油茶是磚茶或沱茶熬到色澤紅黃時,再加酥油和鹽巴攪拌打製的。

藏民的茶桶、茶杵和茶濾子都是特製的。茶桶叫“索拉”,一尺多長,手腕粗,茶杵叫“徐列”,比茶桶稍長,插入茶桶的那端有一個小圓木片,開兩個齒孔,方便茶液流動。茶桶和茶杵就如同縮小了的打酥油的工具。將煮沸的茶液、鹽巴和酥油倒進茶桶,茶杵伸進茶​​桶裡上下做活塞運動,茶液上下翻動,不一會茶液與酥油就水乳交融了。

看人家做很簡單, 團員試著打酥油茶, 力道掌控不好, 立刻噴濺出來……

往銀碗裡倒酥油茶時,用茶濾子(藏語叫“者擦”)濾掉茶渣。一碗香濃滾燙的酥油茶就放在我們面前了……被爐子遮住, 完全沒拍到…..

在藏民家中給人請喝酥油茶很有講究, 飲茶不能太急, 也不能發出響聲, 要緩緩吹開浮油, 分飲數次, 飲大半, 留小半, 主人斟添上再喝。藏族諺語說:“一碗成仇!” 所以茶飲3碗為吉利, 不能喝一碗就走。很多外來人不懂得規矩,想喝但喝光了,主人不給倒了,實在喝不完,主人卻又在不停地添加,很容易鬧笑話。

主人非常好客的準備好幾種點心給我們吃, 只是我啥也不記得…..白色的應該是奶酪類的上面灑滿了糖, 另一個好像是用糌粑粉做的糕點吧…..

將青稞曬乾炒熟,放入水磨磨成粉,便成了藏族人的主食糌粑。通常作客的時候,最後一碗酥油茶裡留少許茶液,然後抓糌粑揉成團塊吃。藏族人揉糌粑時很有經驗,一面揉一面也就擦銀碗,到最後揉好糌粑,銀碗也擦得乾乾淨淨

我們的功力當然很有問題, 不是太稀就是太乾, 咂吧咂吧嘴吃了一些團員揉成的”怪”糌粑團…..嗯~~有待加強!

 

 

參考資料:

做客中甸藏家

我夢中的香格里拉︰一部小說成就的世外桃源

 

 

 

相連文章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