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三芝好好玩 -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

其實這是舊文重Po, 因為二度來到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 第一次來的時候拍的照片有的很不優, 加上這篇的po文也已經6年了(2011年發表), 所以正好把文章照片重新整理了一次, 再次重發

第一次來是因為新竹的朋友來台北, 一群人商量了老半天的結果是三芝一日遊, 結果碰上最冷的一天, 氣溫只有8度左右, 我們在寒風中躲進這棟小樓, 一邊拍照一邊挫….. 
第二次來, 是與另一票朋友在7月最熱的季節的透中導, 因為稍晚要去金山, 原本想著要先找個地方打混, 所以我建議來這裡可以混很久, 沒想到2樓展間的冷氣完全不給力, 像悶在蒸籠裡, 立馬渾身冒大汗, 結果照片也沒拍幾張, 就很快的落荒逃到一樓吹冷氣喝涼水 …..>.<||

入口旁邊進來就是演藝廳, 裡面可容納約100名的觀眾, 不過不要很興奮的就直奔裡面金光閃閃的舞台, 外面門口的門環以八卦做裝飾, 特殊又漂亮….

這座造精雕大型綵樓據說造價逾百萬元….super, 非常, 極度的金碧輝煌

以前老相機ISO到800以上就見不得人, 放到最大光圈也要0.5秒, 所以第一次的照片被我拍糊了, 這次二話不說把ISO拉高到6400, 快門速度馬上從0.5秒變成1/30s, 哼哼…..

展廳一角還有個小小的木製小綵樓, 它的雕工也是很華麗…..

布袋戲又名掌中戲,是源自閩南一帶的地方戲劇,最早是怎麼開始的,史書上並沒有記載。它隨著泉、漳移民來到台灣,成為本省早期重要的民俗活動之一。傳統布袋戲的演出,不論彩樓、木偶、行頭、配樂以及戲本,都精緻典雅,融合民間雕刻、刺繡、音樂、文學等藝術於一爐。( 功名歸掌上–李天祿與傳統布袋戲 )

上二樓之前, 可以玩玩擺在一旁的鑼鼓, 體驗一下不同的聲響

布袋戲最初傳入台灣時是以南管音樂為主,但南管音樂曲調的悠柔特性,以致戲風優雅以文戲為主,觀賞族群多為仕紳上流階層,較難為一般民眾所接受;另一方面,也因為來自大陸的南管樂師凋零,於是本省的布袋戲開始以較通俗的北管亂彈樂曲,並增加武戲部分。而緣於對京劇的喜愛,李天祿開始把京劇的元素融入布袋戲,不僅在音樂上融入京劇鑼鼓點,在演出戲目以及戲偶身段及造型上也多加以參酌京劇,於是外界遂以「外江派」(意指外來)稱之,而李天祿也被視為「外江派布袋戲」的開山祖師。(李天祿布袋戲文化館-【戲夢人生宛然若真】)

這張照片一上二樓就可以看到, 它也被用在 財團法人李天祿布袋戲文教基金會 官網的首頁, 非常的漂亮….

李天祿與其次子李傳燦在法國欣賞了默劇大師馬歇‧馬叟的演出後,受到不用語言就能令觀眾融入劇情的表演的吸引與啟發, 於是編導新戲《巧遇姻緣》。此劇如同默劇一般,捨棄了對白,單純藉由角色精緻細膩的高難度動作來詮釋英雄救美的故事,在演出期間,獲得紐約時報的高度讚譽。
數位典藏 : 巧遇姻緣 – 侯孝賢導演以電影手法拍攝亦宛然名作<巧遇姻緣>的試片帶

二樓的展示廳以李天祿先生所蒐藏之布袋戲文物為主, 展示上百件珍藏的布袋戲偶頭、頭盔、服飾及各式道具、後場樂器等…..
看著這些老戲偶的戲服,真是佩服前人的好手藝…..各色綾羅綢緞雖有些褪色,但細看其中刺繡花樣,真細膩無比:四吋不到的小戲裝上,該盤金的盤金,該嵌珠的嵌珠,毫不含糊。

最早的布袋戲偶頭是由偶師用木頭一個個雕刻出來, 所以每個的表情都各有特色。李天祿藝師就曾說:「只要專心看,人物的靈魂就會從木頭裡顯露出來。」

文物館裡的收藏,都是陪著李天祿一輩子東征西討的寶物,其中包括百年歷史的泉州木偶頭,以塗門頭及花園頭較負盛名,花園派的江加走更被譽為偶頭的「雕刻之父」。台灣則以彰化徐祈森的阿森頭稱譽全台。另外還有日據時代以銅模、化學物質等灌製的賽璐珞偶頭,給小孩子的玩具,用黏香木屑合成的黏香頭, 收藏的質與量堪稱冠於全臺。(文物簡述)

ps. 查資料時看到 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內有一尊宮廷裝獨旦戲偶,至今約有近200年的歷史,屬於泉州花園派的作品。此角旦戲偶飾演寡婦角色。以前的寡婦必需把鬢角的地方剃成三角形,以資辨認。此偶整個造形還保留原來的頭髮、粉彩。衣服是泉州最出名的「芳古居」所製的刺繡宮衣,整體保存完整無缺,堪稱是鎮館之寶。
….問題是我去了兩次, 都沒看到, 真是無緣 (參考圖)

可惜發展到後來變成用模鑄的塑膠頭, 只在化妝造型&頭飾服裝的變化讓他們”看”起來不一樣 

館內介紹了各種布袋戲的角色:
「生」指素臉的男性角色,通常為戲中主角。因劇由他而生,故名「生」角。
「旦」指的是女性角色,也可因年齡外貌再做區分。
「淨」指臉上有各色紋路的戲偶,通常以臉上最大色塊命名,其色彩也代表不同的個性與特色。
「丑」角大多扮演社會底層人物。是演出中負責調和氣氛的詼諧甘草人物。
一些特色固定明顯的角色稱為「定角」, 定角戲偶只能演固定的角色,如:曹操、關公、包公
其他眾多角色戲偶,都予以分類會太複雜,故多了「雜」類。

就傳統布袋戲而言,一個布袋戲班形成,起碼要準備包含此六大類戲偶約60個布袋戲偶;而這就是一般布袋戲藝人所俗稱的一擔籠。

布袋戲的演師,要靈活運用他的十隻手指,演出所有角色的姿態、個性與動靜舉止,同時還得道出不同角色的聲調與語氣,藉以表達出劇中人內心的情緒。因此演師必須博古通今,有滿腹的詩詞文章,才不致不敷所用。因此他是演員,是導演,也是編劇,更是後場樂師的總指揮。在演師的統領之下,戲偶們在彩樓上的一笑一謔、一步一姿,都表現出宛然若真的人間情態。( 功名歸掌上–李天祿與傳統布袋戲 )

中日戰爭爆發後,布袋戲遭到厄運–日本人在台灣嚴禁傳統戲曲的演出,木偶一律改換日式裝扮,並用日本唱片配樂。直到日本戰敗投降,台灣同胞瘋狂地演出傳統布袋戲慶祝光復,布袋戲於是恢復盛況。( 功名歸掌上–李天祿與傳統布袋戲 )

光復後布袋戲很快成為台灣民間婚喪壽慶、迎神賽會、農暇豐收時的重要鄉村娛樂之一。戲班紛紛成立,並代代相傳。戲班挑著彩樓、戲籠一村村地跑,所到之處,村民爭相走告,小販齊集叫賣,男女老少搬椅扛凳欣然而至,鑼鼓聲響遍鄰里,成百上千的戲迷,在小小彩樓前擠得水洩不通。

到了戰後的1950年代, 屏棄傳統鑼鼓樂,強加燈光佈景,使劇情更加懸疑緊張,角色脫離傳統程式,千奇百怪造型的金光戲在中南部各地的野台戲中開始發展。

60年代未期在電視開始流行時,台灣的布袋戲又進入到另一個不同的時期,跳脫現場演出的束縛,電視布袋戲大膽運用剪接、聲光、特效等技術,音樂上納入流行歌曲、人物造型量身打造,在故事取材上也不受再限於傳統的窠臼,可以天馬行空的恣意發揮,故事內容光怪玄奇,早期以黃俊雄的《雲洲大儒俠》為代表,近期則有《霹靂布袋戲》引領風騷。(Wiki)

右邊小小的彩樓是肩擔戲的模式。所謂肩擔戲乃是由演出者肩擔戲箱與舞台。至一定地點後,搭好簡易舞台後,操縱者躲在布幃下,肩上簡易木架舞台即成為人偶演出戲台。

傳統戲偶高度約30cm,現代電視布袋戲木偶大小約高74~80公分左右,身架及服飾比例拉長,變成超美型的9頭身動漫人物啦….左邊的這是…素還真嗎? 那右邊黑髮的速隨?…..(已喪失記憶)
傳統布袋戲偶的體型較小,動作完全由一隻手掌控,但現代布袋戲偶越做越大,已經偏向杖頭戲偶,無法以單手做出細膩的動作了。 

樓上同時還有展示數十件泉州傀儡大師黃奕缺親製的傀儡文物 , 這些偶身上的衣飾全由七、八十歲老藝師一針一線手工繡製,繡工精美。

黃奕缺不但是一位提線木偶表演藝術大師,同時又是一位木偶頭雕刻藝術家,他雕刻的木偶頭個個栩栩如生,神采奕奕,很快成為很多國家及地區藝術博物館的收藏品。李天祿先生之子陳錫煌、李傳燦皆曾向其學藝。

布袋戲是藝師由下向上將手掌伸入布袋狀的戲偶操作和控制,利用手掌與五指的搖擺或晃動,來控制戲偶頭、身體、與手來作操偶表演。
而提線木偶表演時,藝師則是以數十根絲線,從上而下操縱人偶各處關節,以做出模仿真人動作。

泉州的提線木偶幾乎可以模擬所有真人的動作,秘訣就在於,控制木偶的線有30多根,而一般的提線木偶有16-30條懸絲,如何靈活地操縱懸絲並不使其打結,使得泉州提線木偶戲在所有傳統木偶戲中技術難度最高。

要下樓前突然發現這尊木偶….這應該是仿李天祿外型製造的吧? 好傳神啊~~

製作偶頭, 幫偶頭加工上粉的工具 …

一般戲班習慣稱呼品質較好的偶頭為鴻文頭(也有寫成黌門頭),塗門頭及花園頭當然就算這類。而來自於品質較差的雕刻師,或由戲班自行雕製的偶頭稱為”土頭”。

戲夢人生69頁李天祿藝師所述:「我丈人也會刻尪仔頭,在我看來他所刻的作品實在很醜,但是卻很受到一些南部戲班的歡迎,銷路也不錯,我只留一、二粒作紀念」。
….哈哈…所以李藝師的丈人所刻也歸類於土頭。

巧遇姻緣裡面的戲偶…..

但這兩仙戲偶卻讓我一整個聯想起怪老子 & 哈妹二齒…..一整個燃起我小時候的回憶啊!

還有史艷文+藏鏡人+苦海女神龍….雖然後期已經是黃俊雄布袋戲的天下, 但這些人物最後都被日本卡通–科學小飛俠與無敵鐵金剛給打敗了>.<

在布袋戲的全盛時期,全省有五百多個布袋戲班,『亦宛然』一個月能演35台,連早上都有人請戲!」李天祿說,一齣「三國志」演了兩年欲罷不能,戲迷們跟著戲班一村村跑,非得要看到奸臣惡霸遭到報應才罷休。( 功名歸掌上–李天祿與傳統布袋戲 )

李天祿著名的「三國戲」幾乎都是以平劇方式演出。在1962年,台灣第一家電視台──台視開播當年,邀李天祿「亦宛然」在台視上演出全本「三國誌」, 開創布袋戲首次在電視台演出先河。 只可惜不久之後,大仙尪仔”金光戲”的興起爆紅,關雲長不敵哈妹二齒爺,導致傳統布袋戲市場逐漸衰微

這是隨…一定沒人猜的到, 是帕華洛帝!!! 天啊! 不是應該穿西裝嗎? 穿唐裝是怎麼回事?
…..查資料說這是與大提琴家張正傑,合作「四季」時所用之戲偶 (李天祿珍貴文物與影音資料)

右上角是「馬偕在台灣」的戲偶, 右下方是「征交趾」戲中七目菩薩從大蚊台所放出之大蚊王

左半邊是「亨利四世」的布袋戲偶, 上面是伯爵, 波因斯 &潘西夫人, 下面3尊是宮廷武士
一九八四年布袋戲藝師李天祿與長子陳錫煌,次子李傳燦到板橋市莒光國小傳授布袋戲,十八年後由亦宛然團長李傳燦先生改編,亦宛然的新生代推出《亨利四世》,來驗證他們的傳習成果….用布袋戲講閩南語配上南北管曲調鑼鼓, 演出莎翁名劇……真是太有挑戰性啦!

李天祿,1910年出生於台北大稻埕,自幼隨父親許金水學習布袋戲,並於1931年以22歲之齡成立《亦宛然》掌中劇團,開啟了他逾一甲子的布袋戲演藝生涯。
這個布袋戲文物館是李天祿八十餘年戲夢人生的縮影

兩次封箱

民國二十六年中日戰爭爆發,日本政府為箝制台灣人民的民族意識,遂開始推行所謂的「皇民化運動」,同時管制外台戲的演出。於是李天祿決定暫時封箱,停止亦宛然的演出。

1970年代,在新興娛樂媒體電視及金光布袋戲的雙重夾擊之下,傳統布袋戲江河日下,李天祿在1978年的農曆正月十五日,按往例每年元宵在台北溪洲底土地公廟演戲謝神,散戲時,正式宣布《亦宛然》封箱解散,觀眾譁然。

兩次風光再起

1945年台灣光復,李天祿重整旗鼓,《亦宛然》重出江湖。1951年,布袋戲外台戲全面解禁,《亦宛然》如出柙猛虎般,開啟了布袋戲繁華極盛的歲月。次年,李天祿率領《亦宛然》參加全省的布袋戲比賽,連續二十多年奪得北區冠軍,奠定了其布袋戲盟主的崇榮地位。

1974年3位法國年輕人透過引薦來到台灣,向李天祿學習布袋戲。三人並於1978年在法國成立了《小宛然》劇團,開始在全法國、全歐洲乃至全世界巡迴演出。 《小宛然》成功地將台灣傳統布袋戲及老師李天祿的聲名帶到全球各地。讓業已在1978年宣佈封箱的《亦宛然》重啟爐灶,開始了一連串的文化外交之旅,成功將台灣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介紹到國際上。法國文化部更在1993年頒贈「文化騎士勳章」予李天祿,表彰他對台法文化交流的卓著貢獻。

(以上資料from: 李天祿布袋戲文化館-【戲夢人生宛然若真】)

李天祿晚年參加侯孝賢電影「戀戀風塵」(1986)與「戲夢人生」(1993)的演出, 其樸實自然的演技與經典”碎碎唸”的獨白, 將他一生傳奇推向此生從未料想過的再一波高潮。

民國八十二年,侯導以阿公年輕時代故事為藍本拍攝的電影《戲夢人生》榮獲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阿公並率領亦宛然隨片赴法國坎城影展登台表演。

迷你版的京劇臉譜掛了一整牆…..

其實第一次來的時候,  一樓後方的展區是這樣…..

這次來的時候, 後面整個改成體驗區, 還有影片可以觀摩學習要如何操縱布袋戲偶

玩瘋了的朋友…..看影片上的手勢說明好像很簡單, 但自己實際來操作的時候, 就卡殼啦…..連走路都不會….

最後要幫忙工商廣告一下囉! 

「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為全台第一座布袋戲文物館,是1996年底由布袋戲藝師李天祿所成立的。這些文物都曾伴隨李天祿藝師逾一甲子的演藝生涯,戲偶本身就有其豐富的故事性及生命力;而館內的一櫥一櫃及頭盔、服飾等道具,也都是出自李天祿藝師和其次子李傳燦故館長之手。

布袋戲同時也是活文化,具有極佳的可親性。因此本館除展示區外,另設有兒童劇場及樂器體區,希望讓文物並不僅止於在櫥櫃中展示,也可與參觀者形成良好的互動。而由故館長李傳燦所帶領的宛然子弟,也將帶給參觀者最直接、最具感動的傳統布袋戲演出。(from: 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

 


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 (FB)

開放時間   星期例假日10:00~17:00、其餘時間預約開放
           休館日  星期一:休館
票價       全票:100元,50元折抵館內消費  
           優惠票:50元,30元折抵館內消費(65歲以上、身心障礙者、國中小以下學生)

館內活動   布袋戲教學 / 布袋戲演出 / 戲偶彩繪DIY(以上皆為付費活動,需二週前預約)
           20人以上團體可預約導覽
Email: ltl.puppet@msa.hinet.net
連絡電話:  02-26369174

地址: 新北市三芝區芝柏路 26 號

 

 

 

 

 

 

 

相連文章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