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太陽之路route of the Sun
今天我們要從cusco出發, 搭車長征387公里, 前往位於的的喀喀湖旁邊的普諾Puno, 上圖的紅圈是我們前幾天走過的點, 也就是說, 我們浪完了海邊, 飛過+滾過了沙漠, 然後爬進了山裡, 接下來要去淌一淌湖水….感覺真是不錯!
據google map 表示, 這段路程馬不停蹄要開上6個多小時, 我們當然沒這麼夭壽, 貼心的導遊中途安排些”小”景點讓我們下來走走, 也讓司機歇歇眼, 不過按照導遊的說法….因為加上參觀和午餐, 有些地方路況有可能不好, 所以我們可能要花到10小時以上, 差不多就是一整天都在趕路的路上, 希望能在晚上8點以前到住宿的飯店…..
一早就被拎上車, 捧著相機對著窗外發呆….ㄟ….這也是遺跡?
今天要走的這條路有個非常高大上的名字, 叫做 “太陽之路route of the Sun(英) / Ruta del Sol(西)”……
根據印加人世代傳說,的的喀喀湖屬玻利維亞一端的太陽島和月亮島是印加人祖先的居地,是太陽神因蒂Inti 的兒子和女兒 曼科·卡帕克(Manco Capac, 第一代印加王)和瑪瑪·奧克洛(Mama Ocllo, 第一代印加王后, 是姊妹兼老婆)成長的地方,印加最初的風俗習慣和印加文明起源均產生於此。
根據傳說,太陽神吩咐曼科·卡帕克夫婦,帶著一根金杖尋找一個可以往地上就戳就能插進去的地方,找到後就在此處建立王宮。他們到達庫斯科附近的山谷中,找到能把金杖插進地下的地方,便在這裡定居,因此建立庫斯科市。
……所以這段從的的喀喀湖到庫斯科的路就被稱為 “太陽之路”
天氣還是一樣的喜人, 陽光刺眼, 藍天耀眼…..風景養眼….
今天預計停車的地方: [出發]Cusco (海拔3350m) – Andahuaylillas (海拔3122m) – Raqchi (海拔3450m) – [午餐] – Raya Pass (海拔4335m) – Pucara Museum (海拔3900m) – [終點]Puno (海拔3800m)
看到非常有特色的建築就先拍了, 正好! 這是我們的第一個景點 : 聖彼得使徒教堂the church of San Pedro Apostol de Andahuaylillas (很棒的影片介紹, 不過是英文)
門口有幾個很有趣的石雕, 但沒時間讓我去看, 只好趁經過的時候來一張….
聖彼得使徒教堂(San Pedro Apóstol de Andahuaylillas Church)是庫斯科南部地區三個著名的教堂之一,教堂是由十六世紀和十七世紀的耶穌會士建造,原本是印加神廟,西班牙人將其改建為教堂,作為他們將高原土著人民轉變為基督教的手段之一。他們採用傳統的歐洲風格,利用當地的材料,並將聖經故事的繪畫融合了原生動植物的圖騰象徵,是典型的“安第斯巴洛克風格”式的建築。
教堂外有三個巨大的十字架, 但我卻被那隻睡到打呼的狗給吸引…..
門柱和四周的牆壁的基石看起來切割精細、咬合嚴密,很容易分辨出是印加遺跡的石材….
這個教堂自2009年以來一直在修復, 但仍持續對外開放, 並有在進行禮拜等活動, 聽導遊說, 受洗儀式的baptismal formula(施洗經文?), 會使用拉丁語,西班牙語,蓋丘亞語,艾馬拉語和Puquina語…..神父的語言能力要很強大
可惜裡面並不能錄影和拍照, 所以只能收起相機…..不過導遊發給我們一人一片介紹光碟, 裡面有關於教堂的影片和文檔介紹, 所以我就從裡面&找網路抓圖來貼了…..
(右側網路圖片來源 : San Pedro Apóstol de Andahuaylillas Church) Andahuaylillas Church被稱為安地斯山脈的Sistine Chapel 西斯廷禮拜堂, 就是因為內部的這些藝術裝飾….
除了金碧輝煌的聖龕之外, 教堂內的兩面牆上,覆滿了大型的濕壁畫和做工繁複的鍍金木雕祭壇,混合了印加和天主教各自的宗教主題。Andahuaylillas教堂的格子天花板也非常地引人注目, 是屬於穆德哈爾風格(Mudéjar style)的建築特色,顯然是西班牙人受摩爾人的影響後帶來的。
ps. Mudéjar style 是指具阿拉伯宮廷建築及工藝特色的風格, 原指由摩爾人留置於基督徒領土的建築, 它主要的發展時期在十二世紀至十六世紀之間, 其建築風格強烈地帶有摩爾人的品味與工藝精神, 具精緻的雕花裝飾。 Mudéjar style 的建築也往往混和著羅馬式、文藝復興式或哥德式的建築風貌。
(下兩張網路圖片來源 :mavcor | Iglesia de San Pedro de Andahuaylillas 裡面的照片很多是可以360度觀賞, 非常棒)
我覺得最有趣的, 是在門口內側左右的壁畫, 這是祕魯畫家路易斯·里亞尼奧(Luis de Riaño) 的創作, 描繪通往天堂和地獄之路, 魔鬼不停的引誘人們前往地獄,有一個吃著靈魂的怪物在地獄裡噴火,而天堂裡的天使則防禦惡魔。
ps. 在教堂的壁畫中, 有不少土著符號隱藏在聖經之中, 如本土植物, 水果和動物的圖像, 或是利用太陽光(代表太陽神Inti) 出現在基督教的故事教義中….這種殖民藝術被視為克服語言障礙來傳播教義給當地山民最有效的方式。
教堂外有非常多的攤販, 購買行動力驚人的團友們, 已經有人遛完一圈了….
教堂所在的地方, 就是稱為Andahuaylillas的小鎮,距離庫斯科市41公里,海拔3100米。Andahuaylillas號稱是秘魯最美的殖民時期村落之一,它現有約6000名居民主要從事農業和養牛業,儘管在過去幾年裡,該鎮的旅遊業增加,不過多數的年輕人還是選擇遷移到大城市尋找工作機會。
下一站我們來到的第二個景點….位於San Pedro區的印加遺址Raqchi,這裡海拔3480米,距離Cuzco約110公里,曾是印加古道上的重要城鎮之一
Raqchi 遺址最主要的就是…..這片斷斷續續又殘破的牆…..它是屬於神廟Temple of Wiracocha構造的一部份, 只可惜現在就只剩下醬一道牆….
據說原本在數千年前, 印加的先民將Raqchi 的小湖泊封為-神聖湖神聖湖, 後來陸續有很多印加人來到這裡朝聖, 進行祈禱、占卜、祈雨等儀式。 後來開始建立小神廟來服務來往的信眾.. 經過千多年來不斷的擴建, 最後成為龐然的巨型神殿-印加Wiracocha神廟於是誕生了。
不過現在沒看到湖泊, 只有一個小小的沼澤水塘, 裡面還有2-3隻悠游的鴨子…..只是這個鴨子不僅是藍嘴巴, 那個宛如太極圖案的頭毛也是讓人忍不住側目
旁邊的山丘上建有防禦城牆
Wiracocha 在印加神話中被認為是一位賜予所有生命的神, 也是創造了太陽和月亮的創造神。根據印加神話, Wiracocha來到Inka稱為Kacha的地區, 但那裡的當地人沒有認出祂並試圖攻擊他, 祂在一怒之下, 驅使附近Quimsa Chata火山的熔岩從天而降, 催毀了這裡的山丘, 當地人知道Wiracocha的身分之後, 為了安撫祂的怒氣並祈求寬恕, 所以建造了一個神殿…..後來印加王(薩帕·印卡) –瓦伊納·卡帕克來到此地聽說這件奇蹟, 就下令擴建神殿 (from: Wiki: Raqch’i )
ps. 瓦伊納·卡帕克(奇楚瓦語:Wayna Qhapaq;西班牙語:Huayna Cápac;意為「從小就富有豁達大度的精神」;約於1493年至1527年在位, 是印加第11位薩帕·印卡)
這些圓柱的底部是石頭, 上面則是土坯製成….原本兩側各有11根圓柱, 現在只剩這孤一根, 其他的就只剩下一點”基底”了….
在這裡又看到這個只有在非常重要的神殿門口才會出現雙層門……我當場還問了導遊, 為啥會把柱子蓋在門口擋路….結果導遊回我說這是印加人故意的, 就是要人用鑽的….?!
這個巨大的神廟長92公尺、寬25.5公尺、高約18-20公尺,是一個兩層樓的結構, 有屋頂, 門窗和中央土坯牆。在土坯牆的兩側, 各有11根圓柱用來支撐
參考這張圖想像一下, 神殿的入口就是開在面對柱子的地方….據說神殿特殊的結構設計, 讓人走在裡面時, 不得不Z字型的曲折穿梭, 而這行走的軌跡可能是一種表達Inka宇宙學方面的方法, 特別是它們與Wiracocha的關係(from: The Only Peru Guide) …… 好吧! 原來導遊說的是真的, 不是在忽嚨我….
Wiracocha神廟原本的屋頂是用木頭與稻草蓋成,當然早就都沒了, 現在看到的小小木頭頂是後來加蓋上去的…..古時候的屋頂每側延伸達25公尺, 是印加帝國最大的屋頂…..
神殿另一側的牆還在, 可以看到兩個很大的梯型窗….
這個角度把所有的牆 & 唯一的柱子通通都撈到了…… 只是…..那個圓柱看起來超像杏鮑菇…..
3D 還原影像 : Templo de Viracocha Raqchi 3D | YouTube
Raqchi 的遺址很大, 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印加考古遺址之一, 寺廟附近有12個生活區, 提供給神職人員和當地行政人員居住…..屋內牆壁上還有用於儲存的壁龕
這裡是拍沙龍照的好地方…只是太陽有點大….
在寺廟的東側有152個圓形倉庫(qullqas), 每個直徑約10米, 這些倉庫用於盛放穀物, 如玉米和藜麥, 用於儀式慶典…或者是存放陶器,編織布和軍事裝備等用途
ps. 這些圓形倉庫也是獨一無二的,因為整個印加帝國的建築都是方形,為什麼會蓋成圓的? 原因不明
在寺廟的西邊是一個大型的田地,現在被當地人用來耕種,這可能是一個集市場所。在這個領域最遠的西側緣有一套浴室,類似於整個帝國重要地點的儀式浴室。
這麼大的區域, 我們當然走不完…..所以只有在神殿旁走走…..
往外逛了…..我喜歡門口這對可愛的陶甕
Raqchi 小鎮廣場上的”大”教堂, 當初建造這座教堂的建材,大部分取自旁邊的Wiracocha 印加神殿, 所以導致神廟被破壞的元兇, 它也是其一…..
我們沒有進教堂, 但看外表還滿有”味道”的…….
教堂周邊和前方的小廣場都是攤販, 賣的東西大同小異, 就只有這個編織的婦女有點意思, 尤其是她那頂”大盤帽”真是特別極了, 只可惜她賣的那些披肩(?)我完全不合用也不會用, 所以也就沒打聽價格…..
我是光看不掏錢, 偷拍不給賞的惡客…..
一路上拍到的女人們, 她們是真的是最亮眼的偷拍目標…..後來發現我看秘魯女人會先去看她戴的帽子耶….哈哈!
一路上都在拍, 拍…在路上的…女人, women on the road
拍…在路上的…小孩, children on the road
5月下旬對地處南美洲的祕魯來說, 正是秋收的時間, 也順便讓我這都市聳一路狂拍這些辛苦忙碌的農民的身影….
每處田地不管是人或是動物都在忙, 就這幾隻羊駝很愜意的蹲坐看風景…..
原本以為只是經過, 沒想到司機停車讓大家下車放水…..
以為只是普通的(尿尿)休息站…..後來發現….啥!? 這裡也算景點?? …..
ps. 前方這一片山脈都是屬於安第斯山脈中 La Raya山脈的一部分, 從google map上去查, 右邊較遠那個雪白的山頭, 是欽普利亞山(Chimboya or Chimbolla), 海拔高度5,489米。 左邊的是昆卡山(Kunka)高約5,200米
這裡稱為 Abra La Raya 隘口 (或稱 La Raya Pass / Col de la Raya), 是庫斯科到普諾公路的最高點, 海拔 4,335m。
這裡是聖谷(Sacred Valley)的山谷之間的分水嶺, 南邊的溪流通過Puno地區流入的的喀喀湖(Lake Titicaca), 北方則是烏魯班巴河(Rio Vilcanota)經庫斯科(Cusco)地區流入亞馬遜河(Amazon River)。
休息站有很多攤販, 看到我們下車, 攤主立刻把原本遮蓋的布巾拉開招攬生意…..
最後….我們一群人把這攤上的羊駝給買了個七七八八, 我也終於搶到一隻白絨毛的……
我們上車的時候, 看到其他攤位的老闆對這家的賣主露出超羨慕的眼神
原本到處拍山拍攤販, 猛然聽到導遊喊: “火車來了!” 我立刻衝百米跑到停車場的邊緣, 往鐵道極目望去….啥也沒看到, 只好轉頭問導遊”Where?” 結果導遊很光棍的遙指了個小黑點給我…..OOXX
這裡也有一個火車站, 就稱為 La Raya Train Station, 我查了一下, PeruRail有觀景火車PeruRail Titicaca從庫斯科到的的喀喀湖, 但一周只有3-4班(依季節)….另外每周還有一班夜車到Puno….呵呵….難怪網路上99%的人都是搭巴士….
倒映在高山湖泊中的Mt. Chimboya 欽普利亞山….可惜風大吹皺了原本平靜的水面, 我們的車也就這樣呼嘯而過, 完全沒有給我等風停再重拍的機會….
路邊擺攤….這是起司吧?!
最後一個停靠站 : Pucará(or Pukara), 位於Puno以北107公里(約1小時45分鐘車程), Pucará以生產陶器而聞名, 這一傳統至少可以追溯到2500年以前,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Toritos de Pucara”(Pucara小牛)的陶瓷雕像
牌樓旁邊就有一隻超大版的Pucara小牛, 仔細看, 牌樓上還有兩隻正常版小隻的
秘魯東南部省份庫斯科(Cusco)聖谷及普諾(Puno)一帶,當地居民會在屋頂上放一對這種陶瓷小牛,名叫「Torito de Pukara」,小牛瞪大眼睛並伸出舌頭舔鼻子,表情非常討喜。除了小牛外,有的屋主會再加上一隻雞、酒罐及一個梯子,主要是為了消災祈福,並為家裏帶來繁榮、財富及多子多孫。
這一個習俗其實是有小小的典故的。 話說在過去西班牙殖民時期前,印加人是使用羊駝來慶祝活動,而當西班牙人引進牛後,印加人會用羊駝跟西班牙人交換野生的牛來辦慶祝活動,而印加人為了馴服或慶祝,將辣椒塗在野生牛的鼻子上,這些牛感到不舒服便去舔鼻子,且因此牛眼睛也瞪得大大的,印加的陶瓷匠就將這個景象做成現在的這個小牛放在屋頂上祈福。(from: Pucará彩繪小牛 )
ps. 原來….那是小牛伸舌頭, 我看了好久, 一直很納悶想說為什麼嘴巴要做一個OK繃貼起來……
在最後一個停靠點, 我們主要是要參觀一間博物館 The “Museo Litico de Pucara” (Pucara Stone Museum), 來看一看在地的pre-inca時期文化….其實附近還有Pukara文明的遺跡, 不過我們沒時間去看啦…..反正Pukara博物館把有代表性的文物都搬過來了
這個石雕是羽蛇神(Feathered Serpent)–它是在中部美洲文明中普遍信奉的神祇,形象通常被描繪為一條長滿羽毛的蛇。最早見於奧爾梅克文明,後來被阿茲特克人稱為克特薩爾科瓦特爾(Quetzalcoatl),瑪雅人稱作庫庫爾坎(Kukulkan)。 按照傳說,羽蛇主宰著晨星、發明了書籍、曆法,而且給人類帶來了玉米。羽蛇神還代表著死亡和重生,是祭司的守護神。
這是一間小型的博物館, 外觀完全看不出來是博物館, 我本來還以為是進到警衛室, 哪知導遊就開始講解起來…..記得有2-3個小小的展廳, 館內展示的考古文物並不多, 以陶土所製的文物為主, 還有一些非常有趣的石雕
ps. 展室裡面不可以拍照, 中庭可以給拍, 不過我也看不少blog的照片都是從頭拍到尾…..
這整張歷史對照表是我覺得最有趣的地方 (因為不是歷史文物, 所以也給拍…), 最上面是祕魯南部的Altiplano高地平原文明, 中央的是多采多姿的安地斯山脈文明,最下面的舊大陸(歐洲)文明
Pukara是Altiplano高原的文明起源處,pukara文明(存在於500BC-380AD)是個等級森嚴的社會,由政治-宗教精英統治,根據出土的石像顯示,他們跟墨西哥的瑪雅一樣,是會拿人來祭祀,還會吃人的文化。 而我們耳熟能詳的印加文明(Inca) 並不算太古老,最早出現於約公元1200 年,活動範圍亦只限於庫斯科(Cuzco) 一帶
ps. 阿爾蒂普拉諾高原(西班牙語:Altiplano,意為高地平原)也稱為玻利維亞高原,位於南美洲中部安第斯山脈最寬廣處,是世界上繼青藏高原之後的又一片平均海拔超過3,000米的大高原,的的喀喀湖(Titicaca)是其最為著名的地理特色。
Church of Pucara普卡拉大教堂…..沒開門, 我們就很順理成章地過門不入….閃人…..
第一次看到安地斯女人故意把帽子戴這麼歪…..快掉下去啦!
憤怒鳥 & hello kitty 一起踢球……
夕陽的光開始打到了安地斯山上, 我們還有近2小時的路程要趕
哇~~夕陽的黃光有夠美的啦! 朋友說湖泊裡有鳥…..我這大散光就不用期待了…..
司機全力往普諾(Puno) 前進, 天要黑了, 收相機, 準備進入睡覺模式……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