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田市散策|走進”おしん”(阿信) 的場景

在旅程的第7天晚上, 我們到了酒田…..這趟旅程我們就都是這樣前面一咖包後面一咖包…..所以找的旅館都以車站周邊為絕對條件, 免得玩沒兩天就”公傷”

我們離開最上川, 然後花了1個小時搭火車到酒田, 搞定住宿再摸出來吃晚餐都已經快9點, 詭異的是酒田車站周邊竟然超冷清, 沒啥地方可以解救嗷嗷待哺的4人, 而主要的商店街與大小餐廳小吃店, 大都集中在步行約30分鐘的河港區……所以我們只好狠悲憤地頂著風雪與巴豆夭, 一路往港口方向”趖”過去

差不多走到半路, 4人就沒啥力氣了, 只想隨便找間店隨便吃, 正好經過一間韓國烤肉店, 但門口被小屏風遮著, 完全看不見店內情況(我的習慣是看人多才考慮吃), 一夥人只好墊起腳尖在門外張望, 然後老闆端著菜經過…..有點小尷尬的2大眼瞪8小眼…..
非常熱心的中年怪叔叔招呼我們進店坐下, 餓極的4人一邊心懷忐忑(店裡就一桌3人+吧檯2人), 一邊點了一大堆各種不同的”肉”食, 烤好先試吃一塊….出乎意料的, 店家的食材與醃料都很不錯, 馬上不停的狂吃~~全部吃完又意猶未盡地叫了一鍋雜炊, 一入口, 四人的眼睛又”噔”的亮起來, 好吃耶! 真沒想到怪叔叔的手藝真是不錯啊~~
站起來結帳走人的時候, 我們才發現吧檯後面有位面容氣勢超威的老婆婆, 就板著臉盯著老闆在廚房和前台一個人忙進忙出, 完全不動如山…..害我們也噤若寒蟬, 一致覺得老闆的媽應該是嚴格管教兒子型的….

我們的旅館離車站很近, 但離熱鬧的海港有點遠, 除了不用背行李走很遠, 我們意外發現另一好處…..視野超讚的啊~~可以一眼望到河港耶~~

其實…作為最上川的的出海口, 以及連結大阪與北海道的中繼港,酒田自江戶時期以來,就因從事商品貿易的北前船(商船)而繁榮興盛。專門運送米及鯡魚等到日本各地的「北前船」, 帶來外地風俗,這些風俗再沿著最上川深入,衍生出特色文化。

因為今天的宏願要跑遍酒田最有特色的歷史景點, 所以我們一早就站在本間美術館的門口, 但是…..沒開! why? 今天不是週一(休館日), 也過了9:00….但就是沒開….好可惜, 聽說它的庭園是必訪景點, 非常值得….

本間美術館 在昭和22年(1947年)開設,原為當地望族「本間家」的別墅。館內展示了本間家所流傳下來的書卷及各種美術工藝品。館內最有特色的是在文化10年(1813年)本間氏第4代家主本間光道為藩主酒井氏巡行所修建的休憩所,其中的庭園是從鳥海山借景的池泉迴遊式庭園「鶴舞園」,以及本間家舊別墅「清遠閣」,可以欣賞到饒富逸趣的庭園景觀。本間氏別邸庭園(鶴舞園)屬於國家指定文化財(名勝)

【4月~10月】 午前9時~午後5時 【11月~3月】 午前9時~午後4時30分

前往下一個景點: 酒田最古老的建築–淨福寺的唐門…..途中經過某寺廟的側邊, 看到非常漂亮的屋頂

ps. 這著屋頂的結構….應該就是”入母屋造” (也可參考這篇 : 歇山式屋頂(入母屋造)  )

跟著地圖的方向亂鑽…..從小路岔出來一抬頭….ㄟ? 就是它, 找到了!~ 但是….天啊! 雨越下越大啦! 真是討厭啊! 

這個唐門的斗拱一層疊一層, 看起來好厲害…..但有種頭大如斗, 感覺屋頂很重, 很容易”翻倒”, 或是一震就碎成一地的感覺, 但其實據說這個唐門的防震設計一流。

淨福寺正前方的唐門是酒田市指定文化財, 建於寛政12年(1800年), 仿京都東本願寺大谷宗祖廟而建, 內外兩側皆是瓦頂總櫸木構造, 採入母屋造唐破風(入口處上方的弧狀頂)造型, 為桃山後期所流行的「四脚向唐門」樣式, 門內的雕刻非常細緻。

ps. 對建築構造有興趣的可以看 “日本城建築中,有關破風的種類

唐門與大殿入口上雕刻的動物都活靈活現的, 非常講究細節, 讓人越看越入迷啊~~

浄福寺本堂….看起來就很古樸大氣
◎ 宗派:真宗大谷派   ◎ 開山:文明7年(1475)  ◎ 開祖:明順   ◎ 本尊:阿弥陀如来

從側面看入口處門廊的雕刻

浄福寺也是酒田的”豪商”本間家的菩提寺(日本的一種寺廟種類,為代代歸依、埋葬祖先遺骨、弔菩提之寺)

呃…..你哪位?

離開淨福寺, 我們繼續朝海港的方向前進, 途中經過一家居酒屋, 可惜太早還沒開門賣酒….這不是重點, 要看的是那面牆….把酒田的重要景點都畫出來了

最左邊的圖 ….最上川河口是日本最大規模的白鳥飛來地(NHK), 被指定為野生動物保護區, 每年10月, 棲息於西伯利亞的白天鵝, 紛紛趕在氣候轉冷之際飛抵過冬並在此產卵養小天鵝, 到來年3-4月 就會攜長大的幼鳥返回故鄉, 據估計每年出現在此的白天鵝以及十幾種水鳥, 高達數萬隻以上….忘了是哪個阿伯推薦我們一定要來這邊看一看, 但….我們真的沒時間啊~ 而且那裏只能招計程車去, 完全妹有大眾交通可到…..

在相馬樓側邊圍牆(馬路邊) 看到超可愛的石頭迷你稻荷神社…..


相馬樓   江戶就創業的「相馬屋」,是當時最繁盛的料亭,明治27年(1894)酒田庄内大地震後的大火燒毀了原本的木造主樓,現在看到的建物是後來將倉庫(土蔵)改建,料亭於1994年停業,在重新修復後於2000年重新開業,除了展示雛人偶及繪畫收藏,更增加了舞娘演出,成為酒田藝妓的主要表演場地之一 …..這裡也是被登録為文化財建造物

開館時間:10:00~17:00(每週三休館)※舞娘觀賞時間為每日14:00~ …… 我們當然沒那個時間留下來欣賞藝伎表演, 只有在門口狂拍
門票 (2018-2019價格 官網) : 入場費1000日圓, ​舞娘演舞鑑賞:入館料+800日圓

我們在相馬樓前的磚形人行道上, 呈現群魔亂舞似的四處亂彈….先是發現各種不同造型的水溝蓋, 然後就開始錯亂….
…這個拍過了….等一下! 回來!! …..那個鳥飛的方向不一樣…..
…這個拍過了….等一下! 回來!! …..那個”日和山”的mark不一樣…..

從相馬樓前石磚道繼續往西, 也就是往日和山公園的方向前進, 就會在路的盡頭看到日枝神社的鳥居, 鳥居上方有很獨特的三角形構造, 稱為「山王鳥居」或「合掌鳥居」, 上面的匾額據說是西郷隆盛所書….沿著階梯往上, 就是通往日支神社的裏参道…..
ps. 酒田其實有兩間日枝神社, 這裡是下日枝神社

鳥居進來的階梯爬到一半, 在左手邊發現另一段樓梯…..只是滿滿的積雪, 看起來就是肯定滑, 我們原本沒打算上去, 後來回程經過, 就又腦袋一熱”爬”上去了….眼前以日本寺廟的唐破風入口+鋼筋水泥的大正建築, 相當怪異的組合, 卻意外地看起來很和諧……

這裡是本間家的”藏書閣”–光丘文庫…..以本間家第三代家主-本間光丘命名的圖書館「光丘文庫」於大正14年(1925年)開館,當時第八代家主光彌捐贈歷代先祖的藏書2萬冊及10萬元作為建築與維護基金,這是酒田第一棟鋼筋混凝土建築物,原本作為市立圖書館,只是現在因為建築老舊已經封閉,所有藏書都移到市役所大樓的圖書館中
…..平成8年(1996年), 包括本館、附屬家具及室内裝飾品一起被酒田市指定為有形文化財, 而它的藏書也有很多都被列入文化財保護

終於”混”到日枝神社的本殿了, 本來只在外面晃來晃去, 想說神社就都長差不多, 可省略….不過最後還是跟著朋友進到門廊下, 一抬頭就被屋頂上向下俯視的猴子剉到…….日枝神社特有的猿信仰(猿是神的使者), 所以在入口處的橫樑上, 可以看到非常特別的猿猴雕刻

日枝神社的拜殿, 是1748年(天明4年)由當時本間家的第三代家主本間光丘所建, 祭神包括大己貴神、大山咋神、胸肩仲津姫神等三神
作為上下日枝神社的例大祭「山王祭」,自慶長14年(1609年) 以來傳承至今從不曾中斷。祭典在每年的5月19日-21日舉行,在本祭的重頭戲上,大獅子與約50台的山車行列會四處遊行。

日枝神社在日和山公園這邊也有一個入口, 在這邊的鳥居後面, 可以看到一棟木造建築 : 随神門

這個随神門建於天明7年(1787年), 但在明治27年(1894年)因為酒田大地震完全倒壊, 後來本間家又花了8年重建, 在明治35年(1902年)完成, 随神門所掛的”至誠通神”的扁額據說是日本海軍大將東郷平八郎元帥所書

在大鳥居跟随神門之間, 發現一個超迷你版的神社+鳥居(上圖右下照片), 最好笑的是神社小門上的3個洞, 完全把它給卡通化了啊…..

其實….在日枝神社的境內, 有好幾個”小”神社 (看到樓梯跟著走就可以找到了), 在随神門與拜殿之間的一個小土丘上, 發現2個比鄰相依的小神社, 只是所有人的目光馬上被占據兩社的喵星人給吸引…..而兩貓也因為我們的近身跟拍給惹的頻頻換位, 這下更激發狗仔們的跟拍熱情…..然後就在緊迫盯貓的情況下, 竟然上演….

左邊是我拍的角度, 就一整個曖昧粉紅泡泡, 沒想到朋友站的角度更好, 直接拍到火熱的….”啾~” …..
最後兩貓一起不爽的開飛機給我們看, 站在柱子上的那隻下一秒果斷跳走遁逃…..
…..沒有”姦情”可拍, 我們只好悻悻然地繼續我們的行程

在雪地裡發現獨獨一樹的樹上樹下綴了星星落落的粉紅色小花, 花瓣捲縮的樣子很特別, 在這不是黑就是白, 連梅花都不見影的初冬, 是給我們的小驚喜

朋友非常努力的收集落花拚出了一個心…..

在靠日和山公園的日枝神社鳥居的馬路對面, 有一棟有點眼熟的建築…..後來發現牆上的海報….唉喲! 原來這裡就是2009年日本電影奪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中間的一個場景….馬上派人上去cosplay, 只是有位小妞實在是走的太歡脫了啊~~還同手同腳咧…..

影片主角小林大悟在樂團解散返鄉後,在葬儀公司「NK仲介」謀得一份職位。片中NK公司的辦公室是在酒田一幢三層西式建築取景,建於明治和大正年代中期(1880至1920年代)。這裡本是一家名為「割烹小幡」的餐館,在1998年倒閉,雖然之前有開放參觀,但目前已因建築物老化而封閉。

參考上面日和山公園的地圖, 酒田有不少的景點都集中在(下)日枝神社 & 日和山公園這一整個大區塊之間, 一次可以撿好幾個”指定文化財”, 超划算…..

日和山公園除了是-日本都市公園100選、歴史公園100選, 還是夕陽百選的地點, 最推薦的景觀包括 ….
   1. 一邊眺望酒田港以及最上川河口, 同時欣賞日本海落日美景; 
   2. 賞櫻名勝(4月中旬的酒田日和山櫻花節,有染井吉野櫻等大約400株,夜晚還有點燈活動) ;
   3. 日本最古老的木製六角燈塔
   4. 方角石 (上面刻有方位, 作為判斷風向與船出航方向的基準)
   5. 千石船 (1/2的北前船模型船, 江戸時代末期, 日本國内海運使用的大型木造帆船, 因為它可以裝載1千石(150噸)的米, 所以被稱為千石船, 又稱為弁財船、弁済船)
   6. 常夜燈 
   7. 文學的散步道 : 步道全長1.2km, 介紹從江戶時代到昭和訪問酒田的文人墨客, 有29座文學碑。

雖然我們沒有看到落日夕陽, 但有彩虹現身, 也是一等一的讚

這座9公尺高的洋式木造六角灯台於1895年建造, 是日本現存最古老的木造燈塔, 原本設置在日本海的宮野浦海岸, 在1958年才轉移到日和山公園内

早上又是雨又是雪, 中午老天爺給了個大晴天, 白色的燈塔果然還是要襯著藍天才漂亮…..其他的點通通被我們給省了….

在日和山公園另一側, 我們找到”旧白崎医院“(舊白崎醫院), 這棟歐式建築建於大正4年-8年(1919年)完工, 是名外科醫師白崎重治氏的外科医院(一樓是醫院, 2樓是住家)。 昭和51年的酒田大火後, 白崎家將建物捐贈給酒田市, 而於昭和55年將整棟建築遷移到現在日和山公園的一塊地方。這是酒田唯一殘存的大正時代的木造洋風建築物

這裡雖然參觀免給錢, 但…12月到3月休館, 所以我們就只能在門外觀望…..

ps. 房子旁邊的看板寫的名稱是 : 旧白崎医院(付両便所供待所)….便所是廁所這沒問題, “供待所”查了一下是供客人休憩的地方….所以這棟病院強調有兩間”廁所休憩室”….唉呦~真的是這意思嗎?

海向寺(山号:砂高山 | 宗派:真言宗智山派)….當時我們就是經過順便拐進來來看看, 沒想到回來查資料, 才發現這個寺廟另有”乾坤”

砂高山海向寺 據說是平安時代的高僧 弘法大師空海所創建, 現在的海向寺本堂是文化年間(1804~1818年)鐵門上人再建的古刹, 重點是寺裡面保存有兩尊「即身仏」(即身佛), 分別是忠海上人(1755年入定)、円明海上人(1822年入定)….我查了一下即身佛是甚麼, 結果還真是頗”驚悚”~~
…..日本僧侶在土穴中斷食入定進入瞑想狀態, 最後就此死亡, 並成為木乃伊化, 就稱為「即身仏」…..

走在路上熊熊發現有人家在曬鮭魚….ㄟ….這算是一夜干吧!

ps. 一夜干是日本北海道漁夫發明的保存魚的方式,先將鮮魚剖開、清除內臟,浸泡於與海水濃度近似的鹽水中(3.5%),經一夜風乾,讓魚肉風味鮮香,肉質更緊實。

在蘭嶼看過曬飛魚, 但曬鮭魚還是第一次見….魚臉看起來好猙獰啊

兜兜轉轉, 我們來到朋友指定要參觀的「山王くらぶ」(山王club),  山王俱樂部曾是港都酒田具代表性的老舖料亭,這棟兩層樓的建築物建於明治28年(1895年),已被登錄為國家有形文化財…..現在山王俱樂部已經被改為「北前船の間」「料亭文化の間」等主題的資料展示, 以及”傘福”的常設展覽室與體驗工房, 門票 : 大人310日圓

一樓還保留當時宴客的”包廂”, 每間房間的窗格圖案與窗外景致都不同, 也是料理亭的賣點…..

很快的溜達完一樓的展間, 我們奔向二樓….終於找到朋友心心念念的”傘福”…..就見姨甥二人狂叫”好可愛!”然後就直直衝過去…..

所謂傘福是日本山形縣酒田市一帶裝飾用的吊飾,以日本大傘為主幹,將各種造型布偶等以日本和布手工縫製後,再將飾物懸垂於傘幕下方。自古以來,當地就認為傘中寄住著靈魂,故在傘下掛滿各式各樣精緻的小物件,用來奉祀,以祈願孩子健康成長、或祈禱生意興隆、多子多孫的願望寄予傘福。 

據說最初是酒田本間家第三代家主本間光丘,看了京都祇園祭的山鉾巡行後得來的靈感,慢慢地,又延伸為女兒節時祈求幸福所擺出的掛飾。

酒田的傘福與福岡柳川的さげもん(sagemon),伊豆稻取的雛偶並稱為日本三大吊飾。

這些精緻小巧的手縫藝品,無論是香袋、雛人形、動物、花朵,成串成掛,讓人目不暇給….看到這些大大小小造型可愛的傘福布偶, 讓人忍不住心情大好……

當地的婦女會為了保存傳統風俗, 在俱樂部內教授如何製造傘福, 製作體驗600円(要予約),所需時間大約要一小時。 

在樓上的大宴會廳裡, 竟然還擺上了阿信當時的劇照….原來這裡也是拍攝點之一 (阿信到酒田加賀屋幫傭的加賀屋場景)…..

我們最後還在工作人員的”鼓吹”之下, 跟小阿信合照…..

酒田市的大獅子頭….一查資料發現據說共有16個(8組), 立刻果斷放棄收集…..倒是地磚上的Q版獅子的表情可愛多了
酒田在昭和51年(1976年)年發生大火, 為了祈求防止災害, 昭和54年的日枝神社的例大祭「山王祭」就誕生了4隻酒田大獅子「山王」「日和」「松」「桜」做為復興與防災的象徵, 而受到市民的喜愛。 之後在平成10年&平成11年(1998&99年), 這兩對”夫婦”就又生了小獅子, 命名為「みなと」「まい」「海(かい)」「小波(こなみ)」形成八頭的獅子家族。平成27年(2016年)又再度徵選命名, 然後又生出了8隻獅子, 這下變成16隻的獅子龐大家族啦!

我們本來要先去參觀鼎鼎大名的”旧鐙屋” 但不知為何走到門口又興致缺缺的在門口拍了照就走人…..我們肯定是魔征了啊!
然後本來要去魚市場吃午餐, 卻又想說先去另一個鼎鼎大名的山居倉庫, 把景點先跑完…..所以我們就餓著肚子繼續走…..來到酒田市內的新井田川旁

米城酒田的象徵:「山居倉庫」….這是山居倉庫最有名的角度, 但這裡其實是倉庫的後面, 所以….我們是直接從後面院子摸進來的…..話說我們今天都從很奇怪的”角度”找到點~~

山居倉庫建於明治26年(1893年),由舊藩主酒井家興建,是一串12棟相連的超大建築體,是當年酒田米交易所的附屬倉庫,主要用作存放米糧,所有酒田附近秋收的優質「庄內米」都會沿著河流載運到此處存放,再外銷到其他縣市,是酒田市與山形縣最重要的糧倉與經濟命脈。

山居倉庫最有名, 也最有特色的, 就是倉庫西側所種植的這一排高大的櫸木, 在夏天除利用高大寬闊的枝葉為倉庫遮蔽西曬降溫外,冬天更可做為阻擋風雨的天然屏障

現在這36棵樹齡超過150年的櫸木, 成為優美的散步道以及必拍照打卡的超級拔辣點….只是…我們這甚麼運氣啊!~ 突然的大雪, 讓我們落荒而逃…..

我們逃進賣場躲雪, 一進門就看到牆上掛滿了”阿信”在山形各地拍攝的劇照…..混了好一陣, 一探頭發現ㄟ…雲開了, 趕快再度出發….

現存的12棟倉庫中,9棟仍當倉庫使用,其中3棟則改造成「庄內米歷史資料館」&「酒田市觀光物產館」以展示酒田的歷史與文化,以及「酒田夢之俱樂」做為特產專賣區,內有餐廳及精緻的禮品店…

9棟倉庫大米收容量共計可達10,800噸(18万俵), 這些利用自然的先人智慧所建造的低溫倉庫,目前仍為使用中的農業倉庫。

由於古早時候沒有空調,為了降低室內溫度與通風,因此山居倉庫以二層屋頂型式建造,土壁有6寸厚,讓室內溫度保持在15℃℃以下儲存稻穀,倉庫西側種植成排櫸木,也多少幫助調節冬夏溫度 (走進阿信的場景-酒田山居倉庫)

倉庫旁鄰近新井田川旁的小碼頭放了一艘小船, 稱為小鵜飼船,長約15米,舊時專責運輸大米、木棉、紅花、大豆及鹽之用。

從山居倉庫的模型可以很清楚的看到, 倉庫的位置就正好在新井田川與最上川之間, 而這些小船就往來於新井田川, 將貨物載送到酒田市

這棵樹….是葡萄樹吧?! 

連接酒田市街與山居倉庫的歩道橋橫跨在新井田川上, 就稱為山居橋….原本在昭和34年(1959年)架設的是木橋, 現在的是平成5年(1993年)以鋼桁木装橋(偽木橋, 裡面是鋼骨….)復元, 橋長54m寬2m。 

在門外猶豫了一會兒, 最後我們還是掏錢摸進了庄內米歷史資料舘(營業時間:9:00~16:00(年末年初休館) 門票:300日圓), 結果一進門又看到”阿信”…..

裡面有許多重現傳統農家莊稼的珍貴史料與文物

不過最好玩的是這個模擬30/60公斤的米俵(裝滿大米的草包)的負重器

以前的這些搬運女工實在太勇悍了, 最厲害的竟然可以背上5個米俵, 總重300公斤耶!!!…..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我只能在旁邊拍照….

從山居橋回到酒田的街道, 隔著新井田川拍山居倉庫…..我用3張照片接圖, 所以細節就不要講究了…..

本間家舊本邸–是酒田市最古老的木造建築物, 山形縣指定文化財

本間家旧本邸 建於明和5年(1768), 本間家第3代家主光丘替藩主酒井家建造了一間「幕府巡見使」( 奉將軍之名到各地視察的官員 ) 的專用宅邸, 待到巡見使離開此地之後, 就變成了本間家世代相傳的本宅了, 建築物以書院造 (在平安時代的貴族住宅樣式「寢殿造」的基礎上,發展完成的以「書院」為主室的武家住宅樣式), 再結合商家風格的武家屋敷為最大特點….
…..在大馬路上的正門稱為長屋門, 是二千石格式的長屋門, 當有特殊時刻或重要賓客來訪時, 才會開門使用。

本間家族一直在此居住到昭和20年(1945), 之後在昭和57年(1982) 開始開放觀光, 館內保留著當時的生活用品, 經商用具, 還有以季節為主題, 不定期舉行日本傳統的人偶展覽
….每年12月中旬 ~ 1月下旬為休邸日….真的有一種”時不我予”的哀怨, 怎麼就那麼嘟后啊!

轉進旁邊小巷, 這是位於東側的藥醫門, 平常就都是由這個門進出….門後的那棵松樹稱為「伏龍の松」樹齢400年以上….

回家看照片時發現後面那棵樹以圍牆為界線, 被砍掉一大半的樹枝, 因為光禿禿的沒樹葉, 所以特別明顯, 好醜啊……

與本邸隔著馬路相對的是–別館「お店」, 這裡是本間家代代經營的商店, 現在裡面則展示當時所使用的度量衡, 以及照明, 看板等器具….

 

然後….雖然之前腦抽, 但經一番反思, 我們又回來旧鐙屋, 乖乖付了310円進去參觀……

在江戶時代,有句話為「西邊境,東邊酒田」,而廻船問屋(廻船批發商)是酒田港町的繁榮象徵。旧鐙屋是典型的市街房屋,展現的是江戶時代富商所過的奢華生活,於弘化2年(1845年)大火後再建而成,被列為國家指定古跡。平成10年(1998年)修復工程完成後, 就開放館內展示江戶時代的生活用品。

旧鐙屋是「酒田三十六人眾」(戦国時代末期, 山形藩藩主最上義光所設立的商人與町民的自治團體,負責維持治安) 的總部,也是酒田海上貿易的大本營

旧鐙屋是典型住家, 屋簷採用先以杉皮草鋪成並放石塊壓住手法搭建而成。
紅花: 紅花是山形縣代表的縣花,以往用來製作女性的口紅以及和服之染料,被京都和大阪之人視為珍寶……

北前船模型…在日和山公園沒拍到千石船(1/2大小的北前船), 就拿鐙屋裡這個模型來”嘟小”(抵債)

酒田市在江戶時代(西元1603-1868年)是北前船通往大阪的交通要道,京都的商人們來酒田採購本地的米,砥石與紅花,其中又以紅花最富盛名,享有「西有堺港(大阪),東有酒田」的美稱,當時為了招待富裕商人而在酒田發展出精彩的北前船文化,市內高級料亭林立,榮極一時

鐙屋裡面的房間每個都很有趣啊!~~右上角的是茶之間, 中間的是上之間, 左下的稱為帳場, 看起來是接生意的地方, 右下的是台所(廚房), 另一側還有灶台 (館內案內圖)

通り庭….繞過庭園到另一邊的土藏(倉庫)裡面還有一個展示廳, 裡面有影音資料 & 商賣道具等展示物

庭院一角….為什麼有的樹叢上面有遮蓋, 有的就直接放著讓雪落下來…..真是差別待遇啊~

我們從旧鐙屋出來, 今天的酒田一日行程算是正式走完了, 上面是酒田的景點地圖與我們的路線圖…..除了魚市場, 海洋公園那一區港口區 & 飯盛山周邊, 其他市區的景點真的都走完啦! 我們真的好強啊!

我們要搭傍晚的巴士到仙台, 中午沒吃, 現在也來不及, 所以我們派出2人去巴士站隔壁的便利商店採買食物….結果….真的是大買特買, 而我們竟然真的全吃完了…..

 

 

 

 

相連文章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