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聖地之旅[第2章] : 牧羊人之地.花園墓地.古城海港-Jaffa雅法

我們在以色列的第一晚就住在伯利恆, 第2天則要往耶路撒冷來去, 然後跑一趟世界上最古老的港口城市之一 : 雅法Jaffa…..不過在那之前, 先補上伯利恆近郊的一處聖地 : Shepherd’s Field牧羊人之地

在伯利恆以東約2公里,有一座巴勒斯坦人的小村莊名叫拜特薩霍( Beit Sahour)….據基督教傳統的說法,這一帶就是耶穌降生時,天使向牧羊人報喜訊的地方,一般稱為“Shepherds’ Field 牧羊人野地”, 是基督徒最神聖的地方之一。

ps. 拱門上的是拉丁文:Gloria In Excelsis Deo,就是“榮耀歸主”的意思,衍自《路加福音》第2章第14節。

在大門前被這個用馬賽克拼出來的伯利恆旅遊地圖吸引住目光, 還真是….讓人驚豔也讓人眼花….

在伯利恆郊外的這一方寸之地, 羅馬天主教徒和希臘東正教都有自己的牧羊人野地。羅馬天主教遺址設有一個方濟會教堂,而希臘東正教遺址則設有一座建在山洞裡的5世紀教堂。兩處只相距約600米,兩邊都說自己所指的地兒是“正宗的天使報喜牧羊野地”。

ps. 我們來到的這個是天主教的牧羊人之地, 可惜沒有去東正教的那個牧羊人教堂, 沒法比較~

在伯利恆附近多岩石的山丘地上, 有不少洞穴是給牧羊人和羊群避寒過夜。在教堂附近也有一個天然洞穴,導遊讓大家去裡面體驗一下, 感受牧羊人帶著羊躲在野地洞穴時的環境。 

一進洞穴就是一張聖母圖像…..很多虔誠的基督徒立刻手摸著圖喃喃的唸唸唸….

ps. 在以色列比較多是對基督的”崇拜”, 相較上次到祕魯, 我覺得聖母在那邊的地位高很多, 教堂的”主神”不少是聖母抱著小兒(基督), 感覺基督都快變陪襯了……

洞穴裡的石壁天花板非常低, 而且黑嘛嘛的, 不知道是否是千年前的牧羊人在洞穴裡避寒過夜時生火燻黑的? 

洞穴頂端的星形燈光代表著指引來自東方的「博士」找到降生後的耶穌的伯利恆之星

洞穴中的擺飾….紀念聖經中天使報喜信「主耶誕降生」的故事
《路加福音》如此記載: 在伯利恆之野地裡有牧羊的人,夜間按著更次看守羊群。有主的使者站在他們旁邊,主的榮光四面照碰上他們;牧羊的人就甚懼怕。那天使對他們說:“不要懼怕!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因今天在大衛的城裡,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你們要看見一個嬰孩,包著布,臥在馬槽裡,那就是記號了。”忽然,有一大隊天兵同那天使讚美神說: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神!在地上平安歸與他所喜悅的人!眾天使離開他們,升天去了。牧羊的人彼此說:“我們往伯利恆去,看看所成的事,就是主所指示我們的。

為什麼神之子基督誕生這麼重要的事情, 天使會特地跑去向牧羊人報喜?
牧羊人是萬民之中最窮苦最弱勢的群體,也是神最為關切的民眾。牧羊人也是最純樸,最負責任的人,為照顧好羊群,他們自己願受風寒,為救羊群免入狼口,他們自己寧願捨命。這一點也正是耶穌的真實寫照。耶穌自己曾說自己就是“好牧人”,所以神通過他們向世界宣布這一極為重要的消息。牧羊人得到消息之後,並不懷疑,他們立即進入伯利恆城,果然找到了約瑟和馬利亞,還有馬槽裡的嬰孩耶穌。以後,這群牧羊人便把天使所說關於嬰兒的事傳揚出去。所以,這批牧羊人應該算是新約時代的第一批基督徒兼第一批傳道人。 (from: 聖地遊學記之69-伯利恆:聖誕之城)

隸屬羅馬天主教的方濟會在此有座教堂, 就叫Shepherds’ Field Church牧羊人野地教堂

教堂由著名建築師安東尼奧·巴魯茲(Antonio Barluzzi)於1954年設計, 與早期教堂和修道院的廢墟相連。這個教堂形狀的整體概念就像一個牧羊人的帳篷。入口的上方是一尊張翼天使的青銅雕像, 代表向牧羊人報喜的天使, 天使之上是三個銅鐘;最上面是白色圓拱頂,圓頂上立著十字架。。 


主堂內有三幅壁畫,分別描畫(1)天使向牧羊人報喜,(2)牧羊人朝拜耶穌和(3)牧羊人朝拜耶穌後離開的情形。

ps. 網路(《創世360 探奇》)上看來的…..三幅壁畫中都畫了一隻狗,它的神態從(1)報喜時的惶恐,到(2)朝拜耶穌時的虔誠,再到(3)離開的喜悅。畫家是用了這隻狗的神情來象徵人心…..but….看人物的表情就看的出來了啊! 誰會拐彎抹角的去注意畫裡”狗的神態”啊?! 

我很努力地舉頭拍壁畫, 低頭卻看到團友非常賣力地躺倒拍天花板…..

ps. 中間的祭壇是在1954年由加拿大朝聖者所奉獻,在石頭上雕刻的是一片簡單的楓葉象徵加拿大….我沒拍正面, 側面看很淡, 但勉強還是可以看得出楓葉….

呵呵…用上12-24mm的超廣角, 輕輕鬆鬆的站著就拍到了圓頂上的10個天使啦! 

透過圓頂上的玻璃的光線, 代表著牧羊人所感受到的神聖之光。在穹頂底部的詩句,是天使向守夜的牧羊人傳報喜訊、讚頌上主時所說的話 “Gloria in altissimis Deo, Et in terra pax hominibus bonae voluntatis” “天主在天受光榮,主愛的人在世上享平安” (來源:《新約·路加福音》2章14節) 

ps. Gloria in excelsis Deo以及Et in terra pax hominibus,正好是Antonio Vivaldi的兩首聖樂曲名。 榮歸主頌(拉丁語:Gloria in Excelsis Deo),或譯「大榮耀頌」,天主教稱「光榮頌」,是基督教的一首詩歌,在2世紀中已開始流傳,並由教宗西瑪克(498年-514年)最先把它放入重大節慶的彌撒之中。

這一片牧羊人野地被整理得很漂亮, 結果就是…..我不務正業的被吸引去拍了一堆家花&野花的照片….

教堂旁邊不遠處有考古挖掘場地,由鐵欄杆圍著,裡面是第4、5、6世紀的拜占庭時代教堂和修道院遺址。

向外眺望可以看見伯利恆郊外的那一片高低起伏的古老的黃土曠野, 雖然現在一眼望去都是樓房, 但還是可以充分發揮腦補精神, 盡情地想像那一幕天使向曠野的牧羊人報喜訊的場面。

4月底5月初正是春天百花盛開的季節, 我們的車來到了耶路撒冷市區內, 被開得茂盛的各色花朵給驚艷了一把

今天據說耶路撒冷市內有活動, 不少路段被擋, 所以司機開車帶我們大繞一圈, 正好搭巴士觀光……

這個像是高雄的輕軌….

我們的導遊用又酸又羨慕的語氣介紹….這間King David Hotel是耶路撒冷市(Jerusalem)最著名,最豪華的的酒店之一

依據wiki的介紹,大衛王酒店是一個五星級酒店,於1931年開業,創建者是埃及猶太人銀行家,設計者是瑞士建築師和耶路撒冷建築師,用當地粉色石灰石建造。 許多國家元首在訪問以色列時都入住在此,在以色列歷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路上經過一間寬敞明亮的畫廊, 遠遠看以為是畫廊經理坐在門口顧門, 結果竟然是假人…..近看感覺他的動作很像在彈鋼琴, 若是改成右腳踩踏板的動作就更像了啊~

右下角是某商店櫥窗…..熊熊看到時嚇一跳, 想說老闆貼在玻璃上的臉好大仙…..結果這是…..照片?

原本是在搶拍有趣的街邊雕塑, 沒想到鏡頭一抬, 才發現這裡是堪比魔鬼誘惑的瞎拚錢坑….

一路上看到的人物…..

在祕魯, 女人的裝束通常是我搶拍的主題, 而在以色列, 男人的服飾比女人還吸引眼球….尤其是那圓滾滾毛茸茸的超級大禮帽, 真是練追焦的好目標

男子用帽子或頭巾遮住頭部的起源尚不清楚,因頭上有天,人終其一生都在上帝的眼皮子底下,不可“光頭”以對,所以要用帽相隔,表示對上帝的敬畏,到了16世紀,戴帽普遍被視為規範行為。正統派猶太人因此整天隨時都戴著「圓頂帽」(或是任一種「帽子」),較自由派的猶太人則只在參加猶太教儀式、讀書或吃飯時戴圓帽掩蓋他們的頭腦。

猶太小圓帽在希伯來語中叫“基帕”(kippah),意為“遮蓋”,戴kippah時用髮夾別在頭髮上固定。小圓帽顏色越深越表示虔誠,所以大多數圓帽的顏色是黑色、深藍色,有的教派是白色代表純潔,現在也發展出各種色彩及圖樣,質料一般為布、絲絨,但也有編織的。

像蛋糕盒一樣的毛茸茸的皮草高大黑圓帽叫「Shtreimel」(發音為shtry-mull)。 Shtreimel是意第緒語,它是已婚的極端正統派猶太男人在安息日, 節日以及一些慶祝活動中所戴的特定類型的毛皮帽,通常由貂或狐狸的皮毛製成 (看資料說在大禮帽裡面也還是會戴一頂kippah。)

以色列如今約有20萬信仰極端正統猶太教的猶太人(這些人被稱為「哈雷迪」(haredi)),特別是Hasidic 哈西迪教派成員,他們許多人一年四季頭戴黑禮帽,穿黑色長禮服、黑褲、黑皮鞋。(哈雷迪與台灣人的角度看到的景象 : 正統猶太教,從裡向外看 | 以色列‧耶路撒冷~最不歡迎觀光客的社區 )

ps. 極端正統猶太教的經典(朵拉經Torah)中有規定男性不能剃臉頰邊的鬚髮, 包括鬢角的頭髮, 所以看到包括小男孩鬢角兩邊的頭髮都很長。

這一家子….爸爸推的嬰兒車裡面若是只有一個寶寶, 那麼就是8口之家, 但我覺得像是雙拼的嬰兒車, 那就是7個小孩…..

從父母的服飾看起來, 應該是信奉極端正統猶太教的哈雷迪教徒…..哈雷迪教徒的婚配對象通常由家長或宗教會介紹認識,見面幾次即結婚,結婚年齡女子約18歲,男子約20歲,哈雷迪男子在14歲起每天到宗教學校(torah 或 kolel)研讀猶太經典,婚後繼續學習,完全不用從事工作,婦女為家庭主婦,由於教義禁止節育、推崇生養,每個家庭約有6~15個孩子,以致大多數哈雷迪家庭生活困苦,經濟來源多為婦女打零工與仰賴政府發放福利金來維持生活(以色列政府每月給予$250至$370以色列新謝克爾(from wiki

《以色列時報》(The Times Of Israel)根據2016年的統計數字,以色列境內猶太婦人的生育率是3.06、阿拉伯婦女是3.11,正統派猶太人是4.2,生最多的是極端正統派猶太家庭(Ultra Orthodox Jews),每家7.59個孩子。即便是完全沒有信仰的以色列家庭,最少也有2個孩子。以色列全國生育率平均達3.1, 相較之下, 台灣生育率1.123….

…..我們在舊城看到很多攜家帶眷的猶太家庭孩子不少都是4個以上, 光想到要養還要搞定這麼多孩子就忍不住扶額嘆氣….

在車上搶拍到的以色列女兵…..正巧我們就在附近下車去參觀花園墓地, 上車前團友們紛紛跑去找這位大美女合照…..但我看到大家的照片之後忍不住笑翻, 我們這些平均身高不到160的阿姨們站在這位估計有190的帥氣女兵身旁, 簡直是不忍卒睹…..人家微蹲彎腰還高出一大截….

以色列國防軍自建國以來,一直奉行徹底的全民皆兵制,不分男女都要服兵役,年滿18歲的男性和女性都必須服兵役。男性服役期為三年,女性服役期則是兩年。 女兵訓練沒有特別待遇,全體一視同仁,槍照揹、仗照打,甚至比男性士官兵有更強的忍耐力。

原本以為要參觀的地點是這座教堂, 所以在外面就一陣狂拍…..

結果導遊帶我們走進教堂斜對面的小巷裡…..這個”Garden Tomb”花園墓地的牌子也太小了, 還擺在巷子裡, 走在外面馬路上很容易就pass掉…..

進來之後發現裡面還真是別有洞天….

“Garden Tomb”花園墓地(官網) 是位於耶路撒冷老城旁邊的一個石掘墓。於1867年在靠近(據說是)各各他山旁的一個小石崖被發現,因此一些新教徒認為這裡是耶穌埋葬和復活之地。

各各他山(英文:Calvary或Golgotha)意譯為「髑髏地」。此地乃是羅馬統治以色列時期的耶路撒冷城郊之山,據《聖經·新約全書》中的四福音書記載,耶穌基督曾被釘在十字架上,而這十字架就是在各各他山上。多年來,「各各他山」這個名稱和十字架,一直是耶穌基督被害受難的標誌。

自公元4世紀起,在傳統上,特別是天主教,認為各各他就是在今日的聖墓堂 Church of the Holy Se- pulchre 之內,但是後來發現此一位置與經上所記,以及與當時不許在城內埋葬的法令不合,而產生疑問。(根據2017年公布的最新考古鑑定:聖墓教堂比花園塚更可能是耶穌復活墓穴.文章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1876 年,英國的哥頓將軍(Charles George Gordon, 1833-1885),在大馬士革門外東北方約兩三百公尺處,發現有一個名叫加略山 Calvary 的小山,遠看似一人頭骷髏,而且在它的旁邊的花園中,有一座在發現時就是空著的墳墓,他就宣稱這才是釘死及埋葬耶穌的地點,是真正各各他的所在地,由於其他條件也相當符合經上死亡與復活之地的記載,因此比較獲得基督教改革宗信徒的認同。1892 年,英國創立了「花園塚協會 Garden Tomb Association」,集資將地買下,把小山和空墓附近之地,修建成了一座美麗的花園,稱之為花園墓地 Garden Tomb,並負責維護管理,不收門票,由遊客自由捐獻,解說員也是無給職,自願奉獻。在主日並有英語的崇拜。(from: 聖光聖經地理)

我們當天的解說員是一位來自英國教授主日學的退休教授, 他每年會來這邊待上幾個月當義工….他還強調他講的是皇室使用的正統牛津英文, 也確實, 他的解說真的是字正腔圓又清楚易懂…..尤其在講述耶穌背負十字架然後被釘上去立起來的過程, 真的很讓人動容, 連旁邊閒逛的老外都跑來一起聽….

照片右上為1880年代拍攝的老照片, 可以看到當時哥頓將軍所看到的骷顱頭, 而經過時間的風化, 現在看到的鼻樑不見了, 感覺左右眼被打通了….

據導遊說當時因為先發現這個泉水, 才認定這裡是古代的花園所在地, 進而找到旁邊的墓穴

以色列考古學家認為這是公元前8-7世紀的墓穴
在墓穴內發現了彩繪十字架。雖然紅色顏料在暴露在空氣中後迅速褪色,但這些標記是5-6世紀拜占庭式的設計。十字架附有希臘字母,稱耶穌為阿爾法和歐米茄。其他發掘表明,它可能不是耶穌真正的墳墓,但是屬於一個富裕家庭的墓地。(Mysteries of the Garden Tomb)

墓室木門上寫著「He is not here – For He is Risen」(祂已不在此,因祂已升天)….這成為花園塚協會的要旨,強調耶穌的複活,而不是找到他埋葬的確切位置的問題

墓穴入口上方的這棵樹被修剪成了十字架的形狀, 與墓穴牆上的標誌好像啊~ 這是條缸的吧!

這裡頂著”花園”的名頭, 所以….園內還真的種了非常多種的樹木花卉, 整體環境非常清幽…..這些花都照顧得很好, 又正好盛開, 忍不住一路拍過來…..

 真的是花團錦簇

連鳥也來湊熱鬧…..

離開花園墓地, 我們接著先暫離耶路撒冷, 踩緊油門, 往地中海邊上的Jaffa雅法古城一路奔去…..

到了目的地已經過中午, 先補上午餐….看到是沙威瑪 Shawarma大餐, 忍不住食指大動, 盤子裡是已經削下來的羊肉和雞肉, 可以搭配桌上的幾種小菜, 塞到餅裡面一起吃….烤餅光是沾著加了橄欖油的鷹嘴豆泥 Hummus就好吃的不得了, 我們這桌把烤餅&小菜吃光光還追加….戰鬥力強悍 

吃的飽飽之後, 導遊帶著我們沿著街道往上走…..這間據說是Jaffay最大的清真寺….

以色列信奉伊斯蘭教的人口約佔17.7%, 一路上經過不少清真寺, 不過不像在伊斯坦堡, 不少清真寺允許非教徒進入, 在以色列我們完全沒機會進去

不經意之間, 從樹梢突然看見蔚藍的地中海…..一群人大驚小怪的驚呼: 海! 海! 海!

這種純淨到透明的藍, 真的是非常漂亮

雅法Jaffa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港市之一,位於耶路撒冷西北約30英里(50公里),是海路運輸貨物的重要港口,也是各地去耶路撒冷朝聖的必經之路,數千年來受到羅馬人、希臘人、十字軍、土耳其人、阿拉伯人等各國軍隊的侵略,同時雅法老城也不斷上演著盛衰交替的歷史。

十九世紀第一批錫安運動的先驅者,便是由此登岸,以此為根據地,並在約帕舊城北方的海邊,建造了一個純供猶太人的居住地,就是現在的特拉維夫….近幾年在高度發展之下, 在1949年與特拉維夫合併為”特拉維夫-雅法(Tel Aviv-Jaffa)” ,成為地中海沿岸的重要城市。

希伯來聖經中稱Jaffa為約帕(Joppa),意思是「美麗」或「高」
約在主前760年,神差遣約拿到亞述人的首都尼尼微城去宣告審判的信息,約拿不肯到尼尼微城去,因為亞述人是他們所歧視的外邦人,約拿跑到約帕,登上往他施的船逃往相反的方向,想要躲避耶和華;然而耶和華使海中起大風,海就狂風大作,甚至船幾乎破壞。同船的人將約拿抬起,拋在海中,海的狂浪就平息了。那些人便大大敬畏耶和華,向耶和華獻祭,並且許願。耶和華安排一條大魚吞了約拿,他在魚腹中三日三夜,約拿在魚腹中禱告。耶和華吩咐魚,魚就把約拿吐在旱地上。….這是導遊告訴我們的故事 (可參考: 先知約拿)

雅法古城的歷史非常悠久,有人類居住的文物記錄可以追溯到大約公元前7500年。第一次有文字記載是在公元前1440年的古埃及書信中就有提到雅法被圖特摩斯三世所征服,埃及統治雅法一直到大約公元前800年。大衛王和他的兒子所羅門王都曾經通過這個海港港口運送黎巴嫩來的香柏木等大量木材和建築材料,用來建造耶路撒冷第一聖殿。西元68年,約帕是猶太人反抗羅馬帝國的主要中心之一,因而被羅馬所毀。西元1099 年十字軍由此登陸,攻下耶路撒冷。後來在奧圖曼時代,約帕成為商人及朝聖者進入聖地的主要港口。

我們沿著坡路爬上高點, 就是Jaffa Mound山丘上, 這邊有個小廣場, 稱為Kikar Kdumim (Kdumim Square), 算是雅法古城的小城中心, 往裡面走是優美的古城巷弄, 其中街道用「十二星座」標識道路與門牌, 非常有特色, 可惜時間不夠, 加上我功課沒做到, 沒能進去好好地逛一逛….超可惜!

看一下人家的blog(以色列‧Jaffa約帕)…..敲頭! 我到底落掉了多少好康啊~~

廣場邊的St. Prter’s Church聖彼得教堂, 為紀念彼得行此神蹟而興建的….原本想進去, 但是沒開門….

聖彼得天主教堂最初建於1654年,是為紀念耶穌的得意門徒「聖彼得」復活升天而建,1894年完工,當時是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18世紀晚期,教堂兩度被毀兩度重建,目前的建築是1903年修復重建的。

1799年3月,Napoleon Bonaparte(拿破崙·波拿巴)在與埃及和敘利亞的戰爭中占領了雅法,拿破崙下令殺掉上千穆斯林士兵和當地居民, 這期間拿破崙曾經住在這座教堂里。

我從教堂旁邊的小路直衝海邊…..仰頭看, 可以看到老城建在高約40公尺的陡峭山坡上, St. Prter’s Church聖彼得教堂的鐘塔不愧是佔據最高點的地標….有著藍色塔頂的是雅法港口的老燈塔,後來被改造成為清真寺宣禮塔。

海邊有一海岬突出,伸入海中,又在離海岸約百餘公尺處有一排礁石,成為天然可以擋風浪的防波堤,使之成為一個良好的港灣,船隻可由北進入。

ㄟ….這邊釣得到魚?

遠處海灘邊的塗鴉…..一度猶豫要不要衝去在地中海裡泡泡腳….

雖然不久前才吃了很多, 吃得超飽, 不過這個看起來好好吃…..

在市區內的古城街道隨意亂逛…..

“The Clock Tower鐘塔 ”這座高聳的奧圖曼時期的鐘樓。這是老城名副其實的地標性建築,鐘樓始建於1900年,共有三層,是為紀念當時的土耳其奧圖曼帝國蘇丹哈米德二世(Abdul Hamid II)登基25週年而建的。是以色列建造的七座鐘樓之一

據說最早是一位鐘錶商人, 因為不耐煩大家都跑去跟他問時間, 所以乾脆出錢建個超大的時鐘給所有人看….真是土豪啊~

回到預定集合的鐘塔下面…..

大家上車囉…..當然是我們自己的遊覽車, 不是這個超曬的觀光巴士

Tel Aviv特拉維夫建於1909年,最初僅僅是雅法城外的一個猶太居民區。當時,一批猶太移民為逃避鄰近古老的港口城市雅法昂貴的房價,而在雅法北郊,現在特拉維夫南部興建住宅。1910年,正式確定新城的名稱為「特拉維夫」,在希伯來語中的含義是春天(aviv)的小丘(tel)。逐漸地,特拉維夫的發展超過了以阿拉伯裔為主的雅法。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家在特拉維夫宣布獨立。在第一次中東戰爭期間,阿拉伯人封鎖耶路撒冷長達8個月之久(1948年5月-12月),因此特拉維夫隨即充當了以色列的臨時首都。當1949年12月宣布耶路撒冷為首都時,由於國際上對於耶路撒冷的地位有所爭議,大部分大使館尚留在特拉維夫。1980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478號決議以後,已經遷往耶路撒冷的大使館又紛紛遷回特拉維夫。目前,除了美國、巴拉圭和玻利維亞以外,所有駐以色列的大使館都設在特拉維夫或其周邊地區。

今天最後的一站….Shuk Hacarmel(卡梅爾市場or迦密市場)是特拉維夫最大最正宗的中東風格市場,於1920年首次開業,除了安息日之外,每天開放(意思就是從周日到周五傍晚, 周六不開),販售的商品從吃的穿的, 到玩的用的,甚麼都賣, 甚麼都不奇怪

挖塞!!! 一進來就被滿滿的人潮嚇到……然後就陷入極興奮的鄉巴佬模式, 一路瘋狂拍拍拍…..

看到這些擺設超誘人的果汁攤就好想去點一杯, 尤其是那個紅通通的石榴, 看起來就很好喝的感覺…..但手上只有美金, 又抱著大相機, 不想被當凱子敲, 幾番猶豫, 終於是啥也沒買, 全身而退…..

好多的水果, 竟然也有枇杷, 這個在台灣都變少了啊~…..一路上看到很多草莓, 跟團友分了兩個嚐嚐, 草莓的香氣濃郁, 而且口感非常扎實, 不會軟軟爛爛的, 真的很好吃….

以色列被稱為流奶與蜜的應許之地,然而面積只有歐洲的五百分之一,且三分之二國土是荒地沙漠,全國年雨量超過300毫米(不到台灣的八分之一),卻是歐洲冬天不可或缺的蔬果來源。現在每年不但能自給自足供給該國人民95%以上的蔬菜水果市場需求,還有餘力外銷歐洲,並占據40%以上的瓜果蔬菜市場,因此享有「歐洲果籃」的美譽,並成為僅次於荷蘭的第二大歐洲花卉供應國。(from: 以色列精準灌溉沙漠變良田 | 沙漠的農業奇蹟)

蔬菜攤…番茄、秋葵、四季豆、花椰菜、朝鮮薊、甜菜、胡蘿蔔、甜椒、櫛瓜跟茄子…我在這趟旅程狂吃櫛瓜, 好吃極了!

據說這裡的價格比其他地方和超市都便宜,而且這裡的果蔬特別新鮮…..以我這個不上菜市場的外行人來看, 這些蔬菜看起來真的很不錯

各種香料, 調味料 & 乾燥herb…..右下角照片裡的是各種糖果, 顏色鮮豔的誇張

醃漬物…在以色列及約旦的每一餐(包括早餐)都會有各種醃漬物, 醃橄欖, 醃黃瓜, 醃甜菜根….通通愛到不行

各種甜點攤, 有餅乾, 蛋糕, 還有傳統點心…..從網路上抓的的甜點名 : Halva 白芝麻甜糕, Baklawa 阿拉伯甜線捲……還有多的數不清也叫不出名字的, 眼都花了, 還好我不愛這味

其實還有服飾店, 飾品店, 文具店, 還有花店……Carmel是一個長條形的市場,攤子商店都沿著長街而建,一攤攤認真地逛至少要花上2-3個小時,我們沒那時間,走不到一半就折回頭啦!

小朋友坐在外面檢查今天的戰利品….

以色列不僅有Ubike, 還有滑板車, 路上看到很多人”騎”這個, 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會騎腳踏車…..

我們也要上車啦….打道回府, 回旅館囉!

車上搶拍…..原本是因為牆上的塗鴉所以搶拍, 沒想到是…..監獄….
ps. 導遊說以色列的犯罪率很低, 但我們一路上經過好幾個監獄, 或者應該說以色列的監獄都蓋在路邊, 而且很容易辨認…..

到旅館前導遊加碼一個景點Knesset Menorah國會燈台…..1956年,英國國會將這尊青銅燭台雕塑贈送給以色列,為紀念以色列獨立八週年。這是由德國逃往英國的猶太雕塑家Benno Elkan用6年時間完成的作品,大約5米高,按照羅馬提圖斯凱旋門上描繪的猶太教燈台形狀興建,上面雕刻了猶太人歷史上的大約30個重要事件,中央脊柱包含Elkan認為對猶太人歷史最重要的事件。

現在燭台被放置在耶路撒冷以色列國會大廈前的玫瑰園外側

七燭台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二千多年前,是耶路撒冷聖殿山的猶太第一聖殿中供奉的三種特別聖物之一。公元前588年,猶太第一聖殿為巴比崙王所毀,七燭台不知所終。當猶太第二聖殿重建時,以原模重新鑄造了純金七燭台供奉,數百年後,猶太第二聖殿又為羅馬軍隊摧毀,七燭台成為羅馬人的戰利品,在羅馬人的勝利慶祝遊行中成為中心之一。猶太囚徒肩負以七燭台為中心的戰利品示眾的場景以石刻的形式銘刻在羅馬的一座凱旋門上。這一場景也成為猶太人所銘記的悲慘歷史之一。1948年以色列建國的時候,將七燭台定為以色列國的國徽。

這是我在2015年到Roma時拍的照片, 當時是拍整個凱旋門, 還單獨拍了對面的雕刻, 卻漏掉這幅, 還好大景的照片裁切出來, 還是能看到七燭台雕刻

 

今明2天的住宿點是在橄欖山上可以眺望耶路撒冷舊城….好期待!

 

 

 

 

 

相連文章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