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聖地之旅[第4章] : 耶路薩冷老城.聖殿山.哭牆.苦路

DSC_0538.jpg - 以色列聖地之旅3-4

耶路撒冷的摩利亞山 (Mount Moriah)上有一大塊基岩,耶布斯人(Jebusite)曾在那裡崇拜日落之神—撒冷神 (Salem)。後來以色列人的大衛王趕走了耶布斯人,定都於此,並把這座城市改名為—耶路撒冷(Jerusalem)。

在猶太人的傳統裡,這片基岩就是世界誕生之處。亞伯拉罕曾打算在這裡獻祭以撒;大衛王把約櫃帶到這裡;所羅門王則在這裡建造了第一聖殿作為存放約櫃之處;
之後,所羅門聖殿被毀,猶太人幾經坎坷後在廢墟之上建造了第二聖殿,500年後希律王重修第二聖殿,就是耶穌所看到的宏偉建築。
兩次修建聖殿的摩利亞山平台被稱作“ 聖殿山 ” (Temple Mount),就是眼前之處…..猶太人認為,末日審判時上帝會來到這裡,並建起第三座也是最後一座聖殿。

(圖片來源 : 以色列-耶路撒冷Jerusalem耶路撒冷舊城是不規則的四邊形,老城的巨大防禦牆和城門在1535年至1542年由當時的統治者土耳其蘇丹蘇萊曼大帝Suleiman the Magnificent在原有城牆的基礎上修葺而成的,重建後的城牆高5~15米,長約4.5公里,牆基厚3米,城垛厚1.6米。城牆的雉堞包括35個方塔和開槍眼的工事,另外牆上還刻有16處讚美蘇萊曼蘇丹的銘文及眾多的幾何圖形和花草裝飾圖案,稱得上是世界上最美麗、最完整的16世紀城牆之一。蘇萊曼的城牆有六個大門(金門在初期是開放的, 但很快就被封閉),19世紀增加了希律門Herod’s Gate & 新門New Gate。

1980年,約旦申報耶路撒冷舊城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1981年獲得批准,登錄名稱為「耶路撒冷古城及其城牆」,是唯一沒有註明歸屬國的世界遺產。1982年,約旦又要求將其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單。

ps. 好微妙啊….以色列的(佔)領地, 但卻是約旦提出申請世界遺產….總之,因為「領地」的問題,UNESCO跟以色列(&美國)槓上了
課外閱讀 : 為什麼美國要退出UNESC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導遊帶我們跑完半邊的橄欖山精華, 就請司機來載我們前往老城, 不過呢, 往老城入口一大早就開始塞車, 所以我們上車後沒多久, 就在導遊的帶領下又下車用走的, 只是警察馬上跳出來說這邊不能停車, 轉眼看到我們一群東方大嬸阿姨從車裡鑽出來站到導遊身後, 就….默了….東方面孔在耶路撒冷滿好用的, 寬容度頗高!

耶路薩冷老城有8個城門, 開放可通行的有7個門, 我們走的是離哭牆最近的糞廠門 (Dung Gate) 進古城….就是照片用紅色圓圈標示的地方

這是出城時拍的糞廠門 (Dung Gate), 進城時很興奮的跟著導遊往裡衝, 完全沒注意到城門這檔子事, 還好出來時有想到回頭補照片

糞廠門…..這名字實在難聽, 看到翻譯的最文雅的是”棄物門”, 不過網路上98%都寫成糞廠門, 只好從”善”如流…..”Dung Gate”的名字曾出現在聖經《尼希米記》, 名稱由來據說因為昔日從聖殿運出的排泄物經此運往欣嫩子谷焚燒(但據考證, 最初的糞廠門可能並不在目前的位置)。此門位於城牆的南側東部, 是最靠近西牆的門。原本糞廠門規模較小, 約旦佔領期間加以擴建, 以色列掌管耶路撒冷後又再修復了這座城門, 作為車輛的主要通道(車輛夜間, 白天供行人通行)。

糞廠門進來需要先過安檢才能繼續進入老城,不過這邊又分為哭牆和聖殿山的安檢,很容易給弄混…..過安檢前,導遊要我們男生走左邊, 女生走右邊,所以有個團員非常聽話的就一路靠左走出去…..

ps. 觀光客要進聖殿山, 只能由Dung Gate這邊的通道進入….而Dung Gate的安檢有三個通道, 左邊兩列是去西牆的, 最右邊的是去聖殿山….這邊的安檢非常嚴格, 西牆不准穆斯林去, 而聖殿山不准猶太人去….我們一看就是亞洲東方人又是觀光客, 被揮揮手讓說趕快過…..

哭牆前面的廣場…..可以看到右邊的木製棧道, 這是通往聖殿山的便道…..走在木橋上時, 大家非常興奮地居高臨下拼命拍哭牆的人群…..突然有人發現少一個人……

大家正在著急的時候….眼尖的人說: 是下面那個橘帽子嗎 !? ….結果就看到一夥人在木橋上伸出手狂搖還一邊大叫某人的名字, 偏偏某人專心拍照, 理都不理我們, 還好有好心人過去叫他往橋上看, 結果完全沒意識到自己走散的某人還很愉快的跟我們揮手….導遊板著臉下去把人領上來, 然後非常鄭重交代不准離開他超過3步….

這裡那裏到處都是以色列的軍人荷槍實彈的防守著….

先複習一下 : 西元七世紀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創立了伊斯蘭教,穆斯林相信,穆罕默德曾經從麥加來到耶路撒冷,並且從這裡升天與阿拉對話,因此在伊斯蘭教開始的初期,耶路撒冷是穆斯林禮拜的方向。當穆斯林從基督徒手中攻下耶路撒冷之後,就在聖殿山上建了禱告屋,幾十年後的伍麥亞王朝(Umayyad Dynasty)選擇在這裡興建金頂清真寺,並且把之前的禱告屋擴建為阿克薩清真寺。

這是阿克薩清真寺Al-Masjid Al-Aqsa,阿拉伯文意思為「最遙遠的清真寺」….非穆斯林不能進入清真寺,但觀光客可以在建築以外的地方漫步
….銀(黑)色圓頂在這個角度完全看不見…..

阿克薩清真寺是個可容納4、5000人的大聚會所,相對於圓頂清真寺,阿克薩清真寺可說命運多舛,歷經數次地震、火災和改建。最初是由伍麥亞王朝(Umayyad Dynasty)在公元705年至709年間建造。780年毀於地震,932年由阿巴斯王朝第19任哈里發重建。11世紀加蓋了圓頂,改建後的清真寺高至88米。1099年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中被入侵的十字軍改造成教堂、兵器庫和兵營。1187年耶路撒冷被薩拉丁易主後又進行了修復。

平台另一側是金頂的聖石殿(Dome of the Rock), 嚴格來說, 它是屬於伊斯蘭教朝聖的殿堂(shrine), 而非一般禮拜用的清真寺(mosque)…..所以後來才會另建阿克薩清真寺作為信徒禮拜之用

聖石殿有許多叫法:磐石清真寺、金頂清真寺、圓頂清真寺,或薩赫萊(Sakhrah,意為“岩石”)清真寺。其得名源自於殿中所安放的聖石(即”登宵石”),為紀念先知穆罕默德的「登宵」之舉,由伍麥亞王朝的哈里發阿卜杜勒·馬利克 (Abd al-Malik) 下令興建,於691年前後完工後。

十字軍在1099年佔領耶路撒冷,圓頂清真寺被改成了教堂,而阿克薩清真寺先是作為耶路撒冷國王的皇宮,在12世紀則是成為聖殿騎士團的總部。不到一百年,穆斯林再度攻下耶路撒冷,恢復了清真寺的功能。16世紀鄂圖曼土耳其帝國之後,開始用Haram al-Sharif “崇高聖所”來稱呼聖殿山平台範圍,這個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伊斯蘭教徒的潔淨池,在進清真寺前必須要潔淨自己….不知道是沒有水還是時間不對, 總之沒有看到任何回教教徒在這邊清洗

上到清真寺的區域範圍之前, 導遊一直耳提面命, 在上面不准有親密行為, 勾肩搭背絕對不行, 夫妻牽牽手也不行, 拍照不准亂跳也不准擺怪姿勢, 不准喧嘩笑鬧, 不准跑跳, 不准坐or躺在地上, 不准有任何禱告祭拜的動作行為, 任何宗教類書籍,包括聖經、詩歌都不准帶,在這裡不能用英文說聖殿山(Temple Mount)…..任何不當行為, 輕則當場申斥, 重則直接趕出去…..
聽到第5個no, cannot 的時候就已經快要翻白眼了, 雖說在人家的聖地要尊重人家的規矩, 但這也太嚴格啦….

聖石殿的四個方向都有石拱門, 拱門造型的柱子據說是靈魂的秤(Scales of Souls), 穆斯林相信這是世界末日來臨前最後審判時懸秤人類靈魂的神秤。

(圖片來源 : 耶路撒冷為何分為四個區?) 這是聖石殿的結構圖, 殿內的那塊石頭就是穆罕默德「登宵」所踩的holy rock, 而同一塊石頭就是猶太教的The Foundation Stone, 相傳就是古代猶太人聖殿放置約櫃的所在, 也就是說整個聖石殿建築本身就位於耶路撒冷聖殿山上

聖石殿是一個帶有迴廊的集中式建築,採用了嚴密的幾何構圖:20米直徑的穹頂架在鼓形基座上,重量全部倚靠在八角形的牆面上。穹頂直徑 20.6 米,高 35 米多,原來為木製,1015年地震中倒塌,並於1022-23重建時改為石材。清真寺雖然被陸續修建,其輪廓和內部裝飾,仍保持著七世紀時建築的樣貌,集中體現了敘利亞、羅馬、拜占廷建築藝術傳統的綜合風格,反映出阿拉伯建築藝術的優美特色,被公認為建築傑作,是伊斯蘭建築中現存最古老的傑作之一。

這個小亭子下的石頭,據說才是亞伯拉罕獻以撒的地方…..啥? 不是說清真寺裡面那塊”登宵石” 同時也是亞伯拉罕獻祭兒子的地方….怎麼變成另一塊放外面?

現在看到的金光閃閃的金頂,是已故的約旦國王Hussein出售他在倫敦的一棟房屋,花了820萬美金買了80公斤的黃金,翻新了金頂,成為耶路撒冷最華麗的建築物。據說這些金箔板還經過特別處理,才不會閃瞎眼。

看一眼就眼花撩亂的馬賽克裝飾

聖石殿的裝飾圖案題材多為植物紋樣,其中既有來自希臘-羅馬的裝飾主題,也有來自東方薩珊波斯的裝飾題材,用來強調伊斯蘭教的勝利征服。

小小的鐵鍊寺…..相傳,所羅門在圓頂懸掛了一條鐵鍊,手執鐵鍊而發假誓的人,將被閃電擊中
….裡面一直擠滿了人, 我就沒走進去, 只有遠遠的拍…..

聖石殿除了紀念穆罕默德的「登宵」,其實在宗教方面更具有隱喻的象徵意義,伊斯蘭教在昔日基督教和猶太教的聖地上,用一個奢華的清真寺,藉此在向人們顯示:昔日的猶太聖殿已被伊斯蘭教“聖化”了….真是顯擺兼打臉的好招。

聖殿山的開放時間很短(下午基本不開放)所以一定要看好時間
週日到週四 Winter: 7:30~10:30 am and 12:30~1:30 pm /  Summer: 8:30~11:30am and 1:30~2:30pm,穆斯林節日不開放。

離開聖殿後, 導遊帶著我們往哭牆前進, 但不要問我到底怎麼走的…..我在後面邊拍照邊追, 下面照片全是經過時順手拍下來的….

十字軍被驅離後, 15世紀的馬穆魯克(Mamluk)時期建造的拱廊…..拱頂被整修的好醜….

卡西姆帕夏泉(Fountain of Qasim Pasha)也稱為 the Fountain of the Bitter Orange 苦橙噴泉

噴泉由蘇萊曼大帝統治時期的耶路撒冷總督卡西姆帕夏在1527年建造,是鄂圖曼帝國在聖地建造的第一個公共建築。噴泉由一個圍繞水池的八角形建築組成,每邊各有一個水龍頭,給信徒洗淨之用。

棉花商人之門(Gate of Cotton Merchants)….穿過門後就是Market of the Cotton Merchants 棉花市場(Suq al-Quattanin)。這個市場建於1336年至1337年, 是舊城最具氣氛的隧道式街道之一 

非穆斯林不能通過這個大門進入聖殿山…..所以一般觀光客是不能走這個門的, 我們也就是純經過…..

導遊帶著我們東鑽西鑽, 鑽進一個隧道, 又再過一次安檢, 然後走出來就發現….

哇~~到哭牆了!…..(這是從木棧橋的角度拍的, 上面可以看到聖石殿的一部分圓頂)

西牆,又名哭牆(Kotel)(希伯來語:HaKotel HaMa’aravi),阿拉伯人稱之為布拉克牆(阿拉伯語:Ḥā’iṭ Al-Burāq)。因為猶太人經常到此悼念他們被消失的聖殿, 在19世紀的英國文學被廣泛使用「哭牆」來描述其為「令人哭泣的地方」

猶太人的第一個聖殿是在所羅門王的時候建的,根據舊約聖經的記載,他父親大衛王建了宮殿之後,想為上帝建殿,但上帝透過先知拿單對他說,他的兒子所羅門才是建殿的人。第一聖殿在使用了400多年後被巴比倫帝國攻下並且焚燒,猶太人從此失去自己的國家。
一般相信,第二聖殿是在大約70年後,約公元前515年完工重建完成,由於當時猶太人不再有自己的國家,第二聖殿建成之後幾次受到異族統治者的打壓,他們或是禁止猶太人行割禮守安息日,或是把異教的偶像設立在聖殿旁邊,強迫猶太祭司執行異教儀式,也因此猶太人在西元前二世紀發動馬加比起義,成功收回聖殿的管理權,這也是修殿節的由來。 在西元前20年,當時羅馬帝國分封的大希律王(Herod the Great)是個野心勃勃又有建築雄才的人,他把第二聖殿所在的山丘修建成一片平台,並擴建第二聖殿,所以新約聖經中,耶穌的門徒才會對耶穌表達對聖殿的讚嘆,但耶穌卻已經預見聖殿被毀的結局。西元70年,羅馬軍隊攻入耶路撒冷,第二聖殿被毀,只留下原來聖殿西邊護牆的一段牆面,此後猶太人再也未能重建聖殿。

根據記載,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十九年五月初十日,巴比倫王的護衛長尼布撒拉旦,進入耶路撒冷,焚燒了耶和華的殿和王宮,因此(第一)聖殿被毀。巧的是,西元70年,羅馬將軍提多,為了鎮壓反抗羅馬帝國的猶太人,出兵圍攻耶路撒冷,也是在同一天5月10日,當時(第二)聖殿盡被燒毀,只留下西邊一道圍牆(哭牆),直到如今。

聖殿被毀滅之後,存留下的猶太人不准進耶路撒冷。被毀的那日至今都還被猶太人紀念著,叫做「聖殿被毀日」,在每年埃波月第九日(大約西曆的7-8月),在這天猶太人不享樂。直到拜占庭時期時,猶太民族才被允許在每年的聖殿被毀日進城。他們來到聖殿的位置,可是已經沒有聖殿了,剩下的只有這面牆,他們就在此哀哭。

西牆是當時聖殿”擋土牆”的一部分,被認為是最靠近聖殿的牆,因而使它成為猶太教信仰中除聖殿山本身以外最神聖的地點。最早記載猶太來此祈禱的文獻可以追溯到4世紀。從19世紀中葉起,猶太人試買下西牆和其鄰近地區,但沒有成功。1948年以阿戰爭後,約旦控制了西牆,長達19年之久都禁止猶太人前往,此時的西牆只在穆斯林Mughrabi社區一條狹窄的小巷–Al-Buraq Alley,長28米,寬3.6米。(Facts and Information about the Western Wall)

西牆廣場 : 1967年六日戰爭以色列占領老城(耶路撒冷被解放)。占領後三日,以色列拆掉西牆邊有770年歷史的摩洛哥區,讓猶太人有更多祈禱的空間,西牆廣場正式成為猶太教堂,最多可容納60,000人。現存西牆總長488公尺,大廣場中猶太人聚集祈禱的那段長約57米,其他部分隱身在穆斯林區的建築物後。

哭牆24小時免費開放,由正統派猶太人管理,男女兩區壁壘分明。若要接近哭牆,男性必須戴上猶太小圓帽(Kippa),女生則須穿著保守、樸素,以示尊重

哭牆的石塊可以明顯看出建築時代的不同 : 在西牆廣場,從基礎開始,牆的總高度估計為32米,露出的部分高約19米。該牆由45層石頭組成,其中28個在地上,17個在地下。可見到的最下方七層來自希律時期,是真正的第二聖殿時期遺址,這些大石大部分重量在 1.8和7.3噸之間。接下來的四個時期,包括較小的平裝石頭,是蓋清真寺的伍麥亞王朝Umayyad的工程(8世紀,早期穆斯林時期)。再上面是蓋拱廊的馬穆魯克時期(13-16世紀)及頂部的16-17道小石頭修築時間於鄂圖曼帝國時期之後。

ps. 貼著西牆面的地底下,其實有長達485公尺的隧道,是19世紀考古時發現的。現今,猶太人在西牆隧道裡,設有神聖的禱告室,因為這裡才是最靠近「至聖所」的西牆點。

我們來的時候正值猶太教的逾越節, 所以廣場擠滿了各地集合而來的猶太人…..害的導遊一度不想帶我們下去到西牆的區域, 怕我們在裡面搞事, 啊~不是啦! 是把自己搞丟….

逾越節(Passover)是猶太教節日,昔日以色列人曾在埃及過著苦不堪言的為奴生活。神差派摩西作民眾的領袖,預備帶領他們離開埃及;但當時的法老王多番阻撓,結果神降十災。在前九災施行時,法老王屢屢反口,不讓他們離去。直至擊殺長子(第十災)的警號發出後,人人自危;神吩咐以色列人把羔羊的血塗在門楣上,擊殺天使看見就會越門不入,屋內的長子性命可保。自此,以色列人每年都進食逾越節晚餐作紀念。

這個容器應該是用來收藏《妥拉》卷軸(Sefer Torah),這種寫在羊皮紙上的手抄本《妥拉》也就是《摩西五經》….可惜沒拍到它們展開閱讀的樣子

《妥拉》卷軸裡包含了上帝的話語和旨意、猶太人的歷史與律法,是猶太生活中最重要與神聖的禮儀物件,在猶太教儀式中不可或缺,也是建造並維繫會堂運作的必備要素。卷軸通常存放在一個包有金或銀飾的圓錐容器內,放置在會堂中一個尊貴的地方,並在特定時日的宗教儀式中被取出誦讀。

猶太人的禱告披肩,希伯來文稱為“Tallit”,它與一般披肩不同,最獨特之處就是它的四角有四個「繸子」(tzitzit),它是以特定的方式捲繞打結的流蘇,象徵著神吩咐摩西要以色列百姓遵守的所有613條律例和典章;其中包括365條禁令,248條命令。

禱告巾對猶太民族非常重要,男子在成年禮之後(有的要等到婚後)開始穿戴禱告披巾,一生許多場合會用到禱告巾,直到他死去那天,都是被包裹在禱告巾中。披上禱告巾代表信徒沈浸於禱告的靈裡,並且被上帝的同在與慈愛所圍繞。

ps. 以色列國旗的白底配藍線,其實就是象徵一條禱告巾。
pps. 歷史上,沒有女人穿戴禱告披巾;但在現代自由派的猶太信仰中,有許多女人選擇穿戴禱告披巾。
ppps. 不是所有禱告的時候都要披禱告巾,通常每一天清晨禱告的時候都必須披戴祈禱巾,其他看場合與各會堂的規定。一般而言。晚上的禱告,可以不用披戴祈禱巾,因為那時天色較暗,「看不見」繸子。

猶太男人 & 男孩(從3歲起)會在衣服內穿一件有四個角可以結上流蘇的衣服(tallit katan)。

不管是披肩還是衣服,重要的是繫上的繸子。根據妥拉,流蘇是他們對抗心裡的慾望和衝動的警戒。看著流蘇,就會想起上帝的所有戒律,提醒猶太人要時時遵守戒律,記得「我們是誰」和「我們來到這世界上的目的」。

….小時候不知聽誰說, 老外有個小撇步, 在手指頭上綁上線繩, 就可以提醒自己要完成某些工作或任務, 這個方法被我”嗤之以鼻”, 因為看到線繩要不是視而不見, 就是搞不好連是啥事都忘了, 再說線繩很容易就被搓掉….

女生這邊比起男生也是不惶多讓, 牆前擠得滿滿的

進來之前, 導遊要我們把願望寫在小紙條裡帶著, 走近牆邊, 就看見石縫裡密密的塞著紙團, 這些通通是信徒還有非信徒給上帝傳的紙條….真的很能塞, 一些猶太人相信, 把祈禱和請願書塞進哭牆石縫就會獲得上帝的回應或達成願望

每年的逾越節跟猶太新年都會有專人來清理哭牆,平日也有定期的清理。清出來的哭牆小紙條不會被拿去丟掉,而是收集起來,送到一個特別的「隱藏之處」,滿了之後會移到橄欖山去安葬。(from: 哭牆的小紙條,塞滿後都上哪去啦?)

因為人實在太多, 很多面著牆虔誠在誦經祈禱的猶太人, 都被爭湧而來的遊客, 從後面硬是伸手摸牆的舉動給打擾了, 所以就默默退散…..
…..因為人實在太多, 只覺得煩躁, 完全感受不到有啥感念與悲苦…..

不管怎樣都要越過人牆去摸一下石牆…..

受不了一堆遊客擠在前面, 默默在後方讀經文的猶太老太太

男生跟女生之間隔著一大片的屏風…..突然聽到隔壁唱起歌來, 忍不住爬牆去看…..

當下整個人就彈起來起來, 立刻拿起相機狂拍….一大群的黑衣猶太人, 不論老少, 一個搭著一個, 一圈繞著一圈開始吟誦唱起歌來了….ㄚ~ㄚ~ㄚ~! 好想翻牆過去! 

這些猶太人,大部分是哈西迪猶太教(Hasidic Judaism),隸屬哈雷迪教派(Haredi Judaism)的一支。哈雷迪教徒認為他們的信仰和宗教常規是直接傳承自摩西,對猶太教的律法高度遵從,且和世俗文化以及異質文化有意識地保持距離,故被稱為正統猶太教(Orthodox Judaism)。其中「哈西迪猶太教派」更保守與強調傳統的維護,故而也有人稱呼他們為極端正統猶太教(Ultra-Orthodox Judaism)。哈雷迪教徒估計在以色列約有70萬人,占以色列總人口的近10%,2011年有一份報紙估計全世界有130萬哈雷迪教徒。

從女生這邊拍過去的角度實在不好, 中間擋了一堆拍照的人….看到後面那片遊客站著的地方, 我也決定要轉換戰場

哇哇哇…..一位猶太老先生看我抱著相機, 很好心的把他的位置讓給我….心中一邊哇哇叫, 手上快門一直掐掐掐的狂按…..真的是超壯觀! 

本來有另一群猶太人也唱起歌來對抗, 但很快就被越來越多的哈西迪教徒的加入給壓制到沒聲了……很多原本也在裡面禱告的猶太人通通都被擠到旁邊……

哈西迪教派是非常保守內向的社群,雖然不排除於生活在世俗世界,可是與外界的接觸都盡可能地被降到最低限度,通常哈西迪教徒不與非教徒交談,此外也限制對外界媒體的使用,如:電視、網路、報紙等。 男生在基礎教育後就不會修習數學、理化或任何跟宗教無關的「世俗科目」,而是在13-14歲起進入專門的宗教學校學習《妥拉》(Torah)等猶太經典及教義,大多數的哈西迪教徒的男性都專注在學習研讀猶太經典而沒有工作,一天花14個小時在讀妥拉,並且嚴格遵守妥拉的教訓與拉比的教導,許多甚至終生鑽研。

哈西迪教派完全不計劃生育,家裡孩子大約十個上下,大街上經常看到“一串”孩子。由於常規文化教育的缺失和人口眾多,因此他們生活很困苦,大致是以色列最貧困的一類人,必須仰賴社會福利金來生活。

很諷刺的是,這些(極端)正統派猶太人不承認以色列這個政府,雖然他們仍從政府拿補助,但他們拒絕工作、拒絕交稅、也拒絕當兵。他們認為是靠他們的禱告以色列才有平安,而那些世俗猶太人違反神的誡命,使得彌賽亞的來臨延遲。

極端正統派猶太人在生活及教育中實施嚴格的性別分離規定,他們的女人不能夠展露出一點皮膚,頭髮也必須蒙住(或戴假髮)。在他們的社區裡男女走的路是分開的。 他們要用他們認為最敬虔的方式生活,並且用同樣的標準去要求整個以色列社會如何過「莊重」生活,例如他們要求以色列的戶外廣告不能放女人的照片,又例如堅持哭牆一定要男女分區

傳統的哈西迪教派的女性對丈夫非常恭敬,丈夫若全神投入學習《妥拉》,這是一個家庭的榮耀。儘管女性必須養育孩子,同時擔起養家的壓力,但許多女性對於自己能夠如此支持丈夫,覺得很快樂和感到光榮。

參考資料 : 極端正統派猶太人與其他猶太人的衝突【凌情思】填補空白

哈西迪教徒男性穿及膝黑衣外套、白襯衫、黑長褲、戴黑帽子,或戴基帕,留長鬢鬍和鬍子(經典規定);女性穿著長裙(不能穿長褲)、長袖和高領衣(經典規定已婚女子不可露出小腿、手肘以及鎖骨)。

男性的帽子有 : kippah(小帽)、yarmulke(紳士軟帽)、hoiche(高禮帽)、flacha(扁禮帽)、shtreimel(厚圓毛帽)[from : 哈雷迪:異質紐約的同質奇想]
….這樣看來我好像都拍到了耶!

ps. yarmulke這個詞來指代各種各樣的kippah:天鵝絨,緞子,針織等等。但是,在以色列,這個詞幾乎全部用於指的是耶路撒冷一些chassidic社區所青睞的針織白色圓頂小帽

天啊~ 我真的煞到這些鬢角(payot), 實在太精采了, 各種捲毛, 真是超可愛的….

一般哈西迪派教徒會留比較長的捲曲的邊落,而有些則會留著比較短並把他們隱藏在耳後,即使在某些沒有明確規範的教徒群體內,兒童也通常會留著邊落,直到他們的十三歲成人禮

依據猶太教律法與教導的經文《妥拉》命令說:「“You shall not round off the side-growth on your head, or destroy the side-growth of your beard.” 頭的周圍(兩鬢)不可剃,鬍鬚的周圍也不可損壞。」

遵行這條律法的人鬢毛愈長愈長,這種頭髮被稱為「邊落」(sidelocks),希伯來文是 (payot或 payes),這種髮型在正統派猶太人與哈西迪猶太人中最為普遍。有些人宣稱,這條律法是為了區分猶太人與異教徒,因為異教徒常以剃光頭髮作為哀悼的象徵。但也有人猜測,這條律法是要藉由儀節來幫助人行出某種特別的道德行為,亦即透過不剃光鬢髮的儀節,來持續提醒猶太人,不要割盡田地的角,記住要去供應窮人與需要。(from : 猶太文化)

我一下拉遠景, 一下拉特寫, 又因為人物太多, 實在不知要怎麼拍才能表現看到的場景的震撼, 還好團友有拍攝影片, 不僅有影像, 還有聲音紀錄, 可以回味再回味, 真是太感謝了

在廣場外圍, 看到一群不一樣的教徒

那鮮豔的遮傘和奇特的禱告方式太吸引眼球

 

我們準備離開這個令猶太人傷心了數千年的地點…..迎面走來的的哈西迪教派老爺爺有著應該是我一路走來看到最”彭派”的鬍子

我們依舊從糞廠門 (Dung Gate) 離開古城

回來整理相片才發現….我的照片中在舊城&其他地方都有看到猶太父母帶著孩子一家出遊, 但哈西迪猶太人這邊卻都是只有男生….是他們的服裝太鮮明, 讓我的鏡頭只追著他們跑而忽略掉女性嗎?

哈雷迪的祭司(拉比)強烈反對哈雷迪看電視或電影、閱讀非哈雷迪律法認可的報紙和使用未經過濾掉色情內容的網際網路

哈雷迪家中通常無電視、電腦,並嚴格禁止孩子接觸網路,也因此在以色列,有公司專門出產無法上網的手機和僅可收發電子郵件,但無法上網的電腦供給哈雷迪使用。然而有趣的是,有越來越多的哈雷迪開始使用網路,證據之一便是網路上哈雷迪聊天室的人數越來越多。

據說(極端)正統派猶太人為了保護他們的傳統,他們會選擇用謾罵、排擠、敵視、甚至言語攻擊的方式回應。例如哈瑞迪律法規定嚴格的男女分離,規定男性坐在前面的位置,而女性只能坐在後面的座位。曾經傳出在公車上有一個以色列女兵被正統派猶太人要求坐到後面去,她不願意,就被稱為「淫婦」。甚至屢次有哈瑞迪教徒向其他信仰現代猶太教的女性丟擲物品、抗議、怒罵她們的穿著不得體,對象甚至只是小學女生….這些事項引爆以色列各地民眾遊行抗議反對哈瑞迪歧視女性。

課外讀物 : 耶路撒冷: 哈雷迪社群爭議再起

我們從糞廠門 (Dung Gate) 出來後, 又再度跳上遊覽車, 司機把我們載到錫安門 (Zion Gate) 附近, 就又把我們丟包了…..轉頭看見對面的橄欖山, 這個位置我們的旅館還有滿山遍野的墳墓區都看得好清楚

耶1.jpg - 以色列聖地之旅3-4

(圖片來源 : 耶路撒冷 ) 從地圖上看糞廠門 (Dung Gate) 離錫安門 (Zion Gate) 沒有很遠, 不過大熱天的有車可搭, 還是很感謝….我們再來的目的地是錫安門外的錫安山…..

「錫安」原指大衛王占領的一座耶布斯城堡,拜占庭統治時期,「錫安山」(Mount Zion/Sion) 被用來稱呼耶路撒冷老城外的一座小山,因為人們認定這裡便是大衛城原址。 12世紀後,許多人相信以色列最偉大的君主—大衛王的墓地就在錫安山上,而山頂又是傳說中耶穌和門徒用「最後的晚餐」之處,故而錫安山便成了猶太人、基督教徒和穆斯林的聖山。

 

錫安門 (Zion Gate) 由蘇萊曼大帝興建於1540年,因正對南面的錫安山而得名。錫安山上有大衛王之墓,因此穆斯林們也把錫安門稱作「先知大衛之門」。
1948年5月13日,最後一支英國軍隊撤出耶路撒冷時,將錫安門的鑰匙交給猶太領袖,次日,以色列國正式宣告獨立。獨立戰爭(第一次中東戰爭) 期間,以色列士兵對耶路撒冷舊城的進攻在錫安門附近被擊退,以色列和約旦的國境線就劃分在錫安門前。此後錫安門一直關閉,直到1967年6月的“6日戰爭”,在這裡曾進行過激烈的巷戰,最後以色列士兵從錫安門進入了老城區,奪回了聖殿與哭牆,奪回了曾經失去2000多年的“上帝的應許之地”。

這個城門傷痕累累的程度令人咋舌, 可見當時雙方交戰之激烈

 

背向錫安門往外走, 穿過窄巷, 第一個映入眼簾的就是聖母安眠教堂(Dormition Abbey), 這裡是免費參觀(據說裡面super金閃閃), 不過我們直接把它pass

東正教徒相信這裡埋葬著耶穌的母親瑪利亞。1898年德國凱撒威廉二世(Kaiser Wilhelm II) 用12萬德國黃金馬克從鄂圖曼帝國蘇丹手下買下了這塊地,並於1910年建造了這座雄偉的教堂,現由德國本篤會管理。

ps. 從橄欖山上可以清楚看到位在錫安山的聖母安眠教堂, 它的地理位置非常好,曾經在以約六日戰爭之間,作為以色列軍隊監視約旦駐耶路撒冷舊城軍隊的觀察塔

巷子走到底的入口進去, 就是大衛王之墓的所在地, 這邊據說在公元5世紀時是猶太會堂, 12世紀十字軍時重建…..裡面進去之後分成男、女兩邊朝聖。

大衛王墓(King David’s Tomb)坐落在耶路撒冷錫安山,12世紀十字軍視此為以色列國王大衛埋葬的地點而重建。不過根據《希伯來聖經》中《列王紀》的記載,這個巨大石棺只是衣冠塚,真正大衛的陵寢應該在大衛城。雖然如此,這裡仍然是最熱絡的朝聖目的地之一。

ps. 話說, 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雕塑的人物就是猶太人的大衛王。作為以色列聯合王國最偉大的國王,大衛王在位的四十年間,國力強盛,也是猶太人心目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pps. 大衛王除了是一位戰士,還通曉音律,能彈琴治病驅魔,也是一位詩人,〔聖經〕中的〔詩篇〕部分,其中有七十三篇是出自大衛之手。

大衛墓室中的燭台是九燭台,而不是我們之前在國會大廈前看過的七燭台。

九燭台和猶太人的光明節有關。每年猶太歷的十二月二十五日定為“光明節”的第一天,節期共計八天。 以色列人會在“光明節”第一天的晚上開始,點亮九燭台的第一柱燭台的光焰,隨後,每天再點燃一柱,持續八天,直到所有的燭盞都被點亮。(燭台上最高的那柱代表“太陽”永不熄滅,並用它的燈火點燃其他燭臺)

ps. 光明節又稱修殿節、獻殿節、燭光節、哈努卡節、馬加比節等,是一個猶太教的節日。為紀念猶太人在馬加比家族的領導下,從敘利亞塞琉古王朝手上奪回耶路撒冷,並重新將耶路撒冷第二聖殿獻給上主。根據猶太經文記載,當猶太人擊敗塞琉古軍隊,想要點燃第二聖殿中的七燭台時發現只有一小罐燈油,要取得燈油則需要八天時間。此時奇蹟發生了,原本只能燃燒一天的燈油竟然一直燃了八天。自那時起,光明節的燈在聖殿就會燃燒八天,為的是慶祝神的看顧與保守,也藉著這神蹟,來強化信仰的信心和勇氣。

從大衛墓出來之後, 我們轉往旁邊的樓房, 從照片中左邊的小門進去, 就是另一個名勝遺跡 : “馬可樓”, 這個名稱的由來是指聖經中寫《馬可福音》的馬可,他提供一幢樓房給基督徒聚會之用

馬可樓 (Upper Room) 的拉丁文原意為「飯堂」(cenaculum),又名「晚餐樓」或稱「最後的晚餐室」相傳就是是2000年前,耶穌與12門徒享用最後晚餐時的地點。

很多學者認為,馬可樓是初期教會傳福音的總部,根據天主教百科全書,這裡是”第一座基督教堂”–拜占庭時期的聖錫安教堂(Hagia Sion) 的所在地,在基督教歷史上具有特殊的價值和意義。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十字軍更是把新約中許多事件,包括耶穌最後晚餐、復活後顯現、聖靈降臨和馬利亞去世的地點,通通都歸在這處地方發生,因此基督徒視之為非常神聖的場所之一,數百年來吸引了無數的信徒前往參觀。

…很多資料也都說這裡不是事件發生的真正地點, 啊~就紀念一下, 不要太較真

 

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馬可樓,上到2樓就來到這間據說是”最後晚餐”發生的大廳,現在只是一間空房…..雖然不清楚真正的地點(可能在附近),但不可能在現今的這個樓房裡,因為它建於主後十二世紀,在十四世紀被聖方濟修士翻新,到了十六世紀初期鄂圖曼時代,穆斯林教徒將之變成清真寺。

 

在網路上看到介紹說在壁柱的柱頭上面,刻有「鵜鶘」的飾紋 : 相傳鵜鶘是一種極之愛護子鳥的鳥類,必要時以自己的血肉餵養子鳥,象徵基督的慈愛與拯救

….整理資料時, 竟然真讓我找到有拍到這個特別的鵜鶘雕刻(就在我的簽名檔”B”的上方), 照片經過裁切放大, 正好勉強可以看到兩隻鵜鶘啄食中間親鳥的胸口, 不過因為不是直接對著拍, 整個雕刻的細節不是很清楚….

 

土耳其人增蓋的伊斯蘭風格的壁龕, 矗立在面向麥加的方向, 證明這裡曾是清真寺

這個地點特別之處正在於此,它交織著不同傳統、宗教和文化,猶太人以此地紀念大衛之墓,穆斯林為敬仰大衛在此祈禱,基督徒看此為耶穌最後晚餐和聖靈降臨教會起源之地。這地點夾雜伊斯蘭、基督教和猶太教,彼此共存又彼此相爭,具體表現出巴勒斯坦地是中間之地的特性。(from: 聖經考古)

出了最後的晚餐室,便有一個天井,有樓梯通向屋頂….可以看到剛剛經過的聖母安眠大教堂(Dormition Church) &鐘樓

我們在小巷的停車處發現一台自組的腳踏車? 電動車?…..帥呆了!!!

原來是一位老先生的愛駒, 他一牽出來, 路上注目度+回頭率100% 

老先生在外袍底下穿的, 就是標準的猶太教男性的服裝, 在四個角位上都縫上流蘇飾物Tzitzit…..這樣穿好有fu…..

《摩西五經》《民數記》第15章38-39節:
「吩咐以色列人,在衣服的四角縫有流蘇,每條流蘇上穿上壹條藍色的線。」
「當我們(以色列人)踫到或看見流蘇時,這樣不致於遠離神-耶和華,隨著自己心所想、眼所見的而去作出為神-耶和華所厭恨的邪事。」

我們離開錫安山, 從錫安門再度進到耶路撒冷舊城, 城門內是亞美尼亞區和猶太區

古羅馬的城市規劃中,南北向的大道在拉丁語中叫做Cardo,其中主幹道叫做Cardo Maximus,耶路撒冷舊城內的古羅馬Cardo Maximus遺跡位於猶太區,高高立起的柱子現在還尚存著。這條大道當年是從大馬士革門開始一直到錫安門,貫穿耶路撒冷舊城,現在僅存一小部份通向猶太區的室內商區

公元2世紀,羅馬大軍毀掉第二聖殿的幾十年後,羅馬皇帝哈德良剷平了耶路撒冷城和聖殿山,新建了一個羅馬風的耶路撒冷,南北向的Cardo Maximus和東西向的Decumanus Maximus將城市分成了四部分,這樣的內部結構沿用至今。

導遊帶著我們在古城裡亂竄……

根本沒概念我們在哪? 感覺是很舊的舊市場, 導遊咖撥超快, 一路往前, 我們在後面小跑直追, 市場裡有啥?…..完全莫宰羊

攤販賣的麵包與點心, 吸引過往觀光客的注意, 可惜拍照的人比掏錢買的人多很多…..

繼續在古城中流竄, 要盯緊前面人的背影, 不然很容易發現自己陷入”郎咧?!”的茫然之中

導遊走得飛快, 而我則是邊追邊不停的東張西望, 再順便找點按快門, 整個人忙得不得了….

老城中的老建築, 用歷盡滄桑的面貌互相比拚奔老的速度, 不過有的看起來像是花錢經過一番整形拉皮….

在耶路撒冷老城, 我們第一個去到伊斯蘭教的聖殿–聖石殿, 然後去猶太教的聖地–西牆, 現在終於輪到基督教的聖堂–聖墓教堂(Church of Holy Sepulchre)
(圖片來源 : Historical Progression of Church of Holy Sepulchre ) 聖墓教堂的歷史圖解, 這樣一看就很清楚….

耶穌受刑的刑場,位於當年耶路撒冷城外的一座圓形山丘,稱為「各各他」(Golgotha),在希伯來語意譯為「髑髏地」。據《新約聖經》的記載,耶穌基督曾被釘在各各他山上的十字架。多年來,「各各他山」這個名稱和十字架,一直是耶穌基督受難的標誌。

4世紀初,羅馬首位基督徒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海倫娜來到耶路撒冷,根據當時仍在聖地的猶太裔基督徒所提供的資料,在此找到耶穌的十字架,君士坦丁大帝下令在耶穌蒙難和埋葬處,建造一座教堂,即後來的聖墓大教堂。因為認定此處是耶穌被釘死後至復活前停屍的洞穴所在,所以是基督徒朝聖必到的地方。 

最初的教堂於西元335年完成,但在西元614及1009被波斯人及回教徒破壞,直到西元12世紀初十字軍再重建,今天可見的外部結構,都屬於十字軍或以後時期,但較早期的部份可見於內部的牆壁、拱門、地板等。圓形大廳和北牆的一部份,以及不對公眾開放的部分地基,可追溯到原本君士坦丁的時期。

教堂原本的入口位於東端,開向當時的南北大街Cardo。當十字軍重建教堂時,東面的正門被移到南面加建的兩個並排大門。到了1187年,在薩拉丁的統治之下,穆斯林教徒重新控制耶路撒冷,他們將右面的大門封閉,時至今日,左門便成了教堂的進出口。

今日的教堂由六個基督教派及2個穆斯林家族”分別”管理…..搞得很複雜啊~

聖墓教堂是耶路撒冷牧首的總部,建築本身由羅馬天主教會、亞美尼亞使徒教會、正教會三個教會負責主要的行政及管理; 而敘利亞正教會、衣索比亞正教會、科普特正教會則享有部分祭壇等設施的使用及管理權。

各教派對管理權吵翻天,甚至常有嚴重的肢體衝突。鄂圖曼三世(Osman III)在1757年頒布了皇家公文,命令各教必須「維持現狀」,規定當時管理權是誰的,那地方就是屬於誰的,從此不許再繼續爭土地或爭物權。 頒布那天,剛好希臘正教教會的梯子放在亞美尼亞教派的窗戶外,為了要維持現狀,就只能把梯子留在那!(抬頭看, 就在門上方右邊的窗子外面, 因為這個典故, 這個梯子也變成景點之一)

在1187年,阿尤布王朝的蘇丹撒拉丁占領耶路撒冷後,任命兩個穆斯林世家管理聖墓教堂,其中Judeh朱達家族為「鑰匙的保管者」,而Nuseibeh努賽貝家族為「聖墓教堂的守護人與守門人」。這兩個職務代代相傳至今,每天早晚他們都執行開啟和關閉聖堂入口的儀式。(YouTube : Opening the Doors of the 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re)

苦路是耶穌在人間走的最後一段路程,從在猶太巡撫彼拉多的衙門被宣判,到背起十架走至各各他山被釘上十字架。這段路全長五百公尺。17世紀時方濟會士聖利安納(St. Leonard Of Port Maurice)開始宣揚拜苦路的敬禮,教宗克來孟十二世(Clement XII)在1731年,根據新約聖經及初代教會口述傳說,正式確定十四處苦路,以及「苦路敬禮」的方式,已故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重編拜苦路內容,包括了紀念主的復活。

傳說耶穌在耶路撒冷的各各他山被釘上十字架,而聖墓教堂就是舊時各各他的所在,所以苦路的第十站至第十四站地點就在聖墓教堂。
第十站是耶穌刑前被剝光衣服的地方…..門口正立面右邊的樓梯通到法蘭克小教堂(Chapel of the Franks),離目前的地面4.5公尺高,這裡曾經是代表通往各各他山的道路,好讓中世紀時代的朝聖者在聖墓大殿關門時,甚或他們付不起入場費時,仍能滿全他們的誓願並得到大赦。

ps. 英文的14苦路稱為 : Stations of the Cross / the Way of the Cross / the Way of Sorrows / the Via Crucis (拉丁語)

導遊在教堂外說明完畢之後, 就給我們40分鐘進去尋找苦路中的最後11-14站, 不過要說這真是一場艱困的任務, 因為人實在太多, 不要說擠不進去, 排個隊等到天荒地老還沒看到頭…..

進入聖墓教堂後,右拐,爬上陡峭的樓梯,就能到達2F–古早時候聖經裡所說的各各他(骷髏地)。

第十一站 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
這就是兵丁拿釘子穿過耶穌雙手雙腳的地方,現在的拉丁祭壇是屬於羅馬天主教叫做”釘十字架小教堂(Chapel of the Nailing to the Cross)”

…..因為滿滿都是人, 啥都看不見, 我只好拍拍牆上的壁畫&天花板….

第十二站 耶穌死在十字架上
所代表的就是十字架插著的位置,現在是希臘正教的祭壇稱為”十字架小教堂(Chapel of the Crucifixion)”,上面的聖母像表現出母親失去孩子的傷痛

祭壇底下方就是耶穌的十字架插立的位置, 旁邊的玻璃地板下方仍可看見原來各各他山的巨石…..

一大堆人排隊等著觸摸據說是插十字架的洞…..我們傻傻地跟著排隊等好久, 後來看時間來不及, 只能”忍痛”決定快閃….

回到一樓, 就在一進門的正前方, 一群人跪趴在一塊大石上跪拜甚至親吻, 還有人拿著布在石上狂抹…..

這裡是第十三站 耶穌從十字架被取下及埋葬
耶穌的屍體從十字架上被取下來後,放在猶太傳統為死去之人清理屍體之處「洗屍台」上面作安葬前的處理(塗抹香膏)

這塊大石稱為膏禮之石(Stone of Anointing 或 Stone of Unction),據說石板上浸透了耶穌的血,至今還可以看到鮮紅的血色

後面的牆上有一幅描繪「耶穌被放下十架」、「在石上為耶穌遺體塗香料和香膏」,以及「安放耶穌入墓」三幕

「有一個人名叫約瑟…這人去見彼拉多,求耶穌的身體。就取下來用細麻布裹好。」(路加23:50,52)
這位約瑟並不是耶穌公開的門徒之一,在過去耶穌所行的許多偉大神蹟中他也不在場,然而,當耶穌被釘,其他門徒都逃跑之際,他挺身而出,取得耶穌的遺體,細細安葬了。

苦路的終點第十四站 耶穌被埋葬與復活之處

教堂中央是最神聖的安葬耶穌的洞穴遺址,洞穴周圍的岩石被削去,聖墓被圍在一個稱爲「聖墓小堂」(Edicule)的神龕式建築内,這裡曾因被大火摧殘等原因被重建四次,英國統治巴勒斯坦時期,英國政府用鐵架補強了這個神龕。由希臘東正教的教士負責守衛這最後一站 

當中的圓形大廳祭壇稱為「Anastasis」,希臘語的本義就是「復活」(resurrection),取意耶穌復活之處。屋頂結構的十二光芒象徵使徒。

外面排著超級長的隊伍,人們靜靜地等候進去參拜…這個聖墓中的石棺前一陣才被打開修復, 裡面雖然沒有遺骨(當然, 因為耶穌復活了) , 但有找到羅馬時期所遺留之物, 基本上可以證明聖墓教堂比花園塚更可能是耶穌復活墓穴
….課外閱讀 : 耶穌葬石床 500 年來首次揭開 | 聖墓教堂比花園塚更可能是耶穌復活墓穴

在聖墓教堂裡面, 可以體會到基督徒的狂熱與虔誠

整個聖墓教堂裡面超大的, 還有包括地下室, 看別人的介紹, 感覺裡面就像迷宮, 可以不停地找到各種寶藏或驚喜, 但我們根本沒有時間去探險……(完整介紹 : 聖墓大殿)

從聖墓教堂出來, 我們開始”倒走”這段苦路…..先從教堂外右側的小門進去, 結果裡面據說是某教派的基地, 所以不時有一堆教徒在裡面膜拜….我們戰戰兢兢地從旁邊穿過…..要不是導遊帶路, 根本不知道從這裏面走啊!!

第九站 耶穌第三次跌倒之處 

熟人帶路的好處是完全不會走歪路, 我們直接來到聖墓教堂後方的標記處, 這邊擺放了一個迷你版的十字架, 讓遊客們可以體驗一下背十字架的fu…..不過這迷你版的十字架真~的很重!! 換成是可以把人架起來釘上去的真人版十字架, 一定還要重上好幾倍

ps. 教堂外的苦路, 每一站都有一個黑色圓盾型的”站牌”, 標示著相對的號碼

看著導遊的背影….明明人家就晃悠悠的漫步閒庭, 我是一路追趕跑跳碰…..

很多標記”融合”在熱鬧的市場攤販旁邊的牆上, 真的要眼光夠利….這要不是有人帶路, 要不是標示前通常集聚了一堆遊客, 要我自己來找, 肯定找不到….

第八站 耶穌對耶路撒冷的婦女說話

「有許多百姓,跟隨耶穌,內中有好些婦女,婦女們為祂號咷痛哭。」 「耶穌轉身對她們說:『耶路撒冷的女子,不要為我哭,當為自己和自己的兒女哭。因為日子要到,….這些事既行在有汁水的樹上,那枯乾的樹,將來怎麼樣呢?』」( 路23:28-31)
….這是耶穌被定罪到被釘十字架之前與人僅有的對話,耶穌對他們將來要面對的處境毫不知情,給予他們最後的提醒,以及關於耶路撒冷命運的最後預言,耶穌告訴他們自己和他們的兒女將來要遭受更可怕的苦難。根據猶太史學家約瑟夫記載,主後67-70年當羅馬人圍困耶路撒冷時,城內大饑荒,甚至到有些母親吃孩子的情景。耶穌盼望他們悔改,而不是同情祂。….(from: 耶穌被釘十字架)

在希臘修道院的牆壁上的石頭記號為拉丁十架,刻上”IC XC NIK”,即「耶穌基督得勝」 (專題 : 復活節 苦路行) ….這種”密碼”對我而言是天書!

第七站 耶穌第二次跌倒 

傳說耶穌在這裡第二次跌倒,同時這裡也是張貼祂死亡告示的地方,在一世紀時這裡以外就是城外了,傳統上基督徒稱此地為「審判門」(Judgment Gate),現在是一個聖方濟小教堂

「苦路」共有14站,這14站的事蹟,有些是記載於新約聖經的四福音書,有些則屬口傳,都是仿效早期的朝聖者往耶路撒冷,憑弔耶穌當年受難地方的敬禮。路上的14個站和站內的教堂、浮雕,逐一展示沿途歷經的事蹟。

….可惜大部分我們都只有拍拍每站號碼牌的時間, 完全沒有餘裕去把每個紀念教堂都晃蕩過 

第六站 維若妮卡(Veronica)為耶穌擦汗 

在傳說中,維若妮卡幫耶穌擦汗後,手帕上便印下了耶穌的臉容,成為聖物。在天主教的宗教藝術中,有非常多跟維若妮卡的手帕有關的畫作。維若妮卡的故居,現已修建了一個耶穌小修女院禮拜堂,以紀念她的義行。

這條苦路並不是一條路通到底, 而是在古城中穿越彎彎曲曲的窄巷與石階, 眼睛放在四面八方就是沒往下的我, 就常常被絆個趔趄
….想想對於受到鞭苔重刑之後, 又背負沉重的十字架, 帶著荊棘頭冠, 走向死亡之路的耶穌來說, 這長約五百米的苦路真是舉步維艱

第五站 古利奈人西門(Simon of Cyrene)幫耶穌背十字架

「有一個古利奈人西門,就是亞力山大和魯孚的父親,從鄉下來,經過那地方,他們就勉強他同去,好背著耶穌的十字架。」《馬可福音15:21》
古利奈位於北非利比亞,有人認爲古利奈人西門是第一個黑人基督徒。西門被強迫去為耶穌背起十字架,本來是一件看似很倒楣的無妄之災,但後來卻變成一段非常不平凡的經歷,也因為這段經歷改變了他的生命,按照羅16:13的記載,古利奈人西門一家最後蒙主揀選,得著主耶穌基督的救恩,他的兩的兒子—亞力山大和魯孚—後來都成爲傳教士。《馬可福音》中有提到他們的名字,顯示他們在早期教會中有一定地位

…..話說竟然有人幫這位古利奈人西門寫了洋洋灑灑一大篇的”小品”, 這篇堪比論文的文章, 看得我頭暈目眩…..靈修小品:古利奈人西門

要注意 : 苦路在這裡拐彎,這邊建立了一間聖方濟修會的小禮拜堂,門口右側的牆上有一個據說是耶穌留下的手印,遊人都會去摸一下,算是去沾點靈氣

就是這個….依稀好像是有個掌印….右手大拇指向上? 

第三站 耶穌第一次跌倒
事件記載於路加福音23章26-27節。記念耶穌身帶鞭痕不堪背負沉重十架而第一次跌倒。這裡有一個很小的禮拜堂,屬波蘭的亞美尼亞教會。小禮拜堂門廊上有耶穌跌倒的雕塑。(耶穌總共跌倒三次,分別為第三、七、九站)

第四站 耶穌遇見母親馬利亞
這是初代教會傳統所記載的事蹟,記念耶穌的母親馬利亞在路上見著滿身傷痕的耶穌,聖經以「馬利亞的心被刀刺透」形容作一位母親面對兒子承受苦刑的痛苦!緊挨著第3站,這個小教堂門的弦月窗上有”耶穌遇見母親”的浮雕,為波蘭雕塑家Zieliensky 的作品。小教堂也屬波蘭的亞美尼亞天主教會。

第一站 耶穌受審確定十字架釘刑 Jesus is condemned to death

從右側樓梯上去是一所伊斯蘭學校, 原來是安東尼亞堡Antonia Fortress遺址, 據推測這裡是羅馬時代彼拉多Pilate的總督府, 是當年彼拉多審判主耶穌的衙門所在,也是苦路的起點。

聖經記載,耶穌被抓後,帶到現在伊斯蘭學校的地方進行審判,提出的控罪有3條,誘惑人民,鼓動抗稅,自稱為王。大祭司不敢自己就把耶穌給殺了,讓當時的羅馬總督彼拉多(Pilate)來給耶穌定罪。但彼拉多問了耶穌後,發現沒有證據給耶穌定罪,說耶穌是加利利人,歸希律管,讓希律來審。希律也不能定罪耶穌。彼拉多想釋放耶穌,審判那天是逾越節,可以大赦一個罪犯。彼拉多將另一個強盜巴拉巴拿來與耶穌一起,讓民眾選一個人進行大赦,在大祭司和長老們的鼓動下,眾人都一口同聲要求赦免巴拉巴。彼拉多拗不過眾人,只得釋放了犯人巴拉巴。

第二站 耶穌背負十字架

19世紀在這裡蓋了判刑教堂(Condemnation Chapel)和鞭撻堂(Flagellation Chapel),來紀念耶穌被鞭撻和背上十字架的歷史事件。這個屬於義大利羅馬方濟各會的鞭笞修道院建築群 因為身處穆斯林區, 所以外圍有高牆環繞保護, 整個建築群共用一個小小的入口

進了小門, 右邊看到的就是鞭撻堂(Flagellation Chapel)…..這裡曾是十字軍東征時興建的教堂, 後來鄂圖曼土耳其將神龕當馬廄用, 後來又被改建成私宅, 1927年按照史料重建教堂, 1929年完工

迫於猶太民眾的堅持, 彼拉多然後命令士兵把耶穌帶到院子裡,當眾鞭打。羅馬士兵把一頂用荊棘編的冠冕套在耶穌頭上,又給他披上紫袍(羅馬人以紫色為尊,相當於中國的黃袍加身),嘲笑他說,恭喜你啊,猶太人的王!然後往他臉上吐唾沫。 彼拉多讓士兵把頭戴荊冠身披紫袍的耶穌又帶到眾人面前,當眾說出了那句名言:“看這個人!(Ecce Homo)” 彼拉多接著說,我查不出他有什麼罪,你們要把他怎麼辦?眾人說,按照我們的律法,他該被處死。釘十字架!釘十字架!彼拉多說,那我可要把你們的猶太王釘在十字架上了?大祭司該亞法答道:我們沒有猶太王,我們的王是凱撒。 意識到再多說也無濟於事,又不想激起眾怒,彼拉多於是叫人端來一盆水,當眾洗手,說:這個人流的血,罪不在我,你們承當吧。眾人都回答,他的血,算到我們和子孫的頭上。看來彼拉多不願意趟這道渾水,後世的基督徒也沒有把殺死耶穌的責任全歸罪於他,埃塞俄比亞正教甚至還把彼拉多封為聖人。

鞭打教堂裡面的天花板上有非常漂亮的荊棘頭冠裝飾, 周圍的三面玻璃花窗, 描繪著判刑當時的三段故事…..教堂的大門上據說有當時鞭刑的鞭子圖樣…沒有拍到, 誰知道啊~~

判刑教堂(Condemnation Chapel)與鞭撻教堂在一個大院子裡, 判刑教堂祭壇上方有耶穌背上十字架的立體雕塑畫, 相當特別
耶穌被判刑後,士兵立即將一個木質的刑架放在耶穌肩上,叫祂背刑具前往刑場。這是當時行刑的慣例,犯人被迫自背刑具。

教堂中還有另一幅”立體畫”, 描繪的是第4站遇見聖母的故事….被我拍糊了, 悲!

在第二站的幾間教會的最深處, 有個很大的耶路撒冷古地圖, 導遊就在這邊講解了老大一通篇關於聖殿&苦路&埋葬地點的考古研究….聽得我腦袋變成一團糊了

在現今判刑教堂和錫安修女院下面發現的羅馬石板區域,傳說就是聖經中記載彼拉多審判耶穌的是一個名叫『石鋪地』─希伯來話叫『加巴達』的地方的遺蹟。不過後來考古調查表明,這些石板是屬於公元2世紀哈德良興建的羅馬廣場,另一方面,現在考古學家得出結論,在一世紀,羅馬總督是在城市西部如今雅法門旁邊的大衛城堡,而不是在鞭笞堂一帶審判耶穌
…..也就是說, 這幾個教堂也是純屬紀念, 與事實發生地無關…..

在第一&第二站附近, 抬頭可以見到一個用石頭修建的拱門,現今被稱為「看,這個人」(Ecce Homo)拱門。

Ecce Homo 教堂是耶路撒冷舊城內的一座羅馬天主教教堂,位於苦路上,是錫安修女院的一部分。 教堂外有一個跨越苦路的古羅馬拱門“The Ecce Homo Arch” (Ecce Homo 拱門),這個拱門被認為是希律王的安東尼堡壘大門的一部分,是彼拉多審判耶穌的地點,彼拉多在拱門下說了聖經上記載的那句名言:“看這個人!(Ecce Homo)”

不過,根據考古發掘,現在知道,這個拱門是由羅馬皇帝哈德良在二世紀興建的三個拱門之一 (也就是基督死後才蓋的)

ps. 這個不是Ecce Homo拱門, 我根本沒拍到, 只好拿街上長的有點像的拱門, 遠遠的來假掰….

(圖片來源 : 上圖- 十字苦路 | 下左手繪- 苦路14站

從14世紀開始,歐洲虔誠的基督徒便前來重走苦路,直至今日,每個星期五下午3點,聖方濟會的神父們都會帶領來自世界各地的信徒們走一遍苦路。 

終於結束了今天一整天緊湊的行程, 導遊繼續帶著我們在古城裡鑽….因為遠離的景點, 沒有遊客的老城顯得安靜又孤寂…..

呃….看這裝扮….我們大約是走到穆斯林區來了!

然後….導遊就在夕陽西下之前的傍晚把我們送出老城, 又把我們趕上車送回橄欖山的旅館….一直到回到了旅館, 我整個人還暈呼呼的….ㄟ? 就降? 我的耶路撒冷老城之旅就降結束了?!!! 掰掰指頭想想有哪些地方沒去到….嗯~好像該去的都去過了….但素~為什麼我覺得好空虛啊~~

其實我們這一天還含有橄欖山的行程(上一篇), 怪在明明跑了一堆景點, 應該趕得要命, 偏偏我只記得導遊早上下午各一場超過半小時的”歷史課”…..所以我們到底算緊湊還是游刃有餘….我也搞不清

 

參考影片 : 【探索以色列】專題影片-苦路14站 (from:「水深之處」) 
參考閱讀 : 耶穌基督的耶路撒冷 (照片很棒) | 苦路十四站 (還有畫作參考)

 

 

 

 

 

 

 

相連文章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