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Roma景點地圖

終於來到這趟旅程的最後一個點….羅馬Roma, 只是因為我已經來過(雖然素很~久以前), 該去的景點也都去過了(雖然沒啥記憶了), 加上排行程死掉很多腦細胞, 所以決定最後要來個晚節不保, 把roma 3天的行程很光桿的丟給朋友規劃, 我當伴遊就好….. 


把幾天下來到過的地方大致標了一下, 大概沒有一個城市像羅馬有這麼多的值得細細品味的景點, 仔細點玩, 可以待1個星期以上, 若是對歷史建築藝術有興趣的人來, 大約就樂不思蜀了……

之後會把每天走的路線一樣用google map畫出來, 不過那不是最建議的路線….只是我們散漫的散步路線

我們住的地方在火車站附近, 出門來回搭地鐵, 中間的點就靠兩腳一直走……因為實際上在roma只待上2天半, 時間不太夠慢慢細細地逛博物館之類的, 所以出發前說好的共識…..

  1. 不逛博物館, 美術館, & 有的沒的XX館, 不買roma pass (因為大概都靠走路, 不划算)
  2. 羅馬競技場必去, 買那個含競技場的3個遺跡的聯票
  3. 梵諦岡必去

第一天的第一站, 上午我們到達梵諦岡, 站在Piazza San Pietro聖彼得廣場上時, 被這些從聖保羅教堂一邊的迴廊一直排到另一邊迴廊的人群給ㄘㄨㄚˋ到, ….甚麼叫大排長龍, 這就是啊!!!

ps. 照片中對面迴廊中間停了一台巴士, 那是行動郵局, 可以從那邊寄明信片, 真的郵局在教堂參觀出口出來的地方, 也就是照片中被噴泉遮到的那排建築物中間, 不過門口也小小的, 稍微注意一下不難找到

最猛的是在排隊人龍裡站著一票非常扎眼的光頭和尚…..和尚逛教堂…..挺妙的

問了排隊的人到底在排啥, 結果一路問過去竟然問到的人也搞不清楚….Orz….最後有超熱心的老外不知去哪裡問到說是排隊進教堂…..

ps. 我們差不多是在迴廊對接的中間問人的, 據他們說他們的領隊告訴他們應該還要排2~3小時…..

挖咧, 我本來還以為這些人是排隊要進梵蒂岡博物館, 想當初以前來的時候, 整個廣場是空的, 要去教堂就直接進去, 哪來冒出這麼多人啊…..

所以當下決定….今天先在廣場混, 明天一早再來一次, 博物館就算了, 但教堂非進不可!!! (握拳)

ps. 其實梵蒂岡博物館裡面有全世界聞名的米開朗基羅真跡-創世紀與最後的審判的西斯汀禮拜堂(Sistine Chapel), 超級值得去看….模糊的記憶是以前有進去過, 但因為裡面禁止照相, 所以完全沒留下證據….

我們在聖彼得廣場 & 長廊裡混了非常久, 又跑去拍了衛兵, 才拖著腳步離開…..(照片資料都在下篇一起介紹囉)

走在曬死人的協和大道Via della Conciliazione上, 朋友還在問說要不要去找我們的領事館拍照, 我是興趣缺缺, 沒想到…..

話才說完沒幾分鐘, 就在路邊的樓上看到國旗飄揚…..


一路頂著大太陽走到Castel Sant’Angelo聖天使城堡…翻出以前的相片…嗯~同樣的地方, 可見以前也是這樣走過來的(完全失憶了)

聖天使堡建於西元139年,原為哈德良皇帝(Emperor Hadrian)為自己及家族所規劃的墓園,在公元6世紀被改建成教皇堡壘。相傳公元590年天使長米迦勒在城堡的屋頂顯現,宣布黑死病的結束,所以教宗Gregorius I 格里高利一世 將城堡和橋都以「聖天使」命名。 1277年,城堡重修,建有城牆並另建秘道與梵蒂岡連接,做為教皇躲避外來威脅所用。

從聖天使橋(Ponte Sant’Angelo,又名哈德良橋Pons Aelius)拍到經典角度….. 已經不想吐槽這滿坑滿谷的遊客了….

聖天使橋是哈德良皇帝建於公元134年,橋曾於1450年坍塌,隨後在原橋的基礎上重建。

在聖天使橋的兩側共有十二尊雕像,聖彼得與聖保羅是16世紀留下的雕像,其餘10尊則是1688年克雷蒙九世聘請藝術家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設計的天使雕像,天使形態各異,每一位天使手中都拿著一種耶穌受刑的刑具,但貝尼尼實際只完成其中兩座,其他部分是由他的弟子接手完成的

貝尼尼完成的只有”Angel with the Crown of Thorns 天使與荊棘冠冕” & “Angel with the Superscription 天使與「猶太人的王」標題” 2尊天使像,真品現在被保存在羅馬的另一間教堂Sant’Andrea delle Fratte裡面。(參考資料:Wikipedia)

我們躲在台伯河邊(義大利語:Tevere,英語:Tiber)的樹蔭下, 一邊享受徐徐涼風, 一邊發呆, 順便把帶來的乾糧全部拿出來當午餐解決掉

ps. 第一次看到這種”獨木舟”, 第一次看到完全不服老的”老人家”划這種競賽用的船…..

沿著台伯河散步樹蔭之下, 真是非常享受…..美中不足的是台伯河的水很濁, 完全沒有清清河水的fu…..

Palazzo di Giustizia (The Palace of Justice, Rome) 最高法院和司法公共圖書館的所在地

拍的時候完全不知道這裡是那兒, 只見門口停了好幾台遊覽巴士, 想說這大約是super頂級版的五星級飯店, 沒想到回來一查發現誤會大了…..哎呀!

在最高法院旁邊沒多遠有一間小巧的教堂, 它的立面雕刻華麗繁複的令人側目…..Church of the Sacred Heart of Jesus in Prati(Chiesa del Sacro Cuore del Suffragio), 大概是翻成聖心主教座堂, 1917年建成, 算是很新的教堂, 由於它的neogothic新哥特式風格, 也被稱為小米蘭大教堂….

走著走著又發現教堂…..羅馬啥不多, 教堂多的跟台灣的便利商店有拚….

前面的是Saint Jerome of the Croats (Chiesa di San Girolamo dei Croati) 是克羅埃西亞的國家教堂

旁邊有個圓頂的是 Church of San Rocco(Chiesa di San Rocco all’Augusteo), 這是教宗亞歷山大六世創立於1499作為鄰近醫院的教堂, 周邊整個被封鎖起來的地方是古羅馬皇帝奧古斯都的大型陵墓, 疏於照管變廢墟啦….

在2個教堂中間往後看過去, 可以看到San Carlo al Corso (Sant’Ambrogio e Carlo al Corso)的…屁股, 其實, 篇頭第一張照片的圓頂就是這個教堂( 從西班牙階梯上面所拍)

為什麼會提到這個教堂咧….因為….後面發現有巧合的驚喜….

繼續前進, 我們來到人民廣場(義大利語:Piazza del Popolo), 廣場邊上兩座在外觀上非常相近的教堂被稱為雙子教堂

左側 右側
教堂 Santa Maria in Montesanto Santa Maria dei Miracoli
聖山聖母堂 奇蹟聖母堂
建造 1662~1675 1675~1681
內部 橢圓形 圓形
圓穹頂  十二角形 八角形
鐘樓 18世紀加蓋 18世紀加蓋

兩座教堂之間的科爾索大道(Via del Corso),在古代稱為via Lata,是縱貫義大利羅馬古城中心區的一條主要街道,連接北邊的人民廣場與南面的威尼斯廣場, 一些熟知的景點、廣場幾乎60%都在它的兩側。

廣場中央是整修中的方尖碑, 下面的噴泉和雕刻完全被遮掉了……它是羅馬城中最高的(高約24米, 包括底座高36米)和第二古老的方尖碑。 

方尖碑本身已經有3000多年以上的歷史,公元前10年被羅馬帝國的第一位皇帝渥大維奧古斯都(Gaius Julius Caesar Augustus公元前63-公元14年)搬到羅馬,本來是放置在馬克希姆斯競技場,1589年希斯杜斯五世教宗下令運來此地。1818年廣場重新改建時又在方尖碑四周加上了四座古埃及風格的石獅子和噴泉。

人民廣場北面是波波洛城門(porta del popolo), 它是古羅馬城牆的北門, 初建於 3 世紀, 現在看到的樣子, 是1655年為迎接瑞典女王Queen Christina, 教宗亞歷山大七世委託貝尼尼設計重新修建, 並改名為“人民城門”

其實人民廣場之名得自北邊大門右邊的人民聖母堂(Santa Maria del Popolo), 不過被我們給技術性遺忘….這個人民聖母堂是拉斐爾設計的, 裡面典藏也是非常的精彩, 有相當多藝術家的作品,  這裡也是拉斐爾最開始被下葬的地方(後來轉到萬神殿)。但這間教堂最近變得大大有名, 卻是因為達文西密碼的作家丹‧布朗在他另一本暢銷書–天使與魔鬼(Angels and Demons)一書中, 第一個被殺害的教宗候選人, 就是死在這裡面的基吉禮拜堂Chigi Chapel…..

羅馬女神噴泉(Fontana della Dea Roma),下面可見羅馬的母狼象徵;

噴泉背後是Pincian Hill…..對於看教堂, 我們持著很隨興的態度, 但看到可以登高的地方, 就會腳癢忍不住衝衝衝…..所以就往上摸啦….

人民廣場是通往北方最重要的道路,在鐵路時代以前,此處是旅行者抵達羅馬時首先看到的景色。現在看到的兩個相擁的半圓的形式是1811~1822年修建為新古典風格。

其實在之前的數百年間,人民廣場是公開執行死刑的地方,最後一次是在1826年。

在廣場另一側的是海神噴泉(Fontana del Nettuno)

再往上爬高一層….遠方的景慢慢地露出來了…..

從Pincian Hill 的景觀平台看出去(望遠鏡頭拉的, 其實粉遙遠)……一堆的圓頂…..

Pincian Hill 旁邊可以接到羅馬第二大公園Villa Borghese 波格賽別墅花園, 這是一座自然主義的英國式景觀園林, 不過我們熱到只能癱坐在樹蔭下喘氣, 完全沒力氣去逛公園….

裝扮成神鬼戰士的”拍照藝人”…….這位大哥, 你一點fu都沒有啊! 難怪招不到人客……

在山上躲太陽混了一陣才摸下山…..

這次來羅馬沒有碰到一票吉普賽小朋友跟前跟後的討錢”摸”錢……零星只看到路邊乞討之類的….

從Pincian Hill 下來後, 我們再度回到人民廣場, 然後從雙子教堂中間踏上羅馬有名的血拼大道-科索大道(Via del Corso)…..只是….這條大道並不寬,也沒有感覺特別整潔,靠廣場這邊是行人徒步區,兩側全是舊建築、商舖、極窄極長的胡同……

我們完全不是購物的咖, 所以只在路上買了冰淇淋, 然後就鬼使神差的跟著人進了一間教堂…..

立刻被圓頂投射下來的光線驚豔到……

回來的時候查資料, 找了老半天, 才發現原來這間教堂就是之前被我拍到”屁股”的那間 聖安博及嘉祿堂/聖卡洛教堂(Sant’Ambrogio e Carlo al Corso, 一般簡稱San Carlo al Corso)

調整一下曝光, 讓教堂”明亮”起來, 才能看清裡面的的一些藝術品…..

看上面……中央拱頂的「反叛天使之落」壁畫,是17世紀畫家布蘭迪(Giacinto Brandi)的作品

教堂頂上的每一塊空間不論大小, 都變成畫家的畫布, 然後再用金碧輝煌的裝飾鑲成畫框…..

主祭台上的「聖安博與聖嘉祿榮陞天國」祭台畫屏,是馬拉塔(Maratta)於1690年所繪。 祭台後方有一聖觸櫃,保存著聖嘉祿的心臟。

回來的時候查資料, 找了老半天, 才發現原來這間教堂就是之前被我拍到”屁股”的那間 聖安博及嘉祿堂/聖卡洛教堂(Sant’Ambrogio e Carlo al Corso, 一般簡稱San Carlo al Corso)

聖卡洛教堂是義大利羅馬的一座羅馬天主教宗座聖殿,供奉兩位來自米蘭的聖人, Saint Ambrose & Saint Charles Borromeo。教堂始建於1610年Saint Charles Borromeo封聖之後,教堂為拉丁十字平面,修建在聖尼各老堂(San Niccolo del Tufo)的遺跡上的舊址上。

忍不住再來一張…..非常有fu的一間教堂…..

聖卡洛教堂的正面實在是很”平淡”, 所以踏出教堂後直接被街頭畫家給吸引, 完全忘了幫教堂的臉面拍張照留紀錄…..

下一站目標朝著西班牙廣場前進, 沒想到google map突然帶著我們鬼打牆的往河邊跑, 害我們轉來轉去的一直走到錯誤方向, 最後好不容易讓我們找回正路, 結果遠遠的我就忍不住哀嚎了…..

西班牙廣場(Piazza di Spagna)由四部分構成,即Chiesa di Trinita del Monti(山上天主聖三教堂)、西班牙階梯(Spanish Step)、破船噴泉(Fontana della Barcaccia)、康多提大道(Via condotti)。

這裡是電影”羅馬假期”的經典場景之一, 結果……ㄚㄚㄚㄚ…….MD, 這個整修鷹架實在太夭壽, 雖然也是因為光線反差太大, 但還是忍不住技術性的讓它過曝…… 

ps. 右側那棟黃白色的建築曾經是詩人約翰. 濟慈的住所, 1821年濟慈也在這裡去世, 現在成為博物館

翻出壓箱底的照片 (朋友幫拍的, 手震糊掉了….), Trinità dei Monti 聖三一教堂長這樣…..

ps. Google旗下有個叫Panoramio的照片分享應用程式,方便用戶將照片貼上Google地圖。Sightsmap網站依照各地點分享照片數目多寡,編製拍攝熱度圖,其中十大拍照熱點的第二名就是…..聖三一教堂(Trinita dei Monti)….真是想不到啊! 

破船噴泉(La Fontana della Barcaccia)是由 Pope Urban VIII 教宗伍朋八世委託義大利雕塑家濟安.貝尼尼和他的父親Pietro Bernini於1627-1629所設計建造

原本的噴泉很小, 水壓小導致水流量也相當細小, 所以Bernini 將原本的噴泉外圍做了一條與地面等高, 狀似半淹的船, 噴泉的水先流入破船, 再從破船慢慢溢出, 這個設計據說是為了紀念1598年羅馬大水災而建的。 當時台伯河氾濫成災,河水一度漫延進西班牙廣場一帶,當洪水退去後,一條破船擱淺在廣場之上, 而根據這個設計了噴泉的樣子

ps. 可以接水喝 (我們3個都裝了一瓶狂喝, 天氣實在太熱了)…..這張是我們最後一天一早又再度跑來, 才能拍到完全清空的噴泉…..

爬上西班牙階梯(Scalinata della Trinità dei Monti), 看下去, 滿滿的觀光客人潮實在很驚人….正對延伸出去的就是康多提大道(Via condotti), 整條街都是時尚精品店, 可惜對我們3個大約就是對牛彈琴, 直接無感的純經過….

西班牙階梯是全歐洲最長與最寬的階梯,總共有135階,因為是要闢往同樣是由法國建造的聖三一教堂, 所以是法國波旁王朝用外交官Étienne Gueffier的遺產(20,000 scudo -19世紀義大利銀幣)資助修建,在1723年-1725年間建造完成的。只不過後來因為西班牙使館在這裡,所以取名西班牙台階…..

結果變成… 法國人出錢+義大利人設計+英國詩人顧門 –> 西班牙出名…..西班牙完全就是撿便宜來著啊

這樣的長階梯絕對是一堆人佔著休息發呆曬太陽的好地方, 不過要注意, 聽說羅馬是禁止在階梯上用餐的喔 (but, 奧黛麗赫本有在階梯上吃冰淇淋耶….)

進到聖三一教堂(Trinità dei Monti)裡面, 有的資料把她翻成”山上天主聖三教堂”…..突然有種”玉二聖母山上天后宮”之類的fu….

這座教堂是奉法國國王路易十二世之令在1502年動工, 於1585年完成, 從教堂的雙子鐘塔和窗子,可以看得出它是屬於哥德式風格, 不同於羅馬較常見到巴洛克式的豪華和精雕細琢…..之前才被金碧輝煌閃瞎眼, 現在碰到小清新也是另一種風情….

教堂裡的面積不大,  教堂圓頂(Dome)及左右兩側各有文藝復興時期所留下的濕壁畫(Fresco)…..祭壇前面被擋住過不去, 所以圓頂的繪畫沒拍到啊!

非常漂亮的濕壁畫…..

小小的…隱身在大幅壁畫邊緣, 很容易被當成裝飾畫的…..最後的晚餐….少數我認得出來的聖經故事主題….

聖三一教堂出來的小平台有很多素人畫家….

雖然很多人建議在西班牙廣場等夕陽, 不過我們還有好多地方還沒有去, 趕路喔….. (衝下來後才後知後覺的發現, 哎呀! 我沒拍到眺望的景啊!~~~~ )


沒有在羅馬街上發現貓咪的蹤影……

我們的人形GPS把我們帶到號稱羅馬最美的巴洛克廣場–那沃納廣場Piazza Navona

此處原是公元1世紀古羅馬圖密善競技場(Stadium of Domitian),15世紀末闢為市場。今日以巴洛克藝術著稱的Navona廣場始建於1640年代,三座噴泉和華美的教堂&建築皆是巴洛克風格的完美呈現。

四河噴泉(義大利語:Fontana dei Quattro Fiumi) 建於1651年,坐落於Navona廣場中心。噴泉由濟安•貝尼尼 Gian Lorenzo Bernini 設計,他以擬人化的方式,運用四位巨人來表達四大洲的四條河川,是Bernini 所創作的噴泉中最完美的作品,也是巴洛克藝術高峰期的代表作。

四河噴泉代表文藝復興時代地理學者心目中四大洲的四條大河:非洲的尼羅河,亞洲的恆河,歐洲的多瑙河和美洲的拉布拉多河。中間穿插七種動物有馬, 海怪, 鱷魚, 獅子…等, 方尖碑最上面的是代表聖靈的鴿子降臨, 雨露均霑, 使四大洲的四大河流,流入海洋!

轉身欲扶住方尖碑的是多瑙河(歐洲),他的手所碰的盾牌上刻有聖彼得的鑰匙和三重王冠,還有象徵英諾森十世的徽章,三朵百合和一隻代表聖靈的鴿子,表示它是最接近羅馬的大河。

手拿船槳目視遠方的是恆河(亞洲),象徵恒河之水淵遠流長,河量穩定,適合航行

蒙頭的是非洲尼羅河,因為當時還不知道尼羅河的源頭,認為它充滿神祕

跌倒的禿頭(大誤!)是南美洲的拉布拉多河(西班牙語:Río de la Plata,語中意為「白銀之河」), 跌坐在銀幣上的拉布拉多河巨人,象徵新大陸富饒的財富不斷輸往歐洲

廣場上另一地標是聖阿格尼斯教堂(Sant’Agnese in Agone)

聖阿格尼斯教堂(Sant’Agnese in Agone),由教宗英諾森十世下令興建,第一階段的工程由拉依納爾迪 (Girolamo Rainaldi) 於1652年以巴洛克風格設計。1653至1657年,交由聲稱”永遠拒絕直線”的波洛米尼 (Francesco Borromini) 執行。他更改了部分原建築佈局,以最擅長的曲線與反曲線、凹凸形式的方式來呈現出空間的運動感,這在聖阿格尼斯教堂的立面上,展示的淋漓盡致,堪稱是波洛米尼的代表作之一。


有趣的軼事

在巴洛克藝術裡最具代表性的兩個人, 無疑就是貝尼尼與波洛米尼, 但據說非常不合而且是死對頭的這兩人在Navona廣場修度了….

由於貝尼尼非常不爽波洛米尼, 所以各種yy就出現了….
  — 拉布拉多河的手向上頂住, 是貝尼尼在拿波洛米尼開刷:啊~! 教堂要是倒了就會砸到我啦!….
  — 而且因為不想看到對手蓋的教堂,所以貝尼尼乾脆把尼羅河的頭用布蓋住。

其實早在教堂蓋好5,6年前, 四河噴泉就已經完成了, 所以就說八卦謠言不可信。不過結果是上面這2張八卦的拍照角度聽說在歐洲遊客中非常夯, 我在翻資料看到這段時差點噴了, 拍腿狂笑”有哈!我也有拍到!! 而且真的有FU耶!!”….

顧著拍噴泉, 結果找不到朋友, 一直繞了兩三圈, 才終於修度…..然後我們後知後覺的發現…..ㄟ? 教堂可以進去耶?!

傳說在西元304年,13歲的少女聖阿格尼斯因為堅持基督教信仰,拒絕與一個異教徒結婚,結果被處死,之後,人們就在她殉難的地方建了個小禮拜堂並葬於此地的地下墓窖中。現在所看到的是教宗Innocent X在位後,希望把他家族宮殿所在的Navona廣場改造成全羅馬最高貴的廣場,於是在1652 年才出資委託改建的。

我們進來不到三分鐘, 還在”驚奇”的看著圓頂的繪畫和周邊的雕刻, 就聽到一聲中氣十足”Closed!!!”, 然後”啪”的整個燈光關掉, 然後下一秒我們就跟著一堆遊客被趕出來……

出來對著被閃到目揪的陽光, 三人還呆呆的……發生啥情況?  

四河噴泉實在太引人注目了, 其實在廣場上還有2個噴泉, 位於廣場北端的是Fontana del Nettuno海神噴泉

由教宗額我略十三世資助,Giacomo Della Porta設計,下部採用白色大理石,上部採用當地石材。但在西元1574年完成直到接下來的300年,噴泉都沒有雕像,直到1870年義大利統一,羅馬成為義大利首都後,於1878年,Anton Della Bitta才在噴泉中央放上海神與章魚戰鬥的雕像。

在廣場南端的是 Fontana del Moro摩爾人噴泉

在西元1575年同樣由Giacomo Della Porta完成,4個吹海螺半人半魚的是Triton,是海神Poseidon的兒子。1673年貝尼尼又加了一個肌肉糾結的摩爾人雕像,站在海螺殼中與海豚奮戰,由Giovanni Antonio Mari雕刻完工,原雕像在1874年被移到鮑格才別墅,現在這尊雕像是複製品。

那沃納廣場也是街頭藝術家和小商販的一處寶地,由於禁止車輛入內,因此這裡從早到晚都是都遊客雲集,一片喧嘩熱鬧的場面。

小朋友對音樂的感受性是很強的…..

第一次經過他時, 完全沒發現他是”街頭藝人”, 後來朋友說道有看到這號人物, 才又回頭去找……

XD, 這完全就是路人甲, 混在來來往往的遊客中誰會注意到啊…….

那沃納廣場和四河噴泉也是當地人休閒聚會的高人氣景點, 帶狗的老先生就輪著把廣場中的椅子坐了個遍, 從不同的角度欣賞不同的風景&人…..為什麼會知道咧? 因為我們在廣場逛過來又走過去, 然後就”不時”的在不同的角落發現他&狗狗…..

為什麼我們會在廣場逛過來又走過去…..啊就我們的人腦GPS & Google Map方向大混亂, 加上我在一旁亂出主意…..

終於找對方向了……

Pantheon 萬神殿 最早興建於西元前25年,是由奧古斯都(Augustus,即屋大維)大帝的女婿兼大臣戰將阿格利帕(Agrippa),為了慶祝奧古斯都在亞克興海戰勝利所興建的(據說就是屋大維打敗安東尼與埃及豔后的那場海戰);

西元80年因大火而被燒毀,直到西元125年時才由熟悉建築學的哈德良(Hadrianus)皇帝下令於原址重建,這也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樣貌。

公元609年拜占廷皇帝將萬神廟獻給羅馬教皇卜尼法斯四世,後者將它更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這也是今天萬神廟的正式名稱。

萬神殿是古羅馬帝國滅亡後,碩果僅存的一個圓頂建築,一般被認為是古典建築和諧構造的完美典範,對後來的建築史,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前方是具有非常古典的希臘風門廊,寬33.1公尺、深13.6公尺,共有16根柱子,每根都是用整塊重60噸的花崗石製成,柱高39英尺(11.8公尺),直徑5英尺(1.5公尺)。

山形牆下的銘文意思是「盧斯烏斯之子阿格利帕,在他第三任內所建」,不過因為字母是19世紀重新鑲入,所以顯得很”新”

這個巨大圓頂是萬神殿的精髓所在,穹頂本身就是一個完美的半圓,直徑與穹頂最高點高度幾乎相等=43.2公尺,它一直是世界最大的穹頂,直到1436年,被翡冷翠的聖母百花大教堂(Duomo S.Maria del Fiore)52公尺高的圓頂拚過去。

萬神殿穹頂象徵天堂,唯一的自然光線來自拱頂中央的圓形天眼(Oculus),直徑8.8公尺長,因為這是真的”洞”,所以下雨時雨水也會滴進室內,因此地板有隱藏的排水孔,讓萬神殿不至於淹水。不過…下雨不是重點….注意看,在圓洞旁有一小塊光線,其實在不同季節不同時間造訪,所看到的投射光都不同,從穹頂照射進來的太陽光,隨著日月推移轉動方向,每年的春分3/21,夏至6/22正午12點整,陽光從天窗照進來,都會精準投射在主門前面的地板上。(羅馬「萬神殿」的設計很精彩….簡單易懂的介紹文)

ps. 照片中左邊第一個壁龕裡面是一座由Lorenzetto羅倫澤多於1524年所雕刻的聖母與聖子雕像….但這不是重點, 重點在它的下方, 放著文藝復興三傑之一, 畫家兼建築師的拉斐爾(Raffaello)的棺木……沒做功課的我當然沒拍到…..哈哈….. (╥╯﹏╰╥)

經過後世的人研究得知,古羅馬人當時使用混凝土建造穹頂時,將比較重的骨料用在基座,然後逐漸選用比較輕的骨料向上,到頂部時只使用浮石混雜多孔火山岩,而且穹頂的厚度也向上逐漸削薄,所以圓頂才不會因為混凝土的張力,使它無法承受自身的重量而坍塌。

另外,古羅馬人也利用了特殊的視覺技巧,在穹頂內部還做了五層凹格,凹格的面積逐層縮小,更加襯托出穹頂的巨大,並給人以一種向上的感覺。大理石的地面上也使用了格子圖案,並在中間稍稍突起,這樣當人站在廟宇中間向四周看去時,地面上的格子圖案會變形,進一步給人造成一種大空間的錯覺。

…..因為整個萬神殿裡面萬頭鑽動, 我只想往上拍, 完全沒想到要拍地板(是說拍了也只能拍到一堆腳…..) (官網照片)

很有fu的壁龕, 裡面的雕刻是St. Joseph and the Holy Child, 不過我只拍到這個壁龕, 然後我們就……又被趕出來了 (╥╯﹏╰╥)…..

這次好點, 待了十分鐘以上, 因為我們根本沒在注意關門時間, 就一路很隨興的逛過來, 只能慶幸我們在關門前就”晃”了進去, 也讓我拍到了最主要的圓頂啊~~

門外還擠了一堆來不及進來的遊客…..

要關門囉…..

萬神廟現在仍然還是義大利的一個教堂,這裡會定期舉行彌撒以及慶典

為啥要拍門廊的天花板咧…..因為關於這也有一段軼事

對萬神廟真正的破壞是在17世紀中葉,當時教廷準備重建聖彼得大教堂,教皇烏爾班八世將門廊天花板上的鍍金青銅板拆下來熔化,用來建造聖彼得大教堂主祭壇上的天蓋,以及聖天使城堡的80門大炮。烏爾班八世為了仿造其他中世紀時期的教堂,還下令在萬神廟門廊兩側建兩座鐘塔。這些作為都引起了羅馬人的不滿,拉丁諺語「巴波里沒做的事,巴貝里尼做了」(Quod non fecerunt barbari, fecerunt Barberini)由此而來。「巴波里」(barbari)就是拉丁語中「野蠻人」的意思,而巴貝里尼(Barberini)則是這位烏爾班八世的姓氏。

不過義大利人最終還是報了仇:在為義大利第一位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造墓時,人們特地熔化了聖天使城堡的一尊大炮來做墓地裝飾,象徵性地奪回了萬神廟的青銅;而兩座鐘塔也最終在1883年被拆除。

又出現了”偽神鬼戰士”……只是…..這位老兄, 你的假肌肉盔甲感覺好像有點太小啊……

正對著萬神殿大門,有一座矗立著方尖碑的噴泉 Fontana di piazza della Rotonda。噴泉在1575年建造完成, 但埃及方尖碑是到1711年教宗克雷門特十一世Pope Clement XI 主持加上去的。

ㄟ….這隻狗狗好眼熟, 之前是在去Navona廣場前碰到在路邊牆角尿尿的, 你的主人怎麼不見啦?

純經過……..聖依納爵教堂 Church of St. Ignatius of Loyola at Campus Martius (Chiesa di Sant’Ignazio di Loyola in Campo Marzio)

其實我們想找地鐵回旅館啦…..快累死了!

又一個純經過……..Marcus Aurelius Column 馬可奧里略圓柱

改變主意…..先跑去吃晚餐, 價格&口味都中規中矩, 完全沒啥驚喜, 所以也沒啥印象…..回來整理照片時還愣了好久, 想說這餐是啥時冒出來的…..

吃完飯出來找到地鐵站, 然後我們很淒慘的發現地鐵站竟然關門啦……蝦密??? 9:00(還是9:30)竟然就鐵門深鎖…..有幾個老外不死心, 還跑去搖鐵門, 最後也給了我們一個莫可奈何的苦笑……啊啊啊……這下……只能走回旅館了…..

看一下我們今天走的路徑map…..因為太隨興, 完全就是一個鬼畫符式的大亂走……哈哈…….

走到最後只覺得整條腿硬得像木頭, 腳底也沒知覺啦……最後是拖著咖ㄅㄡ走回旅館的………

 

 

 

 

相連文章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