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 聖彼得大教堂San Pietro Vaticano

坐落在梵蒂岡 (Vatican)城內的聖彼得大教堂 (Papal Basilica of Saint Peter)是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可容納6萬人同時做祈禱;它也是羅馬四座特級聖殿之一
其它三座分別是
  — 最古老的聖約翰拉特蘭大教堂(Basilica of St. John Lateran);
  — 大聖母堂(Papal Basilica of Saint Mary Major / Basilica di Santa Maria Maggiore); 和
  — 城外聖保羅大教堂(Basilica of Saint Paul Outside the Walls)

我們在這裡花了連續2個半天到處閒逛+狂拍照…..大約沒人像我們這樣鬆散的旅遊啦!!

最早的聖彼得大教堂是由改信基督教的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大帝下令,在首任羅馬主教聖彼得殉道的地方重修墓穴,於西元333年建造了一座長方形大教堂,為巴西利卡式建築,稱為老聖彼得大教堂。

1506年天主教教皇朱利奧二世 (Giulio II) 因為打算把梵蒂岡建造成教會的大本營,決定重建聖彼得教堂,前後陸續有好幾位大師接力,總計蓋了120年,直到1626年11月18日宣告落成,即今日所見之聖彼得大教堂。改建後的教堂呈現希臘十字架結構,具文藝復興式和巴洛克式建築風格,自1870年以來,主要的宗教活動均在此舉行。

大教堂的外觀宏偉壯麗,建築總面積2.3萬平方米,最多可容納6萬人,直至目前還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主體建築正面以中線為軸兩邊對稱,8根柯林斯式(Corinthian)圓柱對稱立在中間,4根方柱排在兩側,柱間有5扇大門,2層樓上有3個陽台,位於中央的陽台就是「祝福陽台」,重大的宗教節日時教皇會在上面為前來的教徒祝福,歷任新當選的教宗也都會在此陽台上第一次公開露面,接受群眾的歡呼與掌聲。正面上方有 耶穌基督及使徒的雕像

聖彼得大教堂正面有5​​扇大銅門,每一扇門分別由不同的大師設計建造,都有它不同的用意和含義。從右到左分別是 聖門、聖事門、中門、善惡門、死門
其中最特別的應該是“聖門”(Holy Door),這扇門平時關著,只有在聖年Holy Year或每25年才由教皇親自打開(維持1年),然後由教皇領頭走入聖堂 ,意為走入天堂,有幸打開此門的教皇的徽章將被刻在門上浮雕的下方,現在門上已有26枚徽章,說明此門已被26位教皇打開過,下次會在2025年開啟。

上面的照片是門前的前廊, 一張是一大早進門時拍的, 所以還空空蕩蕩的, 我們參觀完出來時, 就滿滿都是人頭啦! 結果進門出門我都拍了, 卻沒想到要拍門…..沒做功課就是這樣啊…. o(╯□╰)o 


教堂頂部左右各有一個18世紀的大圓鐘,面對教堂左邊的鐘上標示著羅馬當地的時間,﹔右邊的鐘只有一根指針,那是延續法國大革命之前所用的計時方式,標示的是格林威治時間。

教堂前方左右各有一座雕像,面向教堂右方的是聖保羅San Paolo,他的左手持劍、右手披卷 
聖保羅不屬於耶穌的12門徒,卻因耶穌的感召四處宣揚基督教義,最後在羅馬殉教。因為他是被劊子手以長劍斬首,所以右手持長劍作為其代表像徵,而左手持經文代表他四處宣提教義。

ps. 光注意不要讓雕像擋到教堂正面, 沒想到雕像拿著的劍, 被我拍成不見了…. (╦_╦)

面向教堂左手邊的是聖彼得San Pietro,右手握著耶穌送給他的通向天國的2支金銀鑰匙,左手拿著一卷耶穌給他的聖旨。

位於教堂前的, 當然就是聖彼得廣場Piazza San Pietro了, 這是由建造四河噴泉的巴洛克藝術大師Bernini貝尼尼所設計,這個橢圓形的巨大廣場,長340公尺,寬240公尺,兩邊是由4列共計284根多立克柱式的圓柱和88根方柱組成的柱廊,朝向廣場的廊頂上,立有140尊羅馬天主教會歷史上的殉道者的大理石雕像。

廣場上的線條是1817年才鋪上去的,可以透過方尖碑影子的所在來判斷時間,就像是日晷一樣

ps. 在Roma幾乎主要的廣場中都豎立著方尖碑…..而梵諦岡明明是”皇級”的天主教大本營, 卻是將古埃及異教崇拜太陽神的象徵矗立在自家門口, 這是昭示征服呢? 還是炫富? 抑或是純裝飾?….大概皆有之吧! 

方尖碑兩側各有一座高達14公尺的噴水池,象徵著上帝賜給信徒的生命之水

右邊那一個是由馬德諾(C.Maderno)於1607年所設計的,費時七年完工,而在左側那一個則是由Bernini 於1675年仿製的,以符合左右對稱的美感。

站在教堂前的廣場, 頂著日曬(我的帽子某日默默地失蹤了), 試了好幾次, 一直無法用寬景把兩側的柱廊全兜進來, 這是最”長”也算最成功的一張了, 這個號稱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之一的超級聖殿, 實在要來此親眼見證, 才能深深的感受到那股震撼

第一天我們沒進教堂, 卻也在廣場混了一整個早上…..幹啥了咧? 

….拍迴廊

竟然可以在迴廊裡面開著警車巡邏…..

有光線漂亮多了….

動作慢了好幾步, 兩人剛”分手”時能搶拍到就有fu 多了啊……

發現小帥哥, 可惜制服遮的嚴嚴實實的, 沒有”小鮮肉”的fu….

瑞士近衛隊的制服充滿文藝復興時期風格,常常被誤會由米開蘭基羅所設計,事實是於1914年由當年的瑞士近衛隊隊長Jules Repond設計。紅色、黃色跟藍色是義大利麥迪奇(Medici)家族象徵圖案的顏色,過去有好幾任教宗都是出身這個家族。

瑞士衛兵隊(SwissGuard)是於1506年由教宗朱利奧二世設立的,為保護天主教會聖座羅馬教廷和教宗本人的僱傭兵組織,原因是為了保護教宗及宗座宮殿,而事實上,瑞士近衛隊就是梵蒂岡的武裝軍事力量。

1527年5月6日,在羅馬之劫中,瑞士近衛隊為履行職責掩護教皇撤離而進行了慘烈的戰鬥,189名士兵中有147人陣亡。5月6日也因此被作為瑞士近衛隊重要的紀念日

據說,所有志願者都必須是瑞士籍的單身天主教徒,身高至少174公分,不蓄鬍的男子。

朋友之一仗著人小精悍, 一眨眼就突破重重人牆, 衝進旁邊的柵欄邊死命狂拍, 我則是拿著旅遊鏡拉到望遠端站在正面一樣死命狂拍…..

我們在第一天來的時候, 被滿坑滿谷的遊客驚到, 想到要花2-3小時以上排隊進教堂就腳軟, 所以第2天乾脆放棄了早餐, 一早才8點出頭就站在了廣場前…..哇哈哈…..面對空蕩蕩的廣場與教堂! 忍不住又開始狂按快門!

開放時間:4月~9月(7:00-18:30) ・10月~3月(7:00-18:00)

 

對於要先逛教堂還是先爬屋頂, 我們猶豫了一下, 毅然決然的決定….爬屋頂先!  不過昨天暴走羅馬市區一大圈, 今天打算輕鬆點….搭電梯省個200多階要多花2歐, 還是掏錢上啦….

2015年參觀費用:教堂免費,登頂:  7€= 電梯+樓梯登頂(320階)  / 5€= 爬樓梯登頂(551階)   

ps. 要上圓頂順著綠牌上去後從右邊進去, 裡面有賣票的小亭子…. 電梯只到屋頂平台, 感覺一下就到, ㄚ~ㄚ~太快了啊!….XD

出電梯後要從一個小門進去再小走小爬一段, 從另一個門鑽出, 就進到圓頂裡…..哇!!! 超壯觀, 但那快2人高的鐵絲網有夠礙眼, 怎麼拍都躲不掉…….

聖彼得大教堂的中央穹頂(Cupola)用鼓狀柱牆支撐,被分成十六等份,每等份內均繪一些人物圖像。它是世界第三大內直徑建築,穹頂(136.57公尺),穹頂內層直徑(41.47公尺),僅次於佛羅倫薩的聖母百花大教堂Florence Cathedral的八角形圓頂(43.7公尺)和 羅馬的萬神殿Pantheon的圓形穹頂(43.3公尺)

穹頂最初是於西元 1506 年開始建造,但前後幾位設計師未完成就相繼過世,米開朗基羅在1547年接下設計圓頂的任務時已經71歲了,穹頂可說是米開朗基羅生前最後一個作品,可惜他在1564年過世時,只完成了圓頂的底座,最後是由兩位建築師參考他留下的設計圖,在1590年才完成,前後將近一個世紀,不過後世仍然將穹頂這項偉大的藝術品榮耀歸屬於米開朗基羅。

這是後來從教堂下面往上拍到的圓頂

穹頂壁緣用馬賽克鑲嵌的《馬太福音》中記載的耶穌的話 「TV ES PETRVS ET SVPER HANC PETRAM AEDIFICABO ECCLESIAM MEAM. TIBI DABO CLAVES REGNI CAELORVM」(拉丁文),意即「你是彼得 (磐石),我要在此磐石上建立我的教會,並將天國之鑰交給你」。

穹窿再往下由四面方形牆柱支撐整個穹頂,在下方周邊是馬賽克鑲嵌的壁畫

整個圓頂大到超廣(12-24mm)拿出來都不夠裝

一直注意著圓頂的我, 在朋友的提醒下才注意到下方的動靜….實在是人太小, 很難看出所以然…..

好像是進行某種祝禱還是儀式?…..

終於決定不再糾結, 打算下去教堂參觀的我們, 後知後覺的發現有另外一個出口…..

又要往上爬, 這會兒就只能認命了, 樓梯不停地往上轉….走粉久……

除了轉圈圈的樓梯, 還有這種一路被迫歪著走的樓梯 & 斜坡…..回頭看到朋友走過來的姿態, 還真是…..歪到極點, 偏偏通道很窄, 所以會邊走邊一直忍不住去撞牆壁…..

想到了嗎? 我們這是走在圓頂的夾層中, 真是奇妙, 而且實在是太有趣了…..

我們一路又不知爬了多少狹窄的樓梯, 又到了另一扇小門……一出去就突然柳暗花明啦!

哇哈哈……絕景啊!!! 上圓頂來真是對啦! 整個羅馬盡在腳下啦!!!

拉近一點, 下面一排白色的雕像背影, 就是在教堂正面最上方的基督&使徒門, 從這個角度, 兩側有名的「貝尼尼列柱」, 象徵聖彼得大教堂”用雙手環抱來此朝聖者”的設計一覽無遺…..

早上太陽正好是直射, 地上的日晷線大約是因為有點反光, 完全拍不出來……

借一下Wiki的圖…..日晷線全貌長這樣…..

廣場正前方的就是由墨索里尼下令興建的協和大道 Via della Conciliazione,長約500米,由羅馬台伯河西岸的聖天使城堡直通梵諦岡

眼力好的人, 在大道左邊的建築物前方有飄著紅點點的…..就是”中華民國大使館”啦!

在教堂廣場左邊的這棟…就是梵蒂岡博物館Musei Vaticani 

16世紀時, 教皇Pope Julius II 創建了博物館, 最主要的館藏有拉斐爾畫室(Stanze di Raffaelo)中的《雅典學院》, 以及Cappella Sistina西斯汀禮拜堂中米開朗基羅所繪《創世紀》穹頂畫,及壁畫《最後的審判》

就….鳥瞰圖一張, 這次放棄, 期待下次有緣再來……

繞著圓頂可以俯瞰整個梵諦岡, 這整片綠色的都屬於梵蒂岡花園, 面積約23公頃, 大多數位於梵蒂岡”山” (海拔最高點為60公尺…..)

向下望去正面的建築是教皇辦公大樓-宗座宮, 樓前有一個用草坪修剪出來的教皇徽章;大樓後面是埃塞俄比亞神學院(Ethiopian College)。右斜前方有鐵塔的是梵蒂岡廣播電台, 隱約可看到花園的北邊,西邊和南邊有石牆圍起來 (東邊就是大教堂, 看那個影子…..)

梵蒂岡在拉丁語中意為「先知之地」。梵蒂岡城,是梵蒂岡的首都,亦即國家,故曰「城國」。面積44公頃,是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國家,同時也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以教皇為首的教廷的所在地。領土包括 聖彼得廣場、聖彼得大教堂、宗座宮、教皇避暑勝地(岡道爾夫堡)和梵蒂岡博物館等。國土大致呈三角形,除位於城東南的聖伯多祿廣場外,三面都有城牆環繞。它地處台伯河右岸,以四周城牆為國界,另外,有一條「密道」從著名的聖天使堡通向梵蒂岡城內。

梵蒂岡的火車站….前一天其實有想去火車站逛逛, 結果沿著城牆走了老半天發現進不去, 還好及時回頭……

結果寫blog時, 讓我找到這篇梵蒂岡電台的報導….從2015年9月12日起每週六會定時有火車從梵蒂岡火車站出發前往岡道爾夫堡 (可以通過梵蒂岡博物館網站預約)

參考梵諦岡的地圖 (圖片來源 : Wiki)

大圓頂的出口…..
在圓頂上轉了不知幾圈, 上來的遊客也越來越多, 才終於心甘情願地離開下來, 一樣通過歪歪斜斜的通道與樓梯往下, 到達教堂上的屋頂平台….

退遠一點看, 順便躲陰影避一下太陽…..

記得有看到教堂的紀念品店指向在照片右邊的那個門裡……ㄟ? 我有逛進去嗎? ……設在這怪地方還真是會被直接忽略

我們剛剛所在的地方…..

大圓穹頂直徑42.34米、從地面到大穹頂頂尖的十字架高達132.5米,是羅馬的最高點。據說,按照有關規定,羅馬所有建築物的高度都不得超過大穹頂的高度。

天台走到最前面, 可以看到屋頂上的耶穌及門徒雕像….的背影, 因為被欄杆擋住不給過去, 所以就只能拍成這樣…..

我們在天台上混了粉久, 連海鷗都變成我們打混的原因, 結果一位外國阿伯都跑來打趣我們…..

 我們一直混到曬到昏….甘願了才搭電梯下來到教堂內, 當場被滿坑滿谷的遊客驚到…..超誇張的啊……

 

因為沒做功課而完全沒概念的3人, 決定自由隨便亂逛……

大教堂主堂長約187米,寬58米,主堂內可容納25,000人(全教堂可容納60,000人)。主堂兩側各有6根石柱,將主堂分為三條通道,中間通道最寬,有25公尺。

主堂中間的通道被圍起來一大塊, 只看到一堆導遊對著地板比手畫腳, 想盡辦法偷聽但完全聽不懂, 結果回來後才查到…..

  1. 在地板上刻著世界上主要教堂的長度數據, 其中聖彼得教堂的186.36公尺長度是勇冠群雄….(好像有看到, 但根本看不懂, 所以完全忽略, 還好沒拍到也不會捶心肝…..)
  2. 地下墓穴的通氣孔蓋……(為啥通氣孔也能變成”觀光景點”啊? 總之這個有拍到啦!)

教堂東西方向每兩根巨柱之間則由布滿了各種雕塑和裝飾物的圓拱相連,共有11間圓頂小祭室、45座祭壇、700多根立柱和3, 4百多尊雕像。正堂和兩側的小堂之間,共有13個穹頂,正殿穹頂是唯一的大穹頂,兩個中型穹頂,十幾個穹窿,水平相連、高低相錯、大小相間,宛如十幾個倒垂的蓮花飄浮在大堂之上,愈顯得聖彼得大教堂高大寬闊、四通八達、精巧非凡。

雖然沒有事前做功課變得有點走馬看花, 不過回來查資料時, 發現最重要的聖彼得大教堂三寶還好都有看到…..哈哈哈…..夠啦!

…..我是因為大批遊客擠在前面才注意到這尊雕像, 還好…..在轉完教堂兩圈之後的最後有發現到…..

■ 第一寶: 聖殤像 (Pieta)…這是1499年米開朗基羅24歲時完成的大理石雕,描述的是耶穌剛從十字架上被放下來和被埋葬之間那一刻的情景。

這件雕像有許多突破以往作品之處。首先是聖母與耶穌兩人的姿勢,照理說,一位女子抱著成年男子很容易出現男子的身體搖搖欲墜的不安定感。但是米開朗基羅的聖殤,聖母穿著寬鬆的袍子,雙膝分開端坐著,支撐著受難的耶穌無力的遺體,如金字塔般的結構給人非常穩定的感覺。

第二個特點是過去的聖殤都強調耶穌所遭受的羞辱與虐待,聖母則哀痛欲絕。這座聖殤,耶穌自然的躺靠在聖母懷中表情很安詳;聖母瑪利亞垂首凝目的姿態,在冷靜中呈現出深沈的憂傷,唯一流露出情感的是無力的、向上微微攤開的左手,仿佛已經無法承受那極致的悲慟…兩個人物形成完美和諧地統一,表現出深刻而雋永的內涵,並散發出一股偉大又深沉的悲傷,同時又有穩重、莊嚴之美,堪稱無與倫比的傑作。

第三點是聖母擺脫哀傷的老婦人形象,看起來太年輕了。米開朗基羅的解釋是:「貞潔的女子要比其他女子保有年輕的容顏,何況她是聖母童貞女的身份」。但也有人說,這個抱著耶穌的女子,並不是聖母,而是耶穌的情婦,另一個瑪麗亞(抹大拉)。

在聖母瑪麗亞雕像的上方有一座十字架,耶穌受難的十字架上寫著 (INRI),意義就是 Iesus Nazarenus Rex Iudeorum (以色列拿撒勒人耶穌基督)。

★ 因這座「聖殤像」雕刻地實在太傳神了,以至於無人相信這是出自於一個年僅20歲出頭的小伙子之手。盛怒之下的米開朗基羅於是在聖母胸前的衣帶上刻下了 “MICHAEL. ANGELUS. BONAROTUS. FLORENT. FACIEBAT” (從佛羅倫斯來的米開朗基羅-伯纳洛蒂做的) 。事後,米開朗基羅對這次的行為深感懊悔,從此不在作品上署名,聖殤像也就成為米開朗基羅唯一一件有署名的作品。

★ 這座雕像曾經多次遭到毀壞,最嚴重的一次是在1972年,一位受了刺激的匈牙利地質學家拉茲勒-托思(Laszlo Toth)用地質錘猛敲雕像,邊敲邊喊: “I am Jesus Christ !”,聖母的左臂被擊斷,面紗和鼻子被擊碎,左眼被擊壞,經過多年修複才勉強恢複了它的外貌。現在,這座雕像被放置在主堂右手第一個禮拜堂中,前面加裝了防彈玻璃。

■ 第二寶: 聖體傘/青銅華蓋 (Baldacchino)… 教宗烏爾巴諾八世Pope Urban VIII委託貝尼所設計,是世界上最大的銅鑄物

聖體傘重達 37000 公斤,高29米(約有5層樓高),由四根11米高的螺旋形銅柱支撐,四根柱子上妝點著金色橄欖枝和桂樹枝葉。聖體傘頂端四角各有一位天使守護,頂簷四周垂掛著金葉, 簾幕上刻有三隻蜜蜂的紋飾(教宗烏爾巴諾來自巴貝里尼家的家徽)。華蓋前面的半圓形欄杆上永遠點燃著99盞長明燈,而華蓋下方是聖彼得大教堂的主祭壇,只有教皇才可以在這座祭壇上,面對東升的旭日,當著朝聖者舉行彌撒。祭壇正對著地下的聖彼得陵墓,要下去參觀,需提前幾個月預約,許多天主教徒,將此行視為羅馬朝聖之旅。

ps. 據說教宗烏爾巴諾八世下令拆除萬神殿的青銅鑄板, 將之融鑄之後來建造這個青銅華蓋

整個殿堂的內部呈十字架的形狀,在十字架交叉點處是教堂的中心,中心點的地下是聖彼得的陵墓,地上是教皇的祭壇,祭壇上方是聖體傘,聖體傘的上方是教堂頂部的圓穹

在聖體傘主祭台周圍有四座巴洛克時期, 號稱具有傳奇色彩的雕塑雕像很值得觀看…..結果我只拍了一尊, 其他都是拍整個大景時順便帶到…..

左邊扶著十字架的女性是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聖海倫娜》(Saint Helena)
她是非常虔誠的基督徒,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大帝讓她去耶路撒冷尋找耶穌的聖物。海倫娜進入了靠近基督受難地Calvary的一座神廟進行挖掘,總共挖出3個十字架,隨行的一個婦女在當地染上了重病,觸摸了前兩個十字架都沒反應,當摸了第三個十字架時病就好了,海倫娜立刻就知道這就是耶穌遇難時所釘的“真十字架”(True Cross),隨後把它帶回了羅馬。

右邊手持聖矛的是–《聖朗基努斯》(Saint Longinus)
據傳他是負責對耶穌執行釘十字架刑罰的古羅馬軍人,為確認耶穌是否真的已經死亡,就用長矛刺穿其心髒,鮮血噴濺而出,正好濺到了他的眼中,原本高度近視的雙眼竟神奇地恢複了視力。他認為這是神的力量,于是放下殺人的長矛,接受洗禮皈依基督教。

朗基努斯所用的矛被稱為聖矛(Holy lance),它因沾有耶穌的血而被認為擁有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神力。二戰時德軍侵入維也納並得到聖矛但仍未因此而改變戰爭的結局。1945年4月盟軍在紐倫堡找到聖矛,由巴頓將軍暫時持有,據說戰後將它歸還給了梵蒂岡教廷。

這是我唯一規規矩矩拍到的四雕像之一 《聖維洛尼卡》(Saint Veronica)

聖維洛尼卡是耶路撒冷城中的一個虔誠的基督徒,當她看到耶穌背著沉重的十字架艱難地走向他的殉難地各各他山(Golgotha)時,流露出憐憫的神情,並遞給耶穌一塊薄布讓他擦去額頭上的汗,耶穌接受了它,擦完汗又還給了維洛尼卡,這樣耶穌臉部的影像就神奇地留在了薄布上。

這塊布曾在1380年顯過一次靈,出現了耶穌的頭像。它代表了耶穌留給後人他的的真實影像。據傳這塊布還治好了台比留皇帝(Tiberius 公元前42-公元37年)和其他一些觸摸過它的病人的病。

Wiki中抓到四雕像的圖, 其中唯一一個我連影子都沒拍到的, 就是右上方的《聖安德魯》(Saint Andrew)

聖安德魯是耶穌十二門徒之一,也是聖彼得的弟弟,他和哥哥以前都是漁夫,經施洗約翰介紹認識了耶穌,耶穌召他們作門徒並許諾他們成為傳遞福音的漁夫。據說安德魯在被判處死刑時向羅馬當局請求,不要讓他採用和耶穌一樣的十字架。他的請求得到批准,最終他是在X形十字架上被處死的,之後X形十字架也就成為了他的象征。聖安德魯是蘇格蘭、希臘、俄羅斯和羅馬尼亞的守護神,也是蘇格蘭同胞的領袖,蘇格蘭國旗就是藍底白色的聖安德魯十字旗。

■ 第三寶: 聖彼得寶座 ( Cathedra Petri or “throne of St. Peter”)

傳說原本的木座是聖彼得的御座,但經考證,實際上它是12世紀贈送給當時教皇的禮物。由於木座年代太久開始迅速惡化,不適合再使用,教皇亞歷山大七世決定委託貝尼尼設計,將它鑄進鍍金的青銅寶座之中供奉起來,1657~1666年完成。

這一件鍍金青銅寶座被四個分別代表羅馬天主教和希臘正教的雕像托著,象徵基督教的統一。椅背上有二個小天使,手持開啟天國的鑰匙和教皇三重冠。 寶座上方光芒四射的榮耀龕,12條射出的光線象徵著十二門徒,太陽是一塊圓形的透光“玻璃”(其實是用磨得很薄的雪花石制成),玻璃上鑲嵌有象征著一只象征聖神的白鴿。在金碧輝煌的”陽光”照射下,展翅的白鴿正朝著前飛來…..另有一說是這展翅的聖靈鴿,象徵天主。

發現我竟然有從圓頂上拍到聖彼得寶座, 這個角度可以看清整個寶座, 連原本白花花的聖靈鴿也現身出來啦….

另外還有人把「聖彼得銅像」(Statue of St. Peter) 當做為第四寶

據說這一座聖彼得銅像是由康比歐(Arnolfo di Cambio)於13世紀時所雕製的,銅像頭頂的光圈是聖人特有的標記,高舉的右手代表祝福與訓導,而在其左手則握有兩把開啟天國的鑰匙。傳說摸著雕像的右腳,就能得到聖人的祝福。因此,聖彼得雕像前永遠排著人龍,等著撫摸其右腳, 因此其右腳早已毀壞,如今是以補修後的義肢取代。

據Wiki上說聖彼得大教堂中有100多個墳墓, 所以在教堂中到處都可以看到墓龕, 歷任許多教宗也都安葬於此。


據說聖彼得教堂內的壁畫基本上都是用大約一厘米見方的各種顏色的馬賽克及彩色小石鑲嵌而成,經拋光處理後基本看不出馬賽克之間的拼接縫隙,逼真原畫的程度超乎想像。

這兩張照片呢….完全沒概念的我只是跟著一群人排隊, 人家祈禱畫十字我按快門

左邊的照片 祭壇上的是多米尼契的畫作 《聖哲熱羅姆最後的聖餐》(1614)

右邊的照片的畫作來頭就更大了

這幅畫是拉斐爾的《基督顯聖》又名《基督變容圖》,是拉斐爾應紅衣主教朱利奧·美第奇邀請為法國納博納教堂繪製的祭壇畫,也是拉斐爾臨終前的最後一幅傑作。可惜的是,他只完成了上半部分就去世了,時年37歲。畫作的下半部分由他的學生完成。細看可以發現上下兩部分風格不太一樣。

但這個不是原畫而是由貝尼尼設計的烏爾比諾八世墓上的《基督顯聖》馬賽克鑲嵌彩色壁畫1758年,六位藝術家在聖彼得大教堂的克雷芒禮拜堂歷時九年才用馬賽克完成複制放大,此作品被譽為聖彼得教堂最美麗的馬賽克壁畫。

更讓人OOXX的是…..這個馬賽克鑲嵌壁畫也不是真品,原作現在收藏於梵蒂岡博物館

■ 教宗亞歷山大七世墓碑,又名五聖像
這是貝爾尼尼80歲時受託於的教宗亞歷山大七世的作品,也是他的最後一個雕塑作品。端坐在上方的是教宗亞歷山大七世,四周是以白色大理石雕成象徵仁慈、正義、真理、智慧的四位女神。

門楣上覆蓋著一條紅色大理石雕鑿成的布幔,象征死亡之神的骷髏正在從下面的門里爬出,手中揮舞著象征時間、也代表生死的沙漏,暗示任何人都無法與時間抗爭而必須面對死亡。

旁邊牆柱下面的是告解室。告解室提供多語言服務,也包括中文…..

克雷芒十三世教皇Clement XIII 墓碑,1758-1769年在位,威尼斯人。教宗採祈禱跪姿,兩旁的獅子馴服伏於階梯,左側的女性雕像代表宗教,右側雕像代表死亡。

這個其實是從另一張照片的角落截圖下來的, 沒辦法, 誰叫這個墓碑藏在告解室遙遠的另一頭, 也就是我拍大景順帶不小心才拍到….因為不是對焦點, 所以就糊糊的啦!

波蘭國王喬瓦尼二世的孫女瑪利亞的墓龕

■ 斯圖亞特家族墓碑
在參觀完教堂圓頂下來時的出口的對面,正是斯圖亞特家族墓碑。斯圖亞特親王原本可以繼承英國王位,但是因為其天主教的身份不為英國國教所容而被放逐到羅馬。為了紀念其虔誠的信仰,英王喬治三世委託卡瓦諾於1819年完成此一作品。石碑上刻有斯圖亞特王族的家徽,下面有兩位天使悲傷地倚靠在快要熄滅的火把上。

….單純只是很喜歡那2個天使, 完全沒想到要整個拍, 結果就只有下半部…..

大殿入口處中央兩側牆上各有一對可愛的天使手捧著聖水池, 但是兩側天使的大小相差頗多, 左側聖水池的天使是貝尼尼的作品, “尺寸”要大了許多, 完全的不對稱…..

聖水池里面有被祝聖過的聖水,天主教徒進入教堂後一般先用手指蘸聖水,于胸前劃十字以淨化心靈。

主祭台旁邊的禮拜堂依舊在舉行著儀式…..

聖彼得大教堂常被外界誤解是象徵教宗駐地的「教宗寶座」所在,但教宗寶座其實是在聖約翰拉特蘭大教堂(Basilica of St. John Lateran)——其亦為天主教羅馬教區的主教座堂。雖然如此,今日許多聖座禮儀與瞻禮還是在這裡舉行,主要是因為這裡離教宗官邸較近、空間也較大、而且位於擁有獨立主權的梵蒂岡城之內。

依依不捨(?)的從教堂出來, 發現排隊的人潮一如昨日已經拉長到另一個迴廊去了, 忍不住仰天長嘯, 哈哈哈…..勤奮點早起還是有回報的啦!

因為沒吃早餐又狂走了一整個早上, 加上在屋頂&廣場混太久, 被曬到翻, 又餓又熱快虛脫了, 難得3人非常有志一同的”想到”要去吃午餐+喝冰的, 立馬在往地鐵的路上就找了一間當地的”速食店”, 結果…..3個人這樣的”套餐”+飲料竟然超貴(記得快要到100歐)

不過那杯超大啤酒爽到了我卻害苦了慧小姐, 她竟然在坐地鐵時開始酒醉而且反胃, 下午的行程只好一個人顧房間躺在床上度過….. 

 


延伸閱讀: 

下面的平面圖是從Wiki中抓下來整理的,  是模擬前後期幾個主要的設計者的草圖, 可以看出大教堂在120年建造過程中設計者來來回回變動的影響, 非常有趣 

聖彼得大教堂現在的位置在公元前1世紀是古羅馬暴君皇帝卡里古拉(Caligula 公元12-41年)的賽馬場,後來被更加殘暴的尼祿皇帝(Nero 公元37-68年)當成迫害基督徒的刑場,首任羅馬主教聖彼得就在這個跑馬場殉道的。

公元312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I 272-337年)偶遇奇異天象,看見天空出現了一個十字架符號,他認為這是神靈輔佐,立刻在軍旗、軍服上加了十字聖號,在次年的米爾維奧橋戰役中(Battle of Milvian Bridge)他擊敗了暴君馬克森提斯(Maxentius)重新取得了羅馬帝國的統一。回來後他即刻頒布米蘭敕令(Edict of Milan),宣布羅馬帝國境內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公元326-333年他為聖彼得重修墓穴,把遺骸安放在壁龕內,並在墓穴之上修建了一座壯麗的教堂。

經過1200年的風吹雨打,教堂早已破敗不堪,1506年教皇儒略二世(Pope Julius II 1443-1513年)決定推倒原有教堂重建,重建工作時斷時續一直持續到1626年才完工,在這120年中所有的教皇都為大教堂的建造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且很多教皇死後也都葬在了聖彼得大教堂內。

建造之初,當時的傑出建築師布拉曼特(Donato Bramante 1444-1514年)在教皇儒略二世為建造聖彼得大教堂舉行的設計大賽中脫穎而出,被教皇聘為大教堂的主設計師,他設計的大教堂主殿是由一個希臘十字形(Greek Cross,四臂等長的十字)建築群所組成。

1513年教皇駕崩後,布拉曼特也被撤換下來,被年輕的畫家兼工程師拉斐爾(Raphael 1483-1520年)和另外兩位建築師所取代,拉斐爾修改了原有的設計,將大殿的希臘十字形建築改為拉丁十字形(Latin Cross,豎長橫短的十字)建築,並在正殿兩邊加了5個小禮拜堂。

1547年70歲的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1475-1564年)在拉斐爾死後迫于教皇保羅三世(Pope Paul III 1468-1549年)的壓力繼續教堂的建造工作,作為負責人他對教堂的設計做了最後的修改,並完成了正殿穹頂的雛形。

1564年老米病逝後,波爾塔(Giacomo della Porta 1540-1602)接著施工,並在1593年完成了正殿圓頂的建造。其它的工程也先後由馬德諾(Carlo Maderno 1556-1629)和貝爾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 1598-1680年)等相繼主持完成。

1606年教皇保羅五世(Paul V 1605-1621)堅持要將教堂的平面設計再次改成拉丁十字形,嚴辭命令馬德諾擴大教堂正面,增加兩道柱廊和一個新門面,一直東擴三跨;保羅五世的瞎指揮和教堂縱深的不合理加長,嚴重影響了布拉曼特和米開朗琪羅原來設計的藝術效果。以至于後來的觀光者站在廣場的近處都很難看到教堂大圓頂全貌,就都是因為新加的三跨的阻擋。保羅五世造成的這個千古遺憾,受到許多後人的嚴厲批評,典型的外行領導內行。

教堂正面是由馬德諾在1607年設計的,歷時7年才建成,共有8根巨大的圓石柱和4根方石柱;5個大門上方各有一個或凹進或凸出的陽台,以中央的祝福陽台為最大,它是教皇在重大節日向羅馬以及全世界發表講話的地方。每屆新當選的教皇在上任第二天會在此地向民眾初次亮相,並頒布宗教祝福講話。

 


參考資料: 

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上面很多歷史/傳說資料都是從這裡”抄來”的….
正點旅遊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超級詳細的圖文介紹
梵蒂岡 聖彼得大教堂 ** 最小的國家、最大的教堂…..另一篇也是超級詳細的圖文介紹

 

 

 

相連文章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